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习五运六气学说的意义
(一)分析病因病机
气化学说是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的精髓所在,五运六气学说将天之道比附于人体,深刻阐明了人体气化的规律。气化,指气的运动变化,包括正常的变化与异常的变化,具体内容为天化、地化、人化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五运六气学说将正常的变化称为“化”,异常的变化称为“变”。即“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夫物之生以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于人体,化是正常的生命活动的基础,变则导致疾病的产生。
风、寒、暑、湿、燥、火为自然界之六气,六气气化正常则为生命之源,气化异常则变成致人发病的六淫之邪。《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说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是五运六气所化。化得其正则不致病;当运气太过或不当位时,则成为致病邪气。
(二)确立治疗原则,指导选方用药
学习五运六气学说,掌握气候—物候—病候相关的天、地、人结构体系和气化论学术思想,归根到底是为了指导临床,为中医学临证诊疗提供思路。其具体指导意义体现在临床辨证、确定治则、选方用药等方面。疾病的发生与运气的盛衰有关,所以医者在诊治疾病时必须考虑运气的变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素问·六节脏象论》)。
在疾病的治疗上必须以“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即法时而治的思想为治疗原则。根据病位的远近,病情的缓急选择相应的方剂和药物来治疗。
《黄帝内经》“七篇大论”提出了多种疾病治疗的法则,至今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载:“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要求治疗时“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即治病求本之意。“七篇大论”提出的主要治则包括司天之气淫胜治则、在泉之气淫胜治则、六气胜治则、六气复治则、客主加临六步气治则、运气相合及地支纪年治则等。如,“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素问·至真要大论》);“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等。这些法则对今天的医疗实践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同时提出了许多关于用药的原则,“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等。强调必须根据时令气候不同注意宜忌。同时,用药时必须注意患者的体质差异及对药物的反应,服药时必须注意服药方法,减轻或避免服药反应。即“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素问·五常政大论》),“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素问·五常政大论》)。对于慢性病的治疗需“治养结合”,“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必养必和,待其来复”(《素问·五常政大论》)。
(三)正确理解人体脏腑功能之间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医学五运六气学说把自然气候和生物的生命现象统一起来,从宇宙的空间与时间节律上探讨自然气象变化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影响,把人体放在宇宙环境中,考察人体生命、疾病与健康,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人体生命,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思想,充分展示了自然界生命的动态变化规律,描述了生命规律的动态更替以及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将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与四时联系起来,这种“脏气法时”的四时五脏阴阳思想,是天人相应思想的最终体现。如此,五脏生克次第依四时五运六气运行而立,脏腑功能气血盛衰随之而明,其治疗原则随之而立,临床疗效随之而彰,即“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素问·五常政大论》)。“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中医学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五脏之气的虚实强弱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五运六气学说认为,自然气候变化有盛有衰,有太过或不及,这些变化都会引起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的虚实盛衰变化。人作为天地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息息相关,在审查病机时不仅要看疾病的表现,还要综合考虑天时、地理等其他环境因素以及社会、人文因素等[17]。因此,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的最佳体现。多年来,虽有不少医家在学习、应用并开展研究,但是五运六气学说仍有许多有意义的内容未被挖掘和理解。近代学者竺可桢指出:“大自然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是有一定规律的,违背这一规律就会使大自然走下坡路,我们必须掌握大自然的规律,适应这一规律改造自然。”实际上五运六气学说突出地展示了中医学精髓,是以中药、方剂的自然属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的特性,模仿天地时空“气”的变化来调整人体的五脏六腑之气的寒热温凉、升降出入的平衡。这种平衡必须满足:第一,人体之气与自然界之气的协调同步,达到“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素问玄机原病式》);第二,人体五脏六腑之气之间的有序、平衡,“治病之法以病气归于五运六气明可见矣”(《素问玄机原病式》)。真正体现出中医学“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凭生生之具,培生生之气,收生生之效,谋天人合德”的治疗学最高境界。尽管五运六气学说中蕴含着重大意义,但目前尚未被世人很好地理解、开发和利用。研究学习中医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临床,离开了临床的中医理论是华而不实的,《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运六气学说理论的阐述十分简明,这部分内容也并非真正的难点所在。临床运用,才是五运六气研究者面临的真正难题,也是五运六气学说的价值体现,因为将五运六气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时,会因为时间、地点、个人体质、所患疾病等的不同而产生复杂的变化。基于此,如何尝试将五运六气学说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正是本书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