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评价
摘要:本章运用综合指数法和层次分析法,基于2016年主要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数据和专家打分情况,评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产业竞争力指数直观和宏观地体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将成为判断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排名第四,相比国外主要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仍有差距,但与2015年相比有所提高。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产业竞争力 中国
2016年,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排名第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逐年缩小。除显示竞争力排名第一外,其他几项指标相比国外主要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仍具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竞争力较弱、产业支撑力不足等方面,从而造成产业和产品竞争力较弱。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特别是近些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高速增长,使得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一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行业背景和本文的研究目的,结合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做如下界定。
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未来能够以较低的生产(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获得最佳潜在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
(二)评价研究主体
根据本研究需要,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的产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评价主体是在中国国内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的整车企业(包括合资企业)。
(三)研究范围的界定
本章研究范围包括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和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对标分析。
(四)时间跨度的界定
根据本研究需要,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评价将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本次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定量评价部分主要基于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关数据。定性评价部分主要基于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专家评分。
(五)评价参照对象的选择
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数采用国际比较法,主要对标分析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
(六)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本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上一年度相同,即借鉴已有关于传统汽车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结合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特点,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七)评价指标的确定
本次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角度出发,按照六大方面构建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政策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产业支撑力、显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为方便对比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和各分项指数,与上一年度相比,该指标体系没有明显变化。
(八)评价指标的选择
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和原则,本文构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21个三级指标(见图1、表1)。
图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表1 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释义
续表
为方便对比历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本次评价指标体系与2015年新能源汽车蓝皮书相同,在二级指标体系中,占比最大的为“基础竞争力”占22.2%,占比最小的为“显示竞争力”占6.2%。在三级指标体系中,占比最大的为“整车和动力系统产品安全及可靠性”占7.2%,占比最小的为“新能源汽车车型数量”占2.4%(见图2)。
图2 三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二 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小幅提高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与上年相比小幅提高
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如图3所示。
图3 世界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比较
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在上述5个国家中排名第四。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为92.5,是美国的92.5%,日本的93.0%,德国的95.0%,韩国的101.8%。2016年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在2015年被日本超越后,2016年再次反超日本成为全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排名第一的国家。
(二)政策环境竞争力略有改善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环境竞争力指数结果如图4所示。环境发展竞争力指数由4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而成,即: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准入政策、共性技术攻关政策、财税政策。
图4 世界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环境竞争力指数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环境竞争力指数排在第五位,综合指数为90,是美国的90.0%,日本的90.9%,德国的94.7%,与韩国相同;分别与上年相差0.2个、-0.8个、0.1个和1.5个百分点。
中国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力度从2014年开始就逐步加大。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产业发展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使得最近两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速度和市场销量增长都远超预期。宏观方面,我国明确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肩负带领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转型升级任务。微观方面,我国将通过延续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补贴政策,提高投资门槛,出台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办法等,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现更加稳定的预期。虽然政策扶持力度与国外相比较大,但政策环境特别是产业创新环境与国外相比还略有差距,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基础竞争力指数改善不明显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竞争力指数如图5所示。该指数由4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而成: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产学研合作能力、消费使用环境、新能源汽车发展形态。
图5 世界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竞争力指数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竞争力指数排在第五位,综合指数为83,是美国的83%,日本的84.7%,德国的85.6%,韩国的94.3%;分别与上年相差-2.8个、2.6个、-0.7个和0.9个百分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竞争力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进步明显,但竞争力依旧较弱。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消费使用环境配套不够完善,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竞争力极需提高,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研发合力,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的共性合作,争取实现重大突破,提高整个产业的基础竞争能力,才能与日、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相抗衡。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的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及产品涌入,新能源汽车未来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产品将日益成熟、私人购买比例将不断增大。
(四)产业支撑力指数有所下降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撑力指数结果如图6所示。产业支撑力由5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而成:产业化服务平台、装备开发和制造能力、市场发展潜力、动力系统和关键零部件发展基础、原材料产业发展水平。
图6 世界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撑力指数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撑力在上述5个国家中排名最后,综合指数为84,是美国的84.0%,日本的85.7%,德国的86.6%,韩国的92.3%。分别比上年降低了5.1个、4.7个、5.9个和6.9个百分点。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撑力与日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除了汽车装备技术水平低,高端、重大的技术装备主要来自进口外,专利产品和原创技术也较少,核心技术较为欠缺。部分关键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如电机控制器最核心部件IGBT等)需要从国外进口,国内原材料无法满足采购需求,从而造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撑力仍然较弱。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研发资金仍旧不足,只是对一些非关键技术进行简单改造、引进与仿制,而没有进行再次开发。在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比能量、比功率、快速充电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筹支持核心技术研发,利用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智能制造专项、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资金渠道,在前沿基础研究、电池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回收利用等领域,重点扶持领跑企业。未来,随着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攻关的大力推进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础将不断得到夯实。
(五)显示竞争力指数排名保持第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显示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数由新能源汽车车型数量和新能源汽车销售数量两个指标综合反映。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显示竞争力在5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与其他国家相比优势明显(见图7)。
图7 世界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显示竞争力指数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显示竞争力是所有指标体系中,唯一一个排名第一的指标。在激励政策的不断刺激下,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仍旧较快,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到50.7万辆,同比增长53%,世界排名第一,超过了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销量增长又进一步促使汽车企业加速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在积极扩张产能的同时加快投放新能源汽车车型。2016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产品日益丰富,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已有6家企业的14款全新、换代车型上市。特别是多款长续驶里程纯电动乘用车车型的上市,显著缓解了消费者里程焦虑问题。随着车企推出的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的认知、接受度进一步提高,政府优惠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大,都将大幅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
(六)企业竞争力指数提高明显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指数由企业前瞻性投入、自主开发能力、产业化能力三个指标综合加权而成。
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在5个国家中排名最后,综合指数为85,是日本的85.0%,德国的85.9%,美国的89.5%,韩国的90.4%(见图8)。分别比上年提高10个、10.9个、10.1个和6.3个百分点。
图8 世界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竞争力指数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排名最后的主要原因是自主开发能力和前瞻性技术投入不足,进一步导致企业产业化能力较差。甚至还有部分企业短期依靠不正当手段来获得财政补贴,并未真正落实新能源汽车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国际巨头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成熟车型产品较少、产品性价比低、企业规模偏小,在产品性能、生产一致性、产品质量等方面差距仍然较大。如,把电池组成一个电池包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空调制热可能影响续航里程20%~40%。单类电动汽车产品仍然无法形成规模效应,50多万辆的产量由无数种车型所构成,单型号车型产量仍然相对较低。
(七)产品竞争力指数大幅度提高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指数由整车和动力系统安全及可靠性、价格水平、技术先进性三个方面的指标综合加权而成。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在5个国家中排名最后,综合指数为88,是日本的88.0%,德国的91.7%,美国的91.7%,韩国的96.7%(见图9)。分别比上年提高7.9个、9.4个、8.2个和6.2个百分点。
图9 世界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指数
与前两年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提升幅度较大,特别是续驶里程、百公里电耗、轻量化、动力性及充电时间等关键技术指标都提升明显,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缩小。部分产品将动力电池由磷酸铁锂更换为三元电池后整车整备质量大幅减轻15%,能耗水平提升30%,百公里加速时间缩短25%,充电时间也缩短了近1倍,进一步缩小了与国外先进产品的差距。在产品售价方面,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优势明显,但与同类型传统车相比补贴前不含税购车售价仍偏高,成本竞争优势不明显,仍需努力降低产品成本。
三 小结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根据2016年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数据及专家评分,综合加权得出。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与2015年相比小幅提升,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差距逐步缩小。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在5个国家中排名第四。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为92.5,是美国的92.5%,日本的93.0%,德国的95.0%,韩国的101.8%。2016年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超过日本排名第一。但从分项指标看,只有新能源汽车显示竞争力排名第一,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以及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仍然相对薄弱。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降低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提高整车产品各方面性能,为消费者充电提供较大便利性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私人消费市场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重要条件。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尚未大规模进入家庭,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必然趋势。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性能的提升和产品成本的下降,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必将取代传统汽车,成长为绿色交通系统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