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熟悉而陌生的现代化
2013年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集全党智慧,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猛一听到这个新叫法,人们觉得有些拗口。其实,治理和现代化,都不是新名词: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题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早就干得热火朝天了。只不过近些年来大兴国学之风,很多人只注意到了“中国特色”的宣传,而对后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表述由熟悉生轻慢,渐渐地也就有些陌生感了。此际重闻现代化,熟悉?陌生?或许用“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这种一言难尽的复杂情愫,是最合适不过的。
其实,似曾相识的,不仅是现代化,还有中国特色,更有历史;而且,这似曾相识的历史,绝不只是简单的重复,它还类似层层嵌套的中国盒子,一级一级地似曾相识,而又各呈异彩。自2500年前的百家争鸣以来,中国就走在一条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上。伴随着一次次的统一与分裂,这条传统的中国道路也历经了一次次的中断与修复,一次次地似曾相识。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条古道在百多年前终于走到尽头。“无可奈何花落去”,为中国不得已而为之的现代转型留下了独特而复杂的遗产。经过太平天国冒天父之名的神权复古和自强运动的理学经世之后,甲午败仗使中国在世纪之交才下最后决心改道假舟、腾笼换鸟,新燕真正飞临,激起清末新政和民国共和第一个现代化高潮;巴黎谈判,已经异化为现代帝国的老师再次欺负现代性尚不成熟的学生,五四运动引发现代革命、民族革命;在战争和斗争的大浪中,复兴梦与现代梦跌宕浮沉、复分复合,似曾相识中,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迎来第二个现代化的春天。
“潮去潮来春复秋,钱塘江水通湖头”,今日中国梦中涌起的治理现代化浪潮将通向何方?互补系统论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求索,或许能告诉我们善治的大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