德国经济通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前民主德国解体时的经济状况

关于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时两国经济起始情况的比较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较普遍的看法是:1.1939年民德所在的德国中部同联邦德国所在的德国西部都属德国高度工业化的地区,工业、农业和交通都属整个德国的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得同样很快,如当年德国中部的人均工业净产值为725帝国马克,柏林地区更是高达855帝国马克,西部为609帝国马克,但民德所在的地区原料和能源匮乏,蕴藏量大的主要是褐煤和钾盐;2.二战中民德所在地区的工业设备受损较小,约为20%,低于其他地区;3.战后赔款巨大,苏方估计为43亿美元,西方估计为100亿~120亿美元,因此1946年底,那里的人均产值只相当于1936年的22%。Feldenkirchen, Wilfried: Die deutsche Wirtschaft im 20. Jahrhundert, München: R. Oldenbourg Verlag, 1998, S.52.

1949年民主德国成立,它同所有东欧国家一样全盘照搬苏联的经济模式,建立起中央计划经济体制。1963年它开始对此体制进行改革,引进所谓“规划和领导国民经济的新经济体制”。20世纪70年代随着埃利希·昂纳克对党和国家领导权的掌握,民主德国经济又开始了向旧体制的回归,中央计划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加强。

对于民德经济的发展情况,当时的联邦德国经济研究所有十分详细地跟踪研究。Jung, H. u. a. : BRD-DDR Vergleich der Gesellschaftssysteme, Köln, 1971.1974年、1977年和1984年出版的《民主德国经济手册》就是典型的一本。Pohl, Reinhard: Handbuch DDR-Wirtschaft, Hamburg: Rowohlt Verlag, 1985.1980年联合国公布了60个国家的经济数据,其中虽不包括民德,但根据波兰和匈牙利的数据,专家们还是换算出了民德的数据,其劳动生产率只等于联邦德国的54%。Görzig, Bernd/Gornig Martin: Produktivität und Wettbewerbsfähigkeit der Wirtschaft der ehemaligen DDR, Berlin, 1991, Vorbemerkung, S.2.今天我们当然更愿意了解一下,当时民德的高层是怎么看的。

一 政治局决议草案罗列的问题——民德经济的“实况”

1989年10月24日克伦茨(Egon Krenz)上台不久,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做出决议,决心于同月30日对民德经济作一次实事求是的研究,于是委托有关部门起草了一份有关民德经济形势“不加粉饰”的决议草案(密件b51158/89)。该决议草案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成绩和问题部分,主要是谈问题;第二部分是各类解决措施的建议;第三部分是同苏联的合作(仅190个字);第四部分是同联邦德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和合作;第五部分涉及的是对当时民德面临形势的应对方针。

德国统一后笔者有幸拿到了这份草案的复印件,细读了第一部分之后感到同那些大吹特吹“伟大成就”之类的报告、演说、文件和决议相比,此件要实事求是得多。现将其中主要数据和评价公布于此,从中也可看出民德经济的一些接近于真实的情况。

决议草案一开始仍然表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在17年的时间里国民收入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年均约4%”, “1980~1988年人民的实际收入有了改善,年均增长4.4%”,接着便罗列了如下一系列的问题。

(1)近几年来由于生产积累下降增长趋缓。

(2)1988年和1989年间连续不断的低于平均数的收成再次要求我们进口粮食。

(3)过去制订的“要联合企业什么都能自己做”的战略导致了效益的重大损失,出现了成本上升的趋势,从而削弱了国际竞争力。

(4)现有的领导和规划体制,虽经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的巨大努力,仍然不能胜任必须发展1000件小产品的生产和对中小企业及地方供应经济实行有效领导和规划的任务,因为缺少经济的、价格的和市场的调节。

(5)在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中民主德国目前已落后于联邦德国40%。

(6)积累已从1970年的29%下降到1989年的21%,其后果要比原先估计的严重。

(7)生产性投资的积累率已从1970年的16.1% 下降到1988年的9.9%,非生产部门包括住宅建设的积累比例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只有9%左右。生产性积累的滑坡是生产增长速度和国民收入疲软的主要原因。

(8)设备的损耗率过高:从1975年到1988年工业设备的损耗率由47.1%上升到53.8%,建筑业的设备损耗率从49%上升到67%,交通业的设备损耗率从48.4% 上升到52.1%,农、林和食品业从50.2% 上升到61.3%,因此工业部门中的手工劳动差不多要占到40%。

(9)1986~1990年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预计只有3.6%,远低于1985年的速度,而且一直呈下滑趋势。

(10)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消费的增长一直高于生产,从而使国家的债务从1970年的20亿马克上升到1989年的490亿马克。

(11)居民货币收入的发展速度快于供应居民商品基金的速度,这就造成了购买力的巨大膨胀和供应的严重短缺。例如1980~1989年居民的货币收入年均增长4.3%,而商品基金年均增长只有4%,形成138.9% 比131.4%的不正常比例,从而造成连续不断的、日益巨大的购买力膨胀,在1986~1989年能直接影响国内市场的数额约为60亿马克。

(12)1986~1989年居民的货币收入年均增长4.3%,而作为实际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第二工资袋的社会福利基金间接收入年均增长却为4.9%。

(13)1986~1988年国家财政对居民在住房、物价、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休养等方面的津贴和补助年均为7%。

(14)1989年和1990年国家预算中的支出要高出收入,国家只有进一步举债200亿马克才能填补这一窟窿,这样民德的全部债务将上升到1400亿马克。

(15)早在1971~1980年,进口就比出口多了210亿马克,于是从1981年开始便大力压缩进口,以便减少国际收支中的赤字。1986~1990年原计划的出口顺差为231亿马克,实际上最后成了60亿马克的逆差。

(16)1989年预计的外汇收入只能偿还35%的外汇支出,主要是还债、付息、进口。其他的65%则要通过银行借贷和其他渠道来支付,要以债还债,而为了支付利息就必须动用一半以上的新增收入。

(17)国际上在衡量是否能给予一个国家贷款时,往往是看该国当年的还债率是否超过了25%,即需要偿还的贷款和利息是否超过了其出口的25%。这就意味着,它必须有75%的出口收入来支付进口或是其他的开支。按民德当年的出口来看,其还债率应为150%。据此,为了偿还贷款和利息,民德必须在1990年削减25% ~30%的消费,并耗费300亿马克的国内产品,这相当于计划中国民收入三年的增长幅度,在民德当时的条件下,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

二 政治局决议草案提出的解决办法

该决议草案在第二部分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建议,其中突出的是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未来的根本的社会目标必须在考虑到本国特殊的经济态势的情况下同本国的经济条件结合起来,要把根本上改变民德的经济政策同经济改革结合起来;第二,要采用紧急有效措施和长期有效措施来进行经济改革。其具体内容如下。

(1)加强生产性积累,紧缩非生产性投资。首先是加强出口创汇型部门的生产性积累,以保证国家的支付能力。

(2)把现有的人力和资源集中用于解决配套问题、解决国民经济的相互协调问题、解决保证从苏联获得原料的出口问题、解决出口增长问题和居民的供应问题等。

(3)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机构调整,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上层建筑中生产人员同非生产人员比例失调的状况,大力裁减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和社会组织机构中的专职人员。

(4)坚持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工资的提高必须同效率的提高挂钩,对于不需要的劳动、旷工和个人造成的损失要扣除工资和薪水。

(5)应在维护现有设备、设备现代化和合理化上进行投资以限制就业岗位,平衡劳动力的不足,把劳动力用到最需要的部门去。

(6)为了保持国内市场的稳定和出口基金,必须在保持社会福利应有的措施和符合国民经济条件的情况下从根本上改革补贴和价格政策。

(7)取消一切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与导致浪费及投机的补贴和价格政策。

(8)鉴于当前的形势不可能给予全额的补偿,因而需要采取进一步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控制购买力的举措。

(9)提高高档消费品的生产,进一步提高本国诸如牛奶、肉类一类农产品的质量,开发服务和加工业,建立实物资产,必要时也可出售公寓住房来对购买力加以分流。

(10)降低成片住宅区建设中的资源使用,因为它们占去了非生产部门全部投资的75%。

(11)要通过上述措施来大大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迅速降低成本,要通过开发能够大量赚取外汇的生产结构来提高国民收入。为此必须进行经济改革。

(12)大力压缩各级规划和管理费用,取消一切无法在中央进行处理和解决的集中办公的做法,大力提高联合企业和一般企业的承包能力。

(13)取消中央的日报、旬报和月报规划和决算。

(14)把国家科技规划项目从3800项削减到600~800项。这些项目在内容上应是有决定性的,具有中央影响并应由中央来决定的,应把国家的采购从40项削减到25项。

(15)产品种类的统计交由联合企业经办,不再进行生产中新产品率的形式上的确定。

(16)大力提高联合企业和一般企业在贯彻计划中的义务,以此作为在本企业拥有的基金范围内对内部和外部市场做出灵活反映的前提条件。

(17)停止联合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接管,要研究在何处可以将其分解。

(18)要通过为中小企业、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来支持中小企业和地方国家机关为满足需求所尽的责任,尤其是为满足1000件小产品所尽的责任,要给上述领域供求的经济影响和相应的物价的确定留有更大的余地。

(19)迅速拟定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的税法。

(20)应当放宽劳动力规定和投资条件。

(21)在拟定联合企业、一般企业、合作社,包括手工业和加工制造商独立赢利原则框架时要把重点放在从物质上推动它们赚取外汇的积极性方面。它们可以参加外汇收入的分成。

(22)大大提高货币作为劳动、经济成绩和败绩标准的作用。

(23)要保证各个领域统计和信息的真实性。

总的说来,就是要在实施民主集中制使每个问题能在拥有必要的、更大权威的地方获得最佳解决的情况下,发展一种以市场条件为导向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决议草案在第三部分用寥寥数笔阐述了应同苏联保持并发展双边合作关系,强调要“无保留地”贯彻两国合作政策,要消除对苏联改革的“双重态度”。

决议草案在第四部分谈到要拟定一个同联邦德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建设性合作的方案。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加强同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因为这些国家希望民德强大,以便抗衡联邦德国。其出发点是,即使前面提到的全部建议都能落实,也未必就能保证获得必要的外贸顺差。决议草案认为,如果是在1985年,经过巨大的努力目标还有可能实现,而今天已经根本没有这种机遇。仅就停止举债一项便要在1990年把人民的生活水准降低25% ~30%,这样民德政府就不可能再执政下去。再说,即使人民能同意这么做,国家也拿不出这么多可供出口的商品,所以必须要加强同联邦德国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其具体建议如下。

(1)要研究同它们合作的一切形式,以便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更多的商品。通过这些项目可以保证再融资,这样,一方面民德可以获得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又可以向第三国市场出口。

(2)民德希望在同联邦德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康采恩和公司进行合作时,能获得许可证和技术,能开展租赁业务。

(3)为了使中小企业、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现代化,尤其是在纺织工业、制鞋工业、玻璃和陶瓷业、粮食和食品工业领域可以接受贷款,以后再借助生产力的提高按期归还。

(4)民德希望在能源、环保、化学及其他领域进行合作,希望能对上述领域的一些大型项目先进行咨询,再进行深入的谈判。这些项目如能实施,将对合作的双方都有利。

(5)要提高从资本主义国家到民德进行旅游活动的吸引力。

所有上述举措必须在1992年就能扩大外汇的收入,以保证国家的支付能力。尽管有这些举措,为了保证国家1991年的支付能力,还必须超越现有的贷款界限,同联邦德国政府就增加20亿~30亿马克贷款举行谈判。必要时可以用1996~1999年的过境关税作为担保。

这些建议将进一步提高民德的债务,是一种冒险。但是这样的债务是偿还得起的。它可以为民德从根本上来改革其经济政策赢得时间,也可避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断。

决议草案最后明确表示,“民主德国排除任何同联邦德国重新统一或建立邦联的想法。但我们在我们的建议中却找到了通向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设想建立欧洲大厦的道路,在那里两个德国将能作为友好的邻邦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为希望和远景的标志,民主德国愿意在1995年考虑,是否由民主德国首都同柏林(西)一起来申办2004年奥运会”。

尽管在这份决议草案中不乏自我安慰的信心,但人们从中仍不难看出,民德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问题是,情况实际上比这还要严重,这就为其最终解体埋下了最大的祸根。Kuhrt, Eberhard: Die Endzeit der DDR-Wirtschaft — Analysen zur Wirtschafts-, Sozial- und Umweltpolitik, Obladen: Leske+Budrich,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