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重塑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序

黄庆桥是我们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的博士研究生,勤奋好学,品学俱优。毕业后他继续在学院工作,2012年科学史系升格为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他担任办公室主任。以常理言之,在行政工作中勤勉周到,固不失为美德,但与绝大部分担任行政工作的人相比,黄庆桥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他真的仍然醉心于学术。

在我近40年的学术生涯中,也见过不少号称“双肩挑”的干部,他们虽然主观上确实舍不得放弃学术,但往往在事实上无法真正实现理想的“双肩挑”——和学术追求相比,毕竟行政工作经常更为“刚性”,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终归有限,所以许多“双肩挑”的干部实际上难以名副其实。而黄庆桥让周围的人刮目相看的是,他虽然不在嘴上谈论“双肩挑”之类的话题,却在实际上真正做到了理想的“双肩挑”,别的先不说,仅每年他发表的CSSCI论文,就比学校里许多没有行政职务的专职教师还多!

正因为这一点,在我尸位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的岁月中,我经常说“黄庆桥是青年学者的榜样”。如今他一面仍然承担着大量的行政工作,一面继续在学术上勇猛精进,教学和研究,年年成绩斐然。

数年前,黄庆桥问计于我,说他很想对杨振宁、李政道等著名科学家以及他们和中国当代科学的关系进行一些研究,希望找到比较理想的路径和切入点。我听他陈述了他的初步想法,感觉相当有潜力,就给他提供了一些建议。青年学人和我谈论自己的学术规划并征求我的意见,这样的情形我不时遇到,通常我都会尽量提供我的意见以供参考,但事过境迁之后,往往也就没有下文了。而黄庆桥再次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此后他关于钱三强、李政道、杨振宁等科学家的研究论文源源不断发表出来,并且进而扩展到关于“两弹一星”等等方面。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真的热爱学术。

2017年,我应复旦大学出版社之约撰《今天让科学做什么?》一书,邀请了黄庆桥和另一位我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李月白共同合作。他们两人都很好地完成了各自承担的章节,但是黄庆桥又能锦上添花,从他承担的专题中,多次生发出非常“应时应景”的时评,次第发表在各大媒体上,有力扩大了我们学院乃至上海交通大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此事恰好表现了黄庆桥勤奋的另一个方面——他非常勤奋地进行跨文本写作,在源源不断发表CSSCI论文的同时,他还经常在报刊上撰写文章,针对当下的社会热点发表他的见解,本书正是他在这方面的成果集结。书中收集的文章,形式上是适合一般公众阅读的,但因为他有学术研究作为基础,故能说理清晰,言之有物。

中国的科技成就,正在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这些成就中,有的和我们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比如已经独步全球的高铁,让我们的出行空前便利;有的虽和我们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经常成为媒体报道中的重要角色,比如中国正在建造的航母;还有的目前尚未和我们日常生活发生密切关系,平时媒体上亮相也不很多,比如中国的“北斗”系统。所有这些,都正在快速改变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将次第成为中国崛起的助力和标志。这些成就,除了可见的现实意义,还有哪些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些成就到底达到了怎样的境界?又有哪些人是这些成就的幕后功臣?……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黄庆桥收入本书中的这些文章,先前都曾在各种有影响的媒体上发表。这些文章在媒体上大受欢迎,不是偶然的。除了前面谈到的他醉心于学术和惊人的勤奋,作为他获得科学史博士学位的系和学院的系主任和院长,我可以稍稍自豪地说一句:这也是和他在我们这里所受的优秀学术训练分不开的。

江晓原

2018年2月12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