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陆地与海洋: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空间

陆地是地球表面未被水淹没的部分,由大陆、岛屿、半岛和地峡等构成。陆地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875米,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2%。与陆地相对的是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为广大连续的咸水水体。海洋中心水体称为洋,边缘部分称为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海洋总面积达3.61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是陆地面积的两倍多。目前,人类开发海洋,主要集中在海洋边缘部分,即沿海国家对领海及管辖海域的开发,至于人类对大洋的利用则主要是远洋捕捞和国际航运的自由往来。

人类的发展,是一部开发利用陆地资源和认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陆地与海洋空间的拓展演化,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状况、人口移动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等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追寻人类发展的历史足迹,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存几乎完全依赖自然条件,石器和棍棒代表着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石器棍棒既是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防卫武器。在那样的时代,其经济活动,只能是简单、分散、低水平的,很难进行区域的划分。由于人们认识和支配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人类活动几乎完全受制于自然条件。因此,温暖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原始森林,以及河流、湖泊、滩涂等自然因素,成为影响人类经济生活的关键因素。那个时代,人类主要分布在旧大陆,大体上包括今天的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暖热地带,从事着集体的采集和渔猎活动,后来逐步发展起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并经历了畜牧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的两次大的社会分工。〔英〕科林·麦克伊韦迪、理查德·琼斯:《世界人口历史图集》,陈海宏、刘文涛译,东方出版社,1992,第7、135、243页。

人类第一个有阶级的社会奴隶制社会,是伴随着金属工具——青铜器和铁器——的应用、生产力水平的相对提高而出现的。那时,人类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仍然很大,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对便于灌溉和航行的河流的依赖特别明显。因此,温暖的大河流域成为人类的发祥地,包括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欧洲的爱琴海沿岸地区、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恒河-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些区域成为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的区域,也是当时最为主要的生产力发展区域,灌溉农业、手工工业(尤其是纺织业)、金属冶炼、制陶业等得到了较大发展,对外经济联系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区域来看,这一时期有了较为清晰的地域。

公元前5世纪的亚洲和公元5世纪的欧洲先后进入了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冶金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普遍使用了铁制农具和畜力,耕作技术得到了提高。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河流、湖泊、海洋的利用程度同样得到了提高。人们在陆地上建立了亚欧大陆之间的“丝绸之路”,经由海路开辟了“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非大陆间的贸易,开启了东西方交流交往的光辉历程。世界上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海滨商业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法国的马塞,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广州、泉州等。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全盛时期城市人口高达百万之众。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依托某些中心城市、交通要冲、滨海商业市镇、政治文化中心,或者是围绕某种优势资源及优势产业,形成的若干经济区域。在商业贸易的推动下形成了众多商业性的经济区域,比如在14~15世纪,南欧一些国家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已零星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平原河网地带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也正是在这些地域,最早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态。

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要求进一步扩大商业贸易,这就推动了境外市场的开辟。从15世纪下半叶,横渡大洋的探险性航行全面展开:1487~1488年葡萄牙人到达南非好望角;1497年7月,葡萄牙人达·伽马等人从里斯本从发,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1498年5月到达印度西海岸,次年满载香料、丝绸、宝石等商品返回葡萄牙;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成功;1519年9月,葡萄牙人麦哲伦率船队做环球航行,先西行横渡大西洋,到达中美洲,再南行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1521年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本人在该群岛因与当地人发生冲突被当地土著所杀,剩下的同伴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的首次环球航行。人类的这一系列远洋航行的成功、地理的大发现,开启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商贸联系,推动了新大陆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世界正酝酿着一场新的变革,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翻开了近代篇章。科技的发展,生产手段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改善,创造了跨越大洋的便利条件。继大片陆地被开发利用之后,人类着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不论是经济的区域性调整还是全球生产力的分布格局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国人的经济活动,同样经历了区域空间大调整、大转移、大扩展的变革历程。中国早期的文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成为重要的经济区域;西晋以降,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开始由黄河流域向东南偏移;盛唐之后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东南地区。此后,江南地区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经济中心区域。长期以来,中华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认识自然、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此过程中,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便是自然生物资源,他们进行着狩猎采集、渔业捕捞、作物栽培和家禽家畜的饲养等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的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手工制造业和商业贸易活动在各地区陆续出现,中国江南地区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商业贸易往来。

纵观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演化,人类的经济行为大体上经历了采集农业阶段、种植农业阶段、农工商业并立发展阶段、近现代工农业发展阶段,以及国际关联一体化阶段。与此相联系,区域发展经历了无明确地域范围的远古时代、分散的地区生产力布局时代、完全意义的区域经济时代、跨地区跨国家间的区域发展阶段、当代联盟形式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等。这些变化,正是陆地与海洋作为人类开拓生存活动基本空间的真实写照。

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伴随人类对陆地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深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空前活跃,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分布、流动、组合,世界生产力布局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经济中心从老中心向新中心扩散,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推进,并逐步向沿海地区集中转移。①以英国和法国的东部和北部,以及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意大利北部地区为集中区的欧洲工业带,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这些地区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悠久、种类齐全,经济基础雄厚,拥有熟练的高科技人才,是欧洲的心脏地带。②以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南部为中心的北美工业地带,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影响之下北美最早形成的工业地带,美国全国的钢铁、机械、汽车、化工等传统工业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区;二战之后,美国工业逐渐由东北部向南部发展,形成美国新兴的石油、飞机、宇航、电子等工业基地;太平洋沿岸的平原、谷地,是西部工业的集中地带,宇航、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目前,北美形成了五大湖区、南部墨西哥湾沿岸带和西部太平洋沿岸等重要工业分布区域。③以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乌克兰顿涅茨-第聂伯河沿岸工业区、捷克和波兰等为中心的是东欧工业地带,是中东欧的工业经济中心。俄罗斯与乌克兰资源丰富,基础工业实力雄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地带,其中燃料动力、钢铁、机械、化工等是传统支柱产业部门,电子、石油化学、宇航、原子能等是新兴工业部门。④从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开始,经千叶、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直达九州北部,包括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等工业集中区及其连接地区,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这里是日本经济的精华所在。⑤北起韩国东南沿海、中国东部沿海(包括香港特区、台湾省)、向南延伸到泰国湾沿岸、马来西亚西海岸、新加坡、印尼爪哇岛、文莱,以及菲律宾以大马尼拉为中心的区域,是亚太东部沿海工业地带,在这里形成了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家电、汽车、钢铁、水泥、造船等重点产业。这里成为战后新兴的工业地带,也是全球经济最为快速发展的区域之一。前面这些工业密集的全球性经济中心区域,也是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区域,城市分布密集,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群,无论是在所属的国家还是在所属的区域,都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人类辛勤劳作的结晶。人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人类在开发利用地球资源的过程中创造财富并实现了自身的再生产,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物资的增加,人口也较为快速地增长起来。据《世界人口历史图集》的资料显示:①公元前2000年,欧洲人口总数为500万人,公元前1000年达到1000万人。这一时期,地中海沿岸的希腊人口比欧洲大陆的平均数高出3倍,比意大利高出2倍。到公元1年,欧洲人口达到3100万人,仅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就有700万人口,是欧洲平均数的4倍,两千年后的2014年,欧洲人口是7.38亿。②亚洲地区,公元前4世纪,人口超过7200万人。其中,中东地区1200万人、中国3000万人、印度3000万人。亚洲无论人口总量还是人口密度都远高于当时的欧洲。特别是中国,在汉代,中国人口达到5000万人,比罗马帝国的4000万人口整整多出1000万人。此后,中国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地位。如今,亚洲仍然是人口最多的大陆,总数已经超过40多亿,在当今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12个国家中,有7个国家分布在亚洲,它们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和菲律宾。③非洲地区,公元200年人口为2000万人,几乎一半居住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和尼罗河流域地区。如今,非洲人口已接近12亿,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快的地区之一。④美洲地区,公元1年人口为450万人,公元1000年达到900万人,到1492年为1400万人。如今,美洲拥有大约9.5亿人口。⑤大洋洲地区,人口最少,直到19世纪,该地区人口才有170万人,19世纪末,大洋洲地区被各殖民大国所瓜分,至今人口接近3000万人。〔英〕科林·麦克伊韦迪、理查德·琼斯:《世界人口历史图集》,陈海宏、刘文涛译,东方出版社,1992,第7~19、135~145、243~247页。

在全球各大洲生活的居民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遗传进化、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等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群和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创立了各自的语言,创造出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社会价值观念、地域文化,构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依照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的观点,世界被划分为8个主要文明区域,即:①西方文明区。包含美国、加拿大、西欧、北欧、中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有前苏联以新教为主的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前南斯拉夫的天主教为主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等。②拉美文明区。包含墨西哥、中美洲地峡诸国、南美洲(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除外)、古巴和多米尼加等国家和地区。③东正教文明区。包括前苏联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前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和塞浦路斯等国家和地区。④伊斯兰文明区。包括大中东地区(塞浦路斯、马耳他和以色列除外),还包括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印度洋中的岛国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和科摩罗,还有欧洲的阿尔巴尼亚,基本上和伊斯兰会议组织涵盖的国家相同;前苏联五个中亚加盟共和国中的四个(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因为有大量的俄罗斯族人口,被划到东正教文明区。⑤中华文明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⑥印度教文明区。包括印度、尼泊尔等国家。⑦日本文明区。⑧非洲文明(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明)区。包含南部非洲,除了乍得以外的中部非洲,除了埃塞尔比亚、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之外的东部非洲以及西部非洲的科特迪瓦、佛得角、加纳、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值得注意的是,亨廷顿对文明的划分,并不代表谁高谁低、谁优谁劣的问题,它们都不过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活动过程中的产物。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法国巴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应当承认,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明历史有长有短。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这些国家诞生于各个大河流域,利用河流灌溉农业、运输物资、创造财富,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自然、顺势而为,很好地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与大河相连的是海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从陆地走向探索海洋之路,不断拓展人类的发展空间。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创造出具有海洋特质的物质财富、精神价值、闯海勇气和探索精神,这些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和社会的文化生活内涵,成为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地与海洋就是这样在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中烙下深深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