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利刃:二战德军单兵武器装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二战德国军事力量概览

1.1.1 德国国防军

二战期间,德国的正式军事力量称为德国国防军(Wehrmacht),这是战争期间德国最重要的武装力量。德国国防军的前身为1921年1月1日成立的德国防卫军(Reichswehr),1935年10月15日正式更名为德国国防军。德国国防军有国防军陆军(Heer)、国防军海军(Kriegsmarine)和国防军空军(Luftwaffe)三大军种,总人数约2000万,其中陆军的规模最大,占国防军总人数的四分之三。

德国国防军陆军、海军和空军的标志

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简称OKW)是德国国防军的最高指挥机关,下设陆军总司令部(Oberkommando des Heeres,简称OKH)、海军总司令部(Oberkommando der Kriegsm-arine,简称OKM)、空军总司令部(Oberkommando der Luftwaffe,简称OKL)。二战期间,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担任德国国防军总司令,其自杀后由卡尔·邓尼茨(Karl Doenitz,1891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接任。由于希特勒喜欢干涉陆军事物,导致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总是跳过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直接指挥陆军,甚至在1941年后全盘接手了东线指挥权。而海军、空军为技术专业军种,在作战指挥上受希特勒的影响相对较小。

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左)和希特勒(右)在华沙

德国陆军士兵在苏联境内行军

德国陆军在法国境内作战

1938~1942年期间,国防军陆军总司令为瓦尔特·冯·布劳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1881年10月4日~1948年10月18日),1942~1945年期间则由希特勒亲自兼任。在希特勒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防军陆军一直充当“急先锋”的角色,使用“闪电战”战术在国防军空军的配合下以突袭的方式制敌取胜。

1939~1943年期间,德国国防军海军总司令为埃里希·雷德尔(Erich Raeder,1876年4月24日~1960年11月6日),1943~1945年期间改为卡尔·邓尼茨。由于希特勒认为水面舰艇建造速度慢且战果较小,而潜艇建造速度快且在战争中有奇效,所以国防军海军的重心在潜艇部队,U型潜艇曾在大西洋上嚣张一时。与之相比,水面舰队的战果寥寥可数。

埃里希·雷德尔戎装照

卡尔·邓尼茨戎装照

卡尔·邓尼茨检阅海军潜艇部队

德国国防军空军于1935年德国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后正式成立,总司令是与希特勒关系极为亲密的赫尔曼·戈林(Hermann Göring,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在二战爆发时,德国国防军空军堪称当时世界上装备最先进和战斗经验最丰富的一支空军,在战争初期德军发动的“闪电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战争中后期,英国、苏联和美国等同盟国空军逐渐扭转了局势,德国国防军空军的力量持续被削弱,到了1944年中期基本上已消失。

1940年时的赫尔曼·戈林

1.1.2 武装党卫军

武装党卫军(Die Waffen Schutzstaffel,简称Waffen-SS)是德国党卫队领导的嫡系部队,由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SS-Verfügungstruppe,简称SSVT)发展而来,其象征性的最高指挥官为党卫队首领海因里希·希姆莱( Heinrich Himmler,1900年10月7日~1945年5月23日)。

臭名昭著的海因里希·希姆莱

党卫队(Schutzstaffel,简称SS)亦称党卫军,是德国纳粹党中用于执行治安勤务的编制之一,1925年4月成立。在成立初期,党卫队隶属于恩斯特·罗姆领导的冲锋队,仅仅作为希特勒的卫队和对付政敌的工具而存在,规模很小。直到1929年1月由希姆莱领导后,党卫队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33年初已发展至5万余人。1934年6月30日,冲锋队领袖罗姆及其亲信在“长刀之夜”被处决以后,党卫队在纳粹恐怖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由希特勒重新掌管。1935年3月16日,德国恢复义务征兵制,希特勒下令成立完全军事化的党卫队组织,也就是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1940年,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改称“武装党卫军”。在鼎盛时期,武装党卫军拥有38个师和其他小型单位,涵盖装甲师、装甲掷弹兵、骑兵、步兵、山地步兵和警察部队等。

希特勒视察党卫军

党卫队机械化部队

1.1.3 冲锋队

冲锋队(Sturmabteilung,简称SA)是希特勒于1923年创立的准军事组织,负责人为恩斯特·罗姆(Ernst Röhm,1887年11月28日~1934年7月2日),因队员穿褐色制服,又被称为褐
衫队。

冲锋队的标志

在成立之初,冲锋队主要从事破坏革命运动、冲击其他党派群众集会及进行街头殴斗等活动,并参加了1923年11月8日的啤酒馆暴动。希特勒被捕后,冲锋队被迫解散。1924年12月20日希特勒出狱后,委托罗姆重建冲锋队。不过,两人在冲锋队的性质及与纳粹党的关系上意见不合,罗姆在多次争吵后出走并加入玻利维亚军队。1930年底,罗姆重新被委任为冲锋队头目,党卫队也隶属于冲锋队。希特勒执政后,戈林宣布冲锋队为辅助警察,其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超过了德国国防军的人数。

德国国防军对冲锋队深感忌惮,双方的矛盾不断加剧。1934年2月28日,希特勒召集国防军和冲锋队首脑会谈,议定国防军是第三帝国的正式军事力量,冲锋队则负责入伍前的青年和退伍军人的军事训练。以罗姆为代表的冲锋队上层对这种结果非常抵触,他们主张实行“第二次革命”。随后,柏林、汉堡、埃森、弗赖堡等地的冲锋队员发生骚动。希特勒因无法控制冲锋队的街头暴力并视之为对权力的威胁,故欲除去冲锋队及其领导者罗姆。1934年6月30日夜,罗姆和150多名冲锋队头目被枪决。之后,冲锋队成为普通国民组织。二战期间,冲锋队负责维护德国本土与一部分占领区,1945年战争结束后被解散。

狂热的冲锋队成员

1.1.4 希特勒青年团

希特勒青年团(Hitler-Jugend,简称HJ)是德国纳粹党于1922年3月8日设立的青年组织,1933年后推行至全国,并成为该时期德国唯一的青年组织。希特勒青年团按年龄和性别分为三个组织,其构成主体为14~18岁的男性青年。10~14岁的男孩加入其附属的德国少年团,14岁后加入希特勒青年团。10~14岁的女孩加入其附属的青少女联盟,14岁后加入德国女青年联盟。

希特勒青年团的任务是对德国青少年进行军事训练,为德国的对外战争做准备,并为纳粹党提供后备党员。希特勒青年团分为7个地区:中部、北部、东部、南部、西部、奥地利地区、苏台德地区。下分为35个大区,组织结构自上向下为:地区(12000~18000人)、大区(2400~3600人)、分区(600~800人)、分部(150~190人)、支部(50~60人)、小组(10~ 15人)。

1933年5月1日柏林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

1936年后,希特勒青年团变成一个强制性组织,所有青年德国男性都要加入。到了1940年,希特勒青年团变为可以执行战斗任务的辅助军,同时也会参与邮政局、铁路、消防局、电台和防空炮部队的工作。1943年,德国领导人开始把希特勒青年团变成后备军去补充前线大量的伤亡。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的骨干便是以希特勒青年团16~18岁的团员组成,这是一支有完善装备的党卫军装甲师,以杀戮和狂热而闻名。到1945年,12岁以上的团员都要征召入伍。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青年团组成了柏林最后一条防线。

希特勒青年团成员正在进行射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