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温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由温江年鉴可知,2005年温江区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9.7∶56.9∶33.4,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79.5%和16.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060元。2006年温江区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8.7∶59.3∶32.0,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72.3%和24.5%,人均生产总值达25720元。从温江区以上两年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我们会发现,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小,而且有进一步萎缩的趋势。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与温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比如现在温江已经将花木产业作为一种现代农业而大力发展,相应的传统种植业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比如在200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13.24亿元,其中花木产值就达4.84亿元,同年粮食产量较上一年下降8.1%。也就是说,每年更多的农地被移作他用,粮食总产量不断下降,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也不断下降。虽然说花木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而得到大力发展,但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正日益降低。而这一现实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当地政府及人民对农业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发展的理解。
各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温江成为理想的农业生产基地,在调查中,当地村民总会自豪地跟笔者提及“金温江”这一说法,以此来表明温江所具有的优越自然条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温江形成了大、小春水旱轮作,小春粮食与经济作物、绿肥饲料作物轮换种植的耕作方式。除因地理或人为因素造成的部分冬水、烂泥田在未得到改造前为一年一熟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都以一年两熟为主,辅以一年三熟、两年五熟。一年两熟是指大春种水稻,小春种小麦、大麦荞麦,或种经济作物、绿肥饲料,形成粮食、经济作物和绿肥作物连年交替轮换种植,小春收获后再种水稻的一年两熟的复种轮作制。一年三熟是一种辅助性的作物种植方式,实用面积较小。两年五熟是在固定的土地面积上,采用一年两熟与一年三熟相结合的办法,两年生产五季作物的一种复种形式。按照耕种和收割季节,我们可以将粮食作物分为大春和小春两类。温江的大春以水稻为主,还包括玉米、红苕等杂粮。小春以小麦为主,还包括大麦、南麦、马铃薯等。下面对温江的主要农经作物的种植情况进行介绍。
水稻在所有的粮食作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是我们根据当地县志对温江水稻种植情况进行的一个简单梳理。1949年,温江稻谷总产量达到10930万斤,亩产435斤。新中国成立后,温江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950~1958年,年均种植水稻25.5万亩,总产量也达到13402万斤,亩产增长到522斤。“三年困难时期”,水稻种植遭受一定的影响。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又得到迅速发展。1966年水稻总产量为15878万斤,亩产增长到644斤。“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盲目推行双季稻,忽视了气候环境的影响,虽然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但是单产和总量与前期基本持平。1977年以后,由于取消了双季稻,而主攻中稻,在推广高产良种和技术革新的基础上,温江的水稻种植迎来了历史最好成绩。1984年全县种植水稻23.14万亩,总产量达到23456万斤,亩产1014斤。此后,温江水稻单产一直比较稳定。
小麦是另一重要的粮食作物,为温江主要的小春作物。新中国成立前,温江小麦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较低。如县志资料表明,1949年温江小麦种植面积为4.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7.6%,平均亩产232公斤,总产1100万斤,占全年粮食总产的9.03%。1964年以后,通过更换良种,改进栽培技术,小麦产量得以大幅提高。1966年播种面积4.2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0.5%,亩产446斤,总产1904万斤,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2.97%。此后,小麦的种植面积及产量继续提高。1985年小麦播种面积为9.5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8.26%),因推广“小窝疏株密植”技术,亩产达到610斤,总产达到5814万斤,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1%。另外,玉米和红苕主要是饲料原料,种植面积较少。马铃薯、大麦、黄豆等其他杂粮的种植面积也一直较少。
油菜和大蒜是温江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油菜在民国时期种植面积一般为4万~6万亩,亩产百余斤。新中国成立后,油菜亩产有所增加,但种植面积一般大体保持不变,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因为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而大量缩减油菜种植面积。不过在1978年以后,种植面积大大增加。且由于良种和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运用,油菜的产量也大幅提高。比如在1985年,油菜种植面积达到7.9万亩,虽然遭受病虫害,亩产仍然达到260斤。温江被誉为是“大蒜之乡”,温江产的大蒜因质地优良而畅销于国内外市场。新中国成立以前,温江大蒜种植面积较小。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温江大蒜开始销售到外地市场而扩大了种植面积。1974年种植面积达到7000多亩,1985年扩大到1.5万多亩,约占耕地面积的6%,大蒜总产量约为10万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温江便开始对大蒜进行加工销售,增加了大蒜的商业价值。因大蒜开始销售到外地市场,黄村不少村民因此而用近半年的时间贩卖大蒜,收入颇丰。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少贩卖大蒜的生意人,他们因大蒜而得以发家致富,从以前的小贩变成了如今颇有实力的老板。
被誉为“花木之乡”的温江适宜多种花卉苗木生长。据《温江县志》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当地就种植了多种花卉林木。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又引进了大量的花木品种,目前已经形成了品种丰富、门类齐全的花木种植体系。而目前在温江广泛栽培的并非用材类树木,而是用于绿化的各种观赏类花木。比如说梅花、樱花、广玉兰、兰草、杜鹃、万年青、银杏、黄果树、桂花、天竺葵、紫荆、紫薇等,还有从广东、海南等地引进的海藻等各种棕榈类热带植物。这些价值极高的花木在温江境内被成片地栽种,其中很多成年的树木都来自于外地,同时这些花木也被不断地运往其他地方销售。温江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花木的生产和交易中心,而这将对温江的农业及农村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