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愿景 新战略 新湖南:2017年湖南发展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关于湖南省绿色发展战略的调研与思考

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绿色发展专题调研小组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突出绿色理念和内涵、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绿色化进程、推动湖南绿色发展、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向群同志为组长,副省长戴道晋同志为副组长的绿色发展专题调研小组,围绕绿色发展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 深刻认识新时期湖南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湖南绿色发展是在绿色前提下的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当前,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人类走绿色发展之路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湖南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为实现绿色发展任务,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把物质财富的增长控制在自然资源与环境可自我恢复的阈值以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湖南绿色发展不仅要把绿色变成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且要把绿色变成发展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湖南绿色发展要注重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绿色变成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打造一支“绿色湘军”,以绿色消费带动消费升级,拉动内需增长,将生态环境和绿色产业变成生产力要素,从而成为新的增长点。

——湖南绿色发展不仅是对本省发展模式的探索,而且肩负着为全国提供“湖南样本”的示范作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仅是湖南绿色发展的试验田,而且承担着为全国绿色发展提供“湖南样本”的重任。湖南绿色发展要以长株潭两型试验区为核心,形成对全国有借鉴价值的系统性、引领性、示范性的发展思路和模式。

二 客观评估湖南推进绿色发展的基础与问题

1.绿色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是绿色发展的生态资源禀赋优良。湖南省水系发达,有湘江、资水、沅水和澧水4大水系和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山林占国土面积的2/3,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造林总面积、草原总面积分别为1252.78万公顷、1011.94万公顷、39.2万公顷、637.27万公顷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分别居于全国第7、第7、第3、第10位,储备林面积2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湿地保护率分别为59.57%、72.5%,湿地保护率和国家湿地公园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拥有128个自然保护区,位居全国第7。

二是“两型社会”建设为绿色发展夯实了基础。目前,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已完成前两个阶段的改革建设任务,为今后推动更高标准的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包括以106项原创性改革为催化剂,深入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十大体制创新;《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等20多部地方法规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形成了以16个两型标准、23个节能减排标准、43个两型地方标准为主体的两型标准体系;提出了涵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经济社会发展3个方面,包括39个具体指标的绿色GDP评价体系;以942个两型示范创建点为样板,带动两型社会建设进入各领域、各部门。

三是打造了绿色发展的多个国家级平台。除了2007年年底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平台外,2014年以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等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湖南省在国家整体区域发展战略引领下更大程度地获得国家支持、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发展平台。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仍不合理,高耗能产业占比大。2015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5∶44.6∶43.9,与全国相比,一产比重高2.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低6.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近1/3,工业转型升级偏慢,产业重型化趋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二是生态环境治理形势严峻,水、土、气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方面,2015年长株潭、岳阳、常德、张家界6个重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平均达标率只有75.5%,长沙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74个重点城市中排在第30位,PM2.5高达61,在74个城市中位居第50名以后,与周边省会相比,分别比南昌、广州、贵阳和南宁高41.9%、56.4%、56.4%和48.8%。水污染方面,洞庭湖总磷的平均浓度同比升高30.6%,总体为中度污染;2016年以来,湘江水质由Ⅰ类降为Ⅳ类,水质不稳定。土壤污染方面,全省土壤污染的点位超标率达46.7%、耕地污染的点位超标率达59.7%。

三是部分资源利用方式粗放,高效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低。土地利用方面,粗放用地、闲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水利用方面,2014年,万元GDP用水量123立方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2立方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

四是部分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创新力度不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方面,资源性资产的家底没有完全摸清,所有权、行政权、经营权归属界定不清。市场制度建设方面,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顺,存在“政府热、市场冷”的尴尬局面,社会参与度有限。协调机制方面,地区间、部门间的环境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以及有效的议事程序和争端解决办法,一定程度上存在“林业部门只顾绿化种树,农业部门只顾开荒种地;环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等跨部门管理分割问题和“九龙治水”等跨地域无法协调的问题。此外,省市分权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市一级地方政府在一些需要先行先试的改革领域缺少必要的权限,面临“一试就违法、一试就碰线、一试就无依据”的尴尬局面。

三 准确研判湖南绿色化进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紧抓机遇:适逢三大有利趋势

一是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兴起,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新技术和新市场。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新的污染治理技术、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绿色消费方式和绿色产品拓展了新的市场,这些都为推进湖南绿色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二是国家政策和战略机遇千载难逢,为湖南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绿色化”和“新四化”协同推进,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进程加速。《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法律和政策的完善,为湖南省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是全球环保化发展浪潮方兴未艾,为湖南绿色化进程提供了有益借鉴。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环保化进程加速。《人类环境宣言》《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环保化已成为全球共识。在这种环保化浪潮下,国家和各地推进环保化发展力度加大,创造了一些成功范例,其中许多经验可资湖南借鉴。

2.正视挑战:多重“雄关”需要跨越

一是全球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对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规划了未来15年世界可持续发展蓝图,开启了全球经济社会转型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时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为控制全球气温和温室气体排放设定一系列目标。这些都给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湖南在适应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新理念、新目标,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新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二是全球经济仍处下行通道将影响绿色发展进程。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多元利益难以协调的双重影响下,全球绿色进程有所减缓。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一些国家可能减少对绿色部门的财政支持,全球有可能进入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对低潮期。湖南GDP增速也进入“7时代”,财政收入增速也徘徊在10%左右,在节能减排和生态治理方面投入的资源更为有限,将影响到绿色发展进程。

三是在湖南省发展水平尚低的条件下推进绿色发展面临更多困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与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之间呈倒U形关系。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分别是在人均GDP达到11000美元、8000美元、10000美元左右时跨越倒U曲线的顶点,实现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而湖南目前发展水平仍然较低。2015年湖南人均GDP为42968元,按目前汇率折算约6400美元,距离发达国家跨越倒U曲线时的人均GDP尚有较大差距。在此阶段,要实现绿色发展,在投资能力、技术水平、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都比发达国家实现“倒U形”转折面临更多困难。

四 整体谋划湖南绿色发展的未来之路

1.指导思想

新五年规划时期,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目标,把绿色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大生态”格局、保护优先、政府主导、五化同步原则,实施“三轮驱动,工程支撑”战略,即以深化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发展绿色产业为关键,以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以打造绿色重大工程为抓手,形成合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提升,把湖南打造成山川秀美、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生态省和绿色发展引领区,率先绘出“美丽中国”的湖南画卷。

2.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以人为本。切实将“水、气、土”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核心突破口和“牛鼻子”,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污染治理,解决好事关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图1 新湖南建设目标

——坚持“大生态”格局,全域联动。协同相关部门、地域共同推进绿色发展,明确各部门、各地域的权限和主体责任,推进部门间、地域间数据共享,统一数据标准,从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的角度,全领域、全地域整体系统推进绿色发展格局。

——坚持保护优先,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强化绿色发展的政府意志与领导力、执行力的目标考核。综合运用法制、经济、管理、科技、行政、教育等手段,促进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构建各方主体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协同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五化同步”,绿色引领。推动绿色化+新型工业化,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化+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推动绿色化+信息化,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助推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绿色化+农业产业化,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

3.发展目标资料来源:《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湘发〔2015〕18号)、《湖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6~2020年)》、《湖南省实施低碳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16~2020年)》(湘政办发〔2016〕32号)等文件。文中部分数据根据以上文件数据推算得出。

——发展方式转型基本完成。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不断推进,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节能环保快速发展,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减轻,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保持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湖南省国际低碳技术交易中心基本建成“低碳技术产业园”,打造全国绿色、低碳专业示范园区标杆。

——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高效。资源能源利用方式转变,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到2020年,主导工业行业资源利用率、能耗水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65吨标准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5.1亿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54立方米以下,用水总量控制在350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以上。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开发区域为主体的经济布局和城市化格局基本形成,以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框架的农业格局和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框架的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奠定。城市空间占全省国土空间的比重控制在1.71%以内,耕地保有量维持在3.77万平方公里,林地保有量维持在12.7万平方公里,湿地面积维持在1.02万平方公里,森林蓄积保有量不低于5.80亿立方米,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7%。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基本建成生态省。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各市PM2.5浓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92%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年水土流失治理率4%,年土壤流失量降至1.13亿吨,中、轻度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60%以上,在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例达到8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9%以上,城市实现生态化、园林化,县以上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人,县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率不低于95%。

——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基本确立。《湖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4~2020年)》确定的改革任务和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第三阶段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初步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力争绿色发展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4.战略途径:三轮驱动,工程支撑

“三轮驱动,工程支撑”即以绿色发展制度、绿色产业、生态治理为三大驱动力,以绿色工程为重大支撑。其中,绿色发展制度是保障,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绿色产业是关键,是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生态治理是重点,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工程是抓手,是实施绿色发展的“承载平台”。通过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推进生态综合治理,实施一批绿色重大战略工程,共同推进湖南省绿色发展。

五 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制度

绿色发展需要制度“保驾护航”,通过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引导各主体走绿色发展道路。关键是要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确定绿色发展制度改革的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1.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全面开展地理省情普查,摸清湖南省自然资源的家底,建立自然资源数据库,积极开展自然生态空间确权登记试点。运用“生态足迹”等理论,准确核算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加强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核算,编制出湖南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逐步量化自然资源产权。

2.开展管理体制机制探索

建立省、市间合理分权机制。在需要先行先试的改革领域,给予市一级地方政府必要权限,化解“一试就违法、一试就碰线、一试就无依据”的尴尬局面。抓住水治理这个突破口和“牛鼻子”,建立流域间环境协同共治机制,探索建立“河长制”,明确流域党政领导的河流保护工作责任,减少“九龙治水”现象。以“河长制”为基础,探索土、气等其他绿色发展领域跨区域、跨部门管理制度。

3.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市场机制

探索生态补偿市场机制,明确生态补偿受益主体与责任主体,拓宽生态补偿范围;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环境服务,全面推广环境治理PPP模式;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指标交易制度。

4.完善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制定绿色发展评价考核办法,建立实施环评限批制度;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础上,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强化企业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和环境信息公开,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5.完善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制度

细化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办法;推广土地立体开发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探索实行能源审计制度。

6.完善绿色发展财税与投融资机制

设立绿色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推行竞争性分配、以奖代补、贴息补助、股权投入等办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开展资源税改革,拓宽资源税试点种类和范围,提高资源税,对进口先进的有利于绿色发展的设备和产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支持环保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资产证券化、私募股权、集合票据等方式进行融资,探索碳绿色产业债务融资工具、碳项目收益债等新型投行类产品创新,建立健全“环保审查”机制,推动具备较高标准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审批程序,对于绿色发展项目可适度放宽股票发行资格限制。

六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发展需要绿色产业提供“内生动力”。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克服把两者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绿色湘军”。

1.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绿色产业

一是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升大气治理、水处理、土壤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环保装备和产品制造水平;创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研发、设计、制造、治理综合环境服务等服务模式,丰富环境工程咨询、清洁生产审核、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服务内容,突出发展环保服务业;积极推进废弃物等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装备和产品制造,推动建立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和再制造体系。二是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升级。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将绿色技术、绿色工艺渗透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电力等传统行业各环节,开展能效、水效、环保领跑者行动,实现传统行业的清洁低碳生产。三是积极培育绿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化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3D打印、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现代物流等新业态。推广“环保医院”“环境全科医生”等新型模式,促进技术创新、研发、诊断和转化运用。

2.拓展绿色产业发展空间

依托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工程”等,推出一批环保重点工程包,带动和发展一批企业。以政府示范拓展空间,定期更新发布“两型”采购目录,省内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对列入目录的产品优先采购。支持创新性环保技术在省内示范应用,在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鼓励环保企业走出去,对参与省外大型项目或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中标、符合条件的按照一定标准给予奖励。

3.提高绿色产业集聚度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环保产业集聚区,引导环保产业集聚发展。支持长株潭等地整合产业链资源,打造若干集研发、设计、生产、运营于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装备制造、环境监测仪器制造和环境服务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一批在绿色产业领域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依托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再制造示范基地、“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示范试点,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条,打造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再生资源和再制造产业集群。

4.增强环保科技支撑

利用“互联网+”、分布式能源、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构建新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快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创新型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环保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路。

七 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生态环境治理,它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1.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

深入推进水土气等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以贯彻“水十条”“土十条”“大气十条”为契机,结合湖南实际,研究制定出台落实了水、土、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完善了环境污染防治分级监管办法,提高了治污水平。加强湘江污染防治、洞庭湖区域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全省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领域治理,落实湘江污染防治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湖南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域覆盖工作方案》,深入推进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洞庭湖湖区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污染整治。

2.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借常德获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机遇,逐步建成2~3个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并适时在全省推广;以湖南获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契机,探索长株潭“绿心”区域等生态公园建设,打造国家生态公园建设“湖南样本”,拓展绿色宜人的生态空间;全面完成长沙市等5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并在条件适宜的市州开展水生态文明示范县城或乡镇、村建设,启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省级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3.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覆盖全省的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以环保大数据为支撑的监控分析平台;加快空气质量应急监控平台、水质在线监控平台,以及环境信息公开平台等平台的建设;加强城镇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处理收运系统和污水处理管网,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达标运行;健全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和废水处理设施,强化基础设施和保护能力建设。

4.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加强政府、企业、公众联动。理清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组织、不同地方政府以及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利害关系,探讨权利与责任对等、污染行为与治理相匹配、收益与支出相一致的实现途径,形成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生态治理格局,激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融入、社会组织协调、公众参与的生态治理模式。

八 实施绿色发展七大重点工程

在继续实施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湘江风光带建设等十大标志性工程基础之上,结合国家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绿色重大工程要求,可考虑推进一批新的绿色发展重大战略性工程,进一步提升湖南省绿色发展水平。

1.长株潭绿心国家生态公园工程

开展“绿心复绿、补绿、插绿五年行动计划”,推进绿心沿边绿化,完善绿色景观带,打造3~5处特色景点;推进廊道连接,把绿心地区湘江、浏阳河、圭塘河段打造成集防洪、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功能于一体的自然生态廊道;结合绿心植被、山势、水体等生态元素,构建功能配套、循环连通的绿道系统,根据不同资源禀赋特点,设置特别保护区、自然景观区、文化保存区、生态农业区、生态工业区、生活休憩区等功能区域,打造国家生态公园建设“湖南样本”。

2.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抓住长沙县成为全国首个“零碳县”试点县的机遇,完成长沙县碳源碳汇盘查工作,加快长沙县自主研发的速生草碳转化刈割封存降碳除霾技术转化,培育碳交易市场,开发碳质押贷款、碳债券、碳基金、碳众筹等产品,通过运用低碳技术、实施碳交易,大幅降低碳排放量,在全国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低碳发展模式。

3.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工程

以张家界市、湘西州、望城区等13个地区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开展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工程。重点围绕“一带四圈”(一带:湘江;四圈:长株潭、环洞庭、大湘西、大湘南)开发全域生态旅游线路,形成精品工程。将生态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争取创建大湘西国家生态旅游扶贫试验区,打造湘江生态旅游经济带和环洞庭湖生态旅游经济圈,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

4.互联网+绿色发展工程

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手段提升城市绿色发展、绿色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建设,探索运用大数据编织制约权力的“数据铁笼”,推进管理型政府向透明、高效、廉洁的服务型、责任型政府转变,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5.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等相关规定,结合湖南省城市生态条件,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率先开展重点城市试点,从海绵型生态水系、绿地系统等多方面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四水一湖”绿色生态廊道工程

推进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绿色生态廊道工程。重点推进“四水一湖”重金属污染治理,大幅减少流域重金属排放量;以建设绿色通道和风光带为重点,以增加森林植被、构建森林景观为核心,串联破碎化的森林斑块和绿化带,形成覆盖广泛的景观生态交通廊道,注入湖湘文化元素,营建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沿江沿湖森林绿化带。

7.削减污染存量“5控”工程

在全省开展控煤、控尘、控车、控工业污染和控新建项目污染的“5控”工程,减少存量污染。严格控煤,利用清洁技术和先进设备,实现煤炭清洁化生产,积极以新能源替代煤炭;严格控尘,对中心城区和重污染地区实施扬尘控制标准,把不达标企业纳入“企业不良信息”黑名单;严格控车,全面淘汰黄标车,全面落实机动车排放标准,大力发展新能源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实现从末端控制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转变,从点源控制向流域和区域综合控制转变;严格控制新建项目污染,对新、改、扩建项目所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倍量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