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技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碑帖精讲

第一讲 临习方法与碑帖精选细读

一、临习方法

书法的创作并非凭空而来,是从临摹碑帖入手的,这是继承书法传统的唯一途径和根本方法,也是书法创新不可缺少的基础训练。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书法临习就是依照碑帖范本进行书写基础训练和作品欣赏,它是接受书法传统,发展书法的必由之路。 书法临习的基本内容是书写技法、书法形象、作品精神。

(―)择帖

字帖是学书者无言的老师,择帖如择师,名师出高徒。关于字帖的选取,要取法古代经典作品作为临习对象。书法字帖可分为碑与帖两大类。碑帖是我国历代书迹保存和流传的重要形式。碑是指碑版刻石。从我国最古的石碑上看,都没有刻上文字,竖石仅是作为某种标记,或者说作为某种记号而已。从秦始皇时开始就在石碑上刻上了文字,以纪其功绩。到了汉代时,碑的应用就很普遍了,作为上层的官吏要刻石立碑纪其政绩,作为民间百姓为了纪念贤哲或亡故的先人而在庙堂、道旁或墓前竖碑,这时才称为碑。“碑”即刻石书法,包括碑碣、摩崖、墓志、造像、界石、塔铭、刻经等,多以拓片形式存在。主要是指秦代的刻石、汉代的碑刻、魏晋南北朝以至唐宋直接书丹而刻成的碑版。我国藏碑最多的地方,称为“碑林”,西安市的碑林就因其较大而闻名于世。帖,原指缣、纸上的墨迹书法,后也指这些墨迹的影印或翻刻本。帖起源于唐代,从李世民时期开始被广泛应用。碑与帖,因它们的本来功用不同,所以书法风格面目不同。碑刻书法多朴厚庄重;而帖书多为信札随笔,所以挥洒自然。

究竟怎样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书法范本呢?每个人的文化修养、性格各不相同,情趣爱好不同,对不同风格字体的审美观也会不尽相同。所以要选择与己性相近者,即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的作品进行临习,例如,当自己平时在无意中见到某本帖上的字体好看,爱不释手,练字兴趣大增、心摹手追时,说明自己的情趣爱好与本帖书者的情趣爱好有某种相似之处,选择此种字体练习较为适宜。选帖是与学书者的性格、审美取向及个人修养有紧密联系的。因此,大家在择帖时,可根据个人兴趣选取不同的切入点。

初学者对字帖范本的认识,有可能存在局限性,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名师的点拨与指导启发后,会有更深的认识与高度。总之,择帖后一定要深入进去,不可浅尝辄止,更不可朝三暮四。

(二)读帖

众所周知,要想写好书法,必不可少的是临摹,究竟如何才能临摹的到位呢?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读帖。读帖,是学书的一个重要方法。此时的读,是“观”的意思,并非出声去读。《续书谱》中引用唐太宗的话:“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这里所说“观”“谛观”,即读帖的意思。也就是在临帖之余,或是临帖之前,详细观察和用心揣摩碑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再用笔去临习。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察之者尚精”。读帖务求精细周到。首先,要仔细揣摩字的用笔方法,是藏锋还是露锋,是圆笔还是方笔,是折笔还是转笔,以及笔画的粗细、长短、大小、笔势等。其次,认真分析字的结体特征,如字的斜正、收放、争让以及结体取势等,再次,用心研究字的意韵等。只有这样锻炼人的眼力心力,才能使碑帖中字入于眼、记于心,方能临时出于手、显于纸。正如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拟进一分,则察亦进一分,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

那么,读帖的意义何在呢?在我们看来,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正是这几个方面的意义,使它在人们的学书过程中占有了一个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一是通过读帖较为深入与全面地来分析、研究、体会与掌握所读碑帖的法度规矩与神采气韵特征。

二是通过读帖来对比与研究所读碑帖与其他碑帖的异同。

三是通过读帖来探索书法艺术的总体规律,了解、理解书法艺术的各种具体的美学性质与艺术特色。

四是通过读帖来辅助自己的临帖与创作。

由此可见,读帖对于学习书法的重要性。读帖之后,就要进行临帖的学习了。

(三)临帖

临帖的方法主要可分为摹写、临写。用薄而透明的纸蒙在碑帖上,依其形迹而复写的称“摹”,或称“影书”。将碑帖置于一旁,仿照其笔画书写的称“临”。 用那么究竟该如何临摹呢?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又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由此可见,要先摹后临、临摹结合。

常用的摹写形式有以下四种。

①仿影法:把透明的纸蒙在碑帖上,照着字影描摹。

②描红法:在印有红色碑帖字的纸上描摹。

③填墨法:也叫双勾填墨法,就是把透明的纸蒙在碑帖上,用硬笔沿字点画的外沿精确勾画,然后照空心字描摹。填墨法的好处是在勾勒过程中能加深对碑帖点画形态的认识。

④勾骨法:就是把透明纸覆在碑帖上,用硬笔在字的点画中勾画出字的骨架,然后看着字帖沿骨架描摹。

摹写能帮助初学者较深入地理解字帖的结构、章法,但摹写容易得形似而神滞。摹写的不足可以用临写来补救。

常用的临写形式有以下三种。

①对临法:把碑帖放在眼前对照着写,字帖与纸张的距离越近越好,临写的字要与碑字尽量一样大。

②背临法:不看碑帖,凭记忆将临习过的字书写下来。

③意临法:临写范本时,追求行气及整体的神韵和意境。意临属于较高学习阶段采用的临帖方式,已经带有创作的成分。

总之,临帖是学书道路上的重要环节,伴随学书的始终,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临帖时一定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这三个“到”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

①眼到。要想临好帖必须要先能看到。正如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 要详察细审碑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尽量做到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

②手到。当我们能用眼揣摩到碑帖特点时,就需要“手到”进行体现了。唐代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以“手到”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

③心到。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这足以说明书法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形式而已,它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因此我们在学习前人传统时,必须超越技术层面,用心理解文化精神的境界。

二、碑帖精选细读

(一)《石门颂》

《石门颂》,东汉著名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刻于陕西褒斜谷石门崖壁,又称《石门颂摩崖》《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杨孟文颂》。汉中太守王升撰文,内容是为东汉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派的代表,有“隶中草书”之称,是“石门十三品”中的第五品。

后世对《石门颂》艺术成就的评价历来很高。其笔画清劲刚健,结构舒展飘逸,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来看,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与《西狭颂》《郙阁颂》并称为“汉三颂”。

(二)《张迁碑》

《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东汉中平三年 (公元186年)刻,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明初出土。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后任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记载了张迁的政绩,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此碑是方正古拙风格的代表,用笔棱角分明。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故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的特点而言,非汉朝人不能,所以应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亦雄厚多姿。明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评《张迁碑》“书法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

(三)《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为《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高253厘米,宽123厘米。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阳旧城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此碑由曹全的门生故吏王敞等人镌立,用以歌颂曹全的生平功绩。此碑是遒秀逸致风格的典型代表。用笔以细曲笔画为主调,笔笔中锋,轻巧柔美,起笔蓄势,浑圆坚实,收笔出锋,飘逸俊美。清朝万经在《分隶偶存》中说“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四)《金农临华山碑》

《华山碑》,汉代隶书,全称为《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共22行,行38字,被誉为汉隶中的典范,是汉碑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该碑刻结字堂堂正正,字距、行距齐整,用笔丰满中和,波磔秀美明显,书风朴茂古拙且圆转流动。碑额有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

金农(公元1687~1763年),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金农对汉碑用功至深,《华山碑》即是其一。此临作虽偶见飞白,但显得温润平和,用笔粗细变化不多,多用刷笔、拖笔,看似一扫而过,实则笔根到底,不失张力。结字方正紧密,给人以密不透风的感受,原碑的伸展之处,它却收缩,原碑的紧密之处,它又疏旷。金农以自己的审美感觉来处理《华山碑》,不违背结字的组合,又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使我们在领略其书法魅力的同时,能更清楚地看到书家从临摹到创作的必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