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青藤白阳”指的是明代写意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徐渭、陈淳,他们一个号“青藤居士”,一个号“白阳山人”。在吴门画派复兴文人画的风潮影响下,伴随着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王阳明“心学”的兴起,他俩在花鸟画的创作技法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在写意水墨的运用上有了更多的突破,于是后人合誉其为“青藤白阳”,成为传诵四百余年的佳话绝唱。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写道:“……白阳笔致超逸,虽以石田为师法,而能自成其妙。青藤笔力有余,刻意入古,未免有放纵处。然三家之外,余子落落矣。”
我知道青藤徐渭,是因为南京博物院珍藏了他的《杂花图》卷。作为我院18件镇院之宝中唯一的书画作品,《杂花图》卷体现出中国写意花鸟技法的杰出成就,其水墨的运用也是最为酣畅淋漓。在十余米的长卷中,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13种花卉蔬果,在徐渭的笔下恣纵率意、高潮迭起,有如一曲交响乐般波澜起伏的宏大乐章,是画家以狂草入画的大写意典范之作,也是画家激烈狂放人生情怀的真实反映。
徐渭的一生经历了太多戏剧式的矛盾冲突与跌宕起伏。上天给了他旷世的天赋与才华,却又十分吝啬给他更多的安宁与幸福。他八岁能文,有神童之誉,却八次乡试不中;他胸有大志,自视高远,却性格狂放、生性敏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在人生中死死生生。坎坷的生活阅历造就了他狂放肆意的性格,也形成了他写意奇峭的画风。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在内容表现时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通过画作宣泄对人生苦痛的愤懑和对世事不公的抗辩,重“意”而轻“形”,笔墨纵横驰骋,墨色淋漓,以浓破淡,苍润相间,趣味十足。似乎上天就是要让他把心中郁积的不合时宜的情绪放进书画中去,墨色、水韵、线条,是他喜怒哀乐的嘴脸,他的艺术已超越了中国画的题材与技法,进入了物我合一的喷涌式的画境。他的作品影响了之后的吴地画家,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直至吴昌硕、齐白石都对其推崇备至。郑板桥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
而白阳陈淳的一生则是随心随性,笔下的艺术也流淌着自由。他出生于官僚世家,衣食无忧,畏于仕进而优游林泉、流连诗酒。他师承吴门正宗,是文征明嫡传学生,大可以与其他吴门弟子一样,亦步亦趋学习老师的技艺。然而陈淳却选择了另一条追逐自我、放飞心灵的艺术之路,在艺术实践上以淡泊、旷达的人生观和放逸不羁的性格,与文氏画风“礼貌”地保持着距离,若即若离,游离于吴门主体画风之外,用洒脱的艺术风格“另类”地延续着吴门画派,在花鸟画方面的声誉甚至超过老师。陈淳的作品自成风格,喜用淡墨,“疏斜历乱,淡墨欹豪”,一花半叶,气质疏朗质朴,笔力洒脱淋漓,收放自如。王世贞在《州续稿》中说:“胜国以来,写花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后,无如陈道复,陆叔平。”陈淳开创了由小写意向大写意转变的画风,他的笔法在后期逐渐由整饬转向率略,运笔在柔婉中又不失方劲,呈现清刚劲爽之气,摆脱了文征明的秀婉和沈周的浑朴。董其昌跋陈淳《墨花卷》:“白阳陈先生深得写生之趣,当代第一名手,不虚也。”
“青藤白阳”的书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对后世中国花鸟画甚至整个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自明代中后期直至今日,中国写意花鸟画始终沿着他们的足迹发展前行。“青藤白阳”的传世作品数量不多,一向被视为民族瑰宝、艺术经典。此次特展由南京博物院主办,联合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精挑细选了七十余件(套)徐渭、陈淳的书画精品,全面展示“青藤白阳”书画艺术的完整面貌与发展源流,并推及二人的师承取法,为观众提供直面书画珍品、领略大师风采的机缘,大家还可以从中体会他们的笔下意趣和内心追求,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和永续发展。
希望展览能得到公众的喜爱,同时也能获得艺术家和学者们的好评。
南京博物院院长
2017年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