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公共外交与软实力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一 本课题研究中的以色列公共外交

(一)以色列对美公共外交是以色列外交政策重要组成部分

犹太人仅占美国总人口的3%,但以色列政府成功的公共外交推动了美国犹太人建立政治性组织来维护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的利益。持亲以色列立场的美国犹太人甚至组成了强有力的犹太院外集团,直接对美国国会和政府施加影响,有人将其比作“在另一条战线作战的以色列军队”。犹太院外集团往往采取游说的方式向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陈述其立场和观点来影响决策。如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犹太组织通过36小时的电话“闪电战”,立即使美国国会两院出台并通过了一项决议案,要求政府提供以色列所需要的军事装备;1977年美国犹太组织又促使美国政府停止向反对以色列扩张政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捐款。此外,美国犹太组织还往往通过营造社会氛围进行外围策应,配合游说国会以制定亲以政策。如在伊朗核问题上,美国犹太组织就将2009年9月10日和10月24日定为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伊朗威胁宣传日,动员美国犹太各界举行大规模示威,敦促政府遏制伊朗的核冲动。

(二)以色列对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外交成效显著

尽管因其国内外政策,以色列和大多数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并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但其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地区的非伊斯兰国家展开了活跃的公共外交,并在部分国家卓有成效。肯尼亚是东非地区大国,以色列通过技术援助等方式在该国构筑了良好的国家形象,2016年7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肯尼亚,肯雅塔总统明确表示,肯尼亚支持以色列与非洲国家加强合作,并将努力争取使以色列成为非盟观察员国,他同时肯定了与以色列的合作使肯尼亚在人员培训、科技、反恐情报等方面获益,有助于肯尼亚的发展与安全。访问期间,内塔尼亚胡与肯雅塔签署了以色列对肯尼亚在农业灌溉、水处理等领域的技术援助项目。

(三)以色列对中国的公共外交日渐活跃

以色列是中国在中东地区最后一个正式建交的国家,但自1992年中以建交以来,以色列对华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推动了中以两国间的人文交流。其中,以“二战”期间在华生活的犹太人与中国人民友好相助为历史素材而展开的公共外交活动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外,以色列在科技、教育、创新等领域的优势也很好地转化为了公共外交资源。中国赴以留学生快速增长,2013年比2012年就增长了40%,其中自然科学的留学生数量超过了60%,远远超出了在中东地区其他国家自然科学留学生的比例。在此基础上,中以教育交流不断深入。如中国清华大学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便设立了联合创新中心,旨在全球范围内探索创新的新模式。

二 本课题研究中的以色列软实力

从领土面积或人口数量看,以色列都是中东地区的一个小国,其领土仅2.0325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戈兰高地以及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所占领的土地。,根据2013年4月以色列国家统计局的人口统计数据,该国人口也只有801.8万,但以色列在实力和影响上堪称是一个地区大国。它不仅在与面积广袤、人口众多的阿拉伯国家的较量中生存了下来,与埃及、约旦相继建交,而且在建国60多年里经济、社会都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2013年时,以色列国内生产总值近3000亿美元,在中东北非地区国家中居第4位,高于该地区人口最多的埃及;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近4万美元,在中东北非地区仅次于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而高于沙特阿拉伯,位居第4。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Country Report: Israel, October 2014, p.16.

从整体上看,以色列在军事、经济、科技领域都较发达,当前已跻身中东地区的强国行列。在综合国力提升过程中,以色列曾面临大规模移民安置与教育、战争威胁和自然资源匮乏等种种困难,如果以色列在发展中只注重对国家硬实力指标的提升,那么它在中东地区能否生存都很难保证,更不要说达到当前的成就。冷战期间阿以之间爆发的历次中东战争都是对以色列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而正是以色列政府对软硬实力发展的兼顾,使得以色列不仅成功应对了战争的考验,而且推动了国家的持续发展。人们在审视与思考以色列建国后的历史时会发现,公共外交有力地整合了以色列的已有资源(科技、文化、历史等)、改善了国家形象、提升了国家软实力,不仅对于以色列克服困难、应对危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以色列的发展拓展了国际社会中的空间。

与此同时,由于中东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态势,以色列的公共外交也在不断遭遇危机。如在奥斯陆和平进程失败后,2002年至2004年欧洲地区的数次民调结果都显示,欧洲国家的亲以情绪普遍下降,反以情绪普遍上升;甚至连美国的主流媒体并不特别亲以反巴,反而经常刊出对以色列的负面报道。一项研究表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在2002年间充斥着大量带有反以倾向的新闻和评论,并且有时不惜歪曲事实。Joshua Muravchik, Covering the Intifada: How the Media Reported the Palestinian Uprising,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3.但是每当面对困境,以色列公共外交总能做出积极调整,力图修复其国家形象,以更好地拓展其国家利益。

当前,中国学者对以色列的研究大都从历史进程、政治制度、宗教的社会作用、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族群矛盾、地区局势等角度展开,但在以色列软实力构建领域的研究尚较薄弱。因此,本课题通过深入分析以色列的公共外交,尝试对以色列软实力构建的要素及过程进行研究,从而有助于了解以色列国家建设取得成就的深层原因,以及促进我国学界对以色列的国别研究。

三 本课题研究中的中国公共外交与软实力

(一)本课题对以色列公共外交及其软实力构建进行研究,是文明互鉴的客观要求

中国与以色列的国情很不相同,但中国文化和犹太文化都是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人类重要文明文化,以色列公共外交的经验对于新时期下中国公共外交的开展及软实力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例如,以色列对美公共外交成功因素之一是以犹太文化为载体的公共外交,美国犹太人在以美关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中国之外,也有5000多万华侨华人,并以中国文化为纽带与祖国相连,但长期以来,我国侨务工作侧重于鼓励海外华侨华人助力我国的经济建设及呼应有关国家统一的政治议题,并未将侨务与国家的外交战略做紧密连接,2011年,国务院明确提出“侨务公共外交”的概念,将其列为“十二五”侨务工作的重点,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的侨务公共外交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理论问题尚待厘清,而以色列在此领域积累的公共外交经验可以对我国侨务公共外交提供借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曾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258页。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公共外交提出了新的挑战

1.公共外交要起到增信释疑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美国等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图不明晰,并通过西方主流媒体恶化“一带一路”软环境,中国的公共外交必须对此做出应对,中国的主流媒体、高端智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公共外交要起到推动价值沟通的作用。中国政府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公共外交是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的自然产物,伴随着中国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承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公共外交可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促进中国价值观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分享。

3.公共外交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公共外交不同于普通的对外交往,其落脚点是外交,公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通过公共外交形成软实力的过程中,中央政府要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好公共外交与对外战略之间的关系,以及执行公共外交政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公共外交更好地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