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的七彩梦幻世界
杨武能
在巨大、丰富的世界童话宝库里,格林童话无疑是最瑰丽、最耀眼的珍宝之一。它世代流传,广受世界各国孩子和家长的喜爱,在中国也家喻户晓。它们丰富了一代代人的童年生活,把我们儿时的梦境装饰得更加色彩斑斓、奇幻迷人。
格林童话不像安徒生童话是作家个人的创作,而是雅克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俩搜集整理的德国民间童话。当然,归根到底,格林童话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创作,只不过作者既不是它的搜集整理者,也不是某位作家,而是千百万的人民群众,和几百年来讲述它、聆听它以及聆听后再讲述它的一代代普通人。直接称它为“格林童话”,而不用格林兄弟用过的《儿童和家庭童话集》这个标题,就表明了世人对格林兄弟之贡献和功绩的高度评价。
格林兄弟的童话搜集整理工作始于1806年,全部完成和出版是在1812年。也就是说,格林童话诞生于19世纪初的德国。当时的欧洲社会动荡,危机四伏,战乱连年;格林童话的诞生地德国更是四分五裂,兵荒马乱。然而谁曾料到,在将近两百年后的今天,当那些夺去千百万人性命的、血肉横飞的战争已被淡忘,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皇帝、元帅和宰相都只在历史书中留下了苍白的影子,一部看似不起眼的民间童话集《格林童话》却流传了下来,从德国传遍整个欧洲,又从欧洲流传到全世界,成为迄今除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以外累计印数最多的德国著作。这难道不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一个奇迹?哪里有孩子和家庭,哪里就一定有格林童话。对于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宗教的孩子们来说,格林童话都不啻为一部“圣经”!
为了帮助小朋友们更好地阅读这本格林童话,译者以为无须更多地重复它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因为我相信,童话中的事理都十分浅显,表现手法更是异常的朴实和单纯,孩子们足够聪明,理解和欣赏不会有问题。需要说明的主要是格林童话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它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知道了这些,小读者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自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以后,德国分裂成了数以百计的小国小邦,其中势力较大的也多达三十六个。它们之间相互争斗,还不时地与周围的邻国争斗,令德国几百年间战火不断,一直充当着欧洲的战场。因此,格林童话中便出现了东一个国家西一个国家的情况,国王、王子和公主也就多得数不过来,王子和公主落难、获救、成婚的故事也就不胜枚举了(《青蛙王子》《玫瑰公主》等)。
故事中还经常出现手艺人、农民和猎人,这些职业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要提到的是德国的手艺人,他们有一个古老而特别的传统,就是出师以后必须长时间外出漫游,在漫游途中讨生活、长见识、磨炼技艺。但这样的漫游也会令他们经历许多危险,碰见许多奇怪的事(《桌子、毛驴和棒子》)。因此漫游途中的手艺人,特别是文弱而招人同情的小裁缝,就常常成为民间童话的主人公(《勇敢的小裁缝》)。
故事经常发生在黑黝黝的森林中和茫茫的原野上,有时也会出现河流和湖泊,但却极少提到大海,山则多为幻想出来的虽说不高却异常难爬的“玻璃山”。因为当时的德国和现在一样,是个多森林和草原的内陆国家。在黑沉沉、阴森森的大森林里,在苍茫的荒原上,有关精灵、女巫、强盗和饿狼的故事自然是层出不穷了(《糖果屋》《白雪公主》《小红帽》)。
德意志民族的优点是朴实、勤劳、忠诚、勇敢和善良,缺点是争强好胜、报复心重。这些民族特性也时时处处表现在格林童话里。例如《金鹅》以及不少的“傻子”故事,都生动地体现出德国人的上述优点和价值理想;故事中的坏人往往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则是他们报复心重的反映。不少故事中对公主和王子的盲目崇拜,对继母和兄弟姐妹中的长者一律持否定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
在艺术特点方面,格林童话更多地表现出了欧洲民间童话的共性。它单纯、明晰且稚拙,因此十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易于小读者们理解和欣赏。
本书所选虽不足全部格林童话的十分之一,但尽量避免了色调灰暗、低沉,情节消极甚至恐怖的篇章,堪称格林童话的精华本。
本书中的插图更是明丽悦目、别具一格,不仅极富想象力和德国民族色彩,还紧扣故事情节,为本书增加了不少色彩。是的,你只要翻开书来慢慢阅读,就一定会进入富有异国情调的、梦幻般的七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