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刊至电刊的中国探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内容摘要

为了回答中国当代期刊产业向何处去的问题,本书采用了纵向/历时、横向/共时两个分析框架,并以文化技术的演进作为贯穿、沟通两个框架的线索。

纵向/历时分析框架,由人类呈现可视世界的两格式、三阶段构成,其发展线索是人类视觉呈现技术的演进。“两格式”是纵大于横的肖像格式、横大于纵的全景格式;“三阶段”是镜子、相片、屏幕所象征的三个发展阶段。

从此框架观察,纸刊和电刊在发展阶段上得以区分:前者属近代“相片”阶段,后者属现代“屏幕”阶段。而且,电刊在屏幕上经历了如下旅程:电视屏幕上的电刊主要属E-only消费类;电脑屏幕上的电刊主要是专业类纸刊“翻版”;互联网屏幕上的电刊消费类、专业类兼具;移动互联网屏幕上的电刊重新以消费类为主。上述成功的电刊实践使期刊获得新定义——具有固定名称、深度内容、技术比较优势的定期传播物。

横向/共时分析框架,是由文化再生产的设计、制作、行销、消费、管制等环节构成的,其发展线索是人类复制技术的演进。

从这一框架观察,在期刊产业宏观层面,现代文化市场经历了“人工复制”与前现代供养制、“机械复制”与文化产业、“电拟复制”与地缘文化产业、“数字复制”与全球文化产业等4个发展阶段。目前文化产业传统、新兴业态呈现了不同的变迁趋向,即行业上传统业态扩向“娱乐”,新兴业态聚于“网络”;内容上传统业态主要“做”,新兴业态主要“汇”;受众上传统业态指向“情感经济”,新兴业态基于“参与文化”。从“两种机会窗口”理论看,我国文化产业“蛙跳”的机遇,在于新兴“数字复制”技术体系所供的“窗口”;从“比较优势”理论看,我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于人工、数字复制两阶段内容及“规模”等;从“价值链”理论看,生产性、消费性文化服务业价值链分别应水平最大化、垂直最小化。

在期刊产业的具体层面,设计在差异化,以追寻过渡时期的生存空间。制作在从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精制变迁。行销正经历着从渠道为王到中介消逝的变迁。消费在突破时空限制、融入创作生产上呈现变迁。管制在主体、模式、原则与权力上都有变迁。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梳理了中外通用的4类“路标”性案例:延伸纸刊优势品牌资源做电商,靠含品牌附加值的商品(第三次售卖)营利,如《YOHO!潮流志》等;延伸纸刊内容核心特质至多媒体,靠赞助形态的广告(第二次售卖)营利,如VICE等;规模化汇聚纸刊内容成搜索“领航者”,靠出售下载文章或数据库(第一次售卖)营利,如中国知网等;调和“付费墙”与“点击共产主义”,政府介入探索“开放获取”有效路径,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关键词:中国期刊产业 纸刊 电刊 视觉呈现技术 复制技术 文化技术方法论 现代文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