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时期学术政治纷争研究:以“康党”为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它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等并称近代史“八大事件”。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丰硕,积淀深厚。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故宫博物院发现了《杰士上书汇录》等一批新的史料,证实了康有为《戊戌奏稿》改篡的事实,围绕着奏稿的辨伪、考证,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戊戌维新运动研究缘是出现了一次重大突破,高潮迭起,佳作不断,其广度深度较前已不可同日而语。进入21世纪后,热度渐消,虽仍不乏佳作,但总体上看,成果不多,日显冷清。这与所谓“八大事件”的整体研究状况是一致的。章开沅先生多年前就曾不无伤感地说道:如今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已成了假日学术,除了逢十的纪念会外,因研究者少,平时交流都成了问题。戊戌维新运动研究何尝不是如此?然而,这合乎学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未必是坏事。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新时期以来思想解放,学术繁荣,研究领域大大拓展,更多的学者因自身的兴趣,转到其他新的领域去了,原先众声喧哗的场景自然就会冷清;二是积累既多,已成学术高原,起点自然水涨船高,学者要有所创获,难度增加,厚积薄发,成势所必然。不过,尽管如此,学术仍从来不缺乏自己的守望者,这便是包括戊戌维新运动在内的“八大事件”的研究,依然时有力作出现的原因。

小叶是年轻的学者,转向戊戌维新运动研究时间并不长,其逆势而上,颇显可贵的学术勇气。这本《戊戌时期学术政治纷争研究——以“康党”为视角》学术专著,是她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也是她近年潜心于戊戌维新运动研究的结晶。吕思勉先生说:“学问之道,贵自得之。欲求自得,必先有悟入之处。而悟入之处,恒在单词只义,人所不经意之处,此则会心各有不同,父师不能以喻之子弟者也。”是为至理名言。本书的最大特色,即在于作者读书很细,在人所不经意之处,发现了研究新问题的“悟入之处”,这就是人多“耳熟”却不必“能详”的“单词只义”——“康党”。由此切入,她发现了一个新视角,得以重新解读史料并超越新旧二元对立的传统叙事方式,进一步探讨戊戌时期学术政治纷争的复杂情状,从而将对戊戌维新运动的认知引向深化。作者认为:戊戌时期的各种政治学术纷争,不仅存在于新旧之间,也存在于新派内部,核心与焦点都是康门师徒,即时人所谓的“康党”,主线则可用“康学”“康教”及其党人做派来概括。“所谓 ‘康学’是指 ‘康党’成员所信奉的康有为的学术政治思想体系,即由《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述所阐发的公羊学术与改制理论;所谓 ‘康教’,即指康有为思想体系中的创教、传教思想;所谓 ‘党人做派’(或 ‘结党做派’),是指 ‘康党’成员所奉行的结党营私、激进霸道而又处事不守规矩的行为方式。此三者构成了以康门师徒为主之‘康党’最为鲜明的特征,也是 ‘康党’成为戊戌时期各种学术政治纷争焦点的关键要素。循此三点顺藤摸瓜,似可解开戊戌时期学术政治背后的很多谜底”。据此,她不仅指出了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除了旧势力强大外,同时还在于变法派内部分裂与“康党”陷于孤立境地,削弱了维新运动自身的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进而考察了政变后及己亥年清廷与新党、“康党”间的纷争及其分合演变,填补了前人研究之缺失。缘是,作者引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此间的纷争,既是戊戌纷争的延续,也是晚清政局由戊戌到庚子的重要过渡:“不讲己亥,便很难明白戊戌纷争的得失,更难明了庚子政局的由来。”这些新想,多发人所未发,它展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很显然,在此新视野之下,戊戌维新的历史画面呈现了愈加丰富、生动的场景。

作者不但读书细,好学深思,且用力勤,广征博引。故资料翔实,论说2分明,行文简洁,也成本书的一大特色。

胡适有言,在历史研究中,一个有价值的概念或范畴的揭出,往往会成为一把打开一连串“古锁”的“钥匙”,令新意迭出。小叶由“康党”悟入,以小见大,做出了现有可观的成绩,但问题仍有待推进。她表示,“因时间与题目所限,本书对于康党与庚子之后政局变动的关系未能展开论述,有待于以后的研究来加以补充”。这恰印证了胡适的说法。期待小叶做出新的成绩。

本书是一部力作。相信它的出版既为作者的研究开辟了新路,也将助益推动戊戌维新运动史的发展。

当然,“康党”的标签本身即包含着伦理学意义上的负面意味,但康门师徒终究是戊戌维新历史舞台的主角;以历史是辩证统一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康党”身上的所谓“恶”,如何同样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似乎也仍有探讨的空间。

是为序。

郑师渠

2017年5月1日于京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