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葫芦丝与巴乌
第1节 葫芦丝与巴乌简介
葫芦丝又称为葫芦箫,主要流传于我国云南地区。葫芦丝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相传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发生了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芦,立刻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梁河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也前来取经,相继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区。
葫芦丝是用天然葫芦作为吹气壶,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下端,中间较长的一根叫主管,开七孔。旁边的两根称为附管,一支为高音,一支为低音。葫芦丝常用的调为C调、降B调、D调、F调等。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巴乌也叫把乌,是流行于云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的一种单簧吹管乐器。巴乌的品种较多,在哈尼族,有单管、双管之分,由于竹管长短、粗细的不同,还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乌之分。巴乌用竹管制成,有七个指孔(前六后一),在吹口处置一尖舌形铜制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声。在民间以单管者为主,亦有双管合并而成者,称为双眼巴乌。巴乌有横吹与竖吹两种,常用音域多不超过八度。
巴乌与葫芦丝的发音原理相同,有着共同的渊源,演奏方法与指法也相同,音色相似,故称葫芦丝与巴乌为“姊妹乐器”。
第2节 葫芦丝与巴乌的构造
葫芦丝:主要由主管、簧片、附管、葫芦四大部分构成。
吹嘴:含在嘴中,用以吹奏。
主管:葫芦丝中间的竹管,开有多个按音孔。正面有六个,背面有一个,共有七个按音孔(前六后一)。主管背面的下方还有一个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
簧片:发声部件,安装在竹管上端,插在葫芦的内部,材料以铜质为主。
附管:辅助主管发音,以发出和音的效果。高音附管发主管第五孔音;低音附管发主管第一孔音或主管第三孔音,两者任选。附管音孔按住时附管不发音,打开时附管发音。
葫芦:气流通过葫芦传递到主管和附管里面,通过簧片的振动发出声音。
镶头:起到装饰作用。
巴乌:主要由塞子、吹嘴、套管、音孔组成。下图中,左为横吹巴乌,右为竖吹巴乌。
塞子:塞在竹管内部,位于吹嘴左侧。
吹嘴:巴乌的进气孔,用于吹奏巴乌。
套管:连接巴乌上半部与下半部,通过调节套管的距离可以对调式音高进行微调。
音孔:通过按相应的音孔可发出不同的音高。
镶头、镶尾:装饰作用。
第3节 葫芦丝与巴乌的选购
在挑选葫芦丝时要选择颜色发黄、皮厚结实的成熟葫芦;不成熟的葫芦则皮薄、颜色发白、容易损坏。挑选时还需要特别注意葫芦是否漏气或者已经开裂,这些都会影响音质。
选择竹管时首先要注意主、附管颜色尽量统一,竹质应该细密老成,竹面光滑,竹节较小,有一定的分量(不排除是因葫芦较老增加重量);而竹节过大或有明显竹纹的,则说明竹龄太短,影响音色。
簧片是葫芦丝发声的主要“器官”,所以簧片的选择就尤为重要,可通过试奏的方法,根据簧片振动与竹管耦合发出的声音好坏来加以选择。一般而言,簧片应以轻、柔为佳,演奏时不费劲,低音无杂音,高音明亮,吐音时发音灵敏,尤其是最高音 “6”。一块较好的簧片在振动时通常会与竹管一起形成共振,发中、高音时手指可感觉竹管有明显的颤动。
一般常见的葫芦丝有C、D、降E、F、G、A、降B调等几种,但最为常用的为C、降B、G、F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需要吹奏曲子的调式选择购买相应调的葫芦丝。通常成年人初学者推荐首选降B调葫芦丝,无论是它的音高、音孔孔距、所需肺活量都是适中的;而未成年人推荐使用C或D调的葫芦丝,因为C调与D调的葫芦丝音孔距离小,对肺活量要求较小,吹奏起来更为轻松。
选巴乌时要选择用天然竹管制作的巴乌,音管也可用质地好的木材来做,因这种巴乌透气散热性较好,可以有效延长巴乌的使用寿命。同时要观察巴乌的表面是否有裂纹和虫眼,整体结构比例是否协调美观,检查金属接头处的衔接是否良好,最后试奏并使用校音器检查巴乌的音准是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