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深圳科技创新现状与海内外经验借鉴
第一节 深圳科技创新基本经验及其演进必然性
深圳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扎实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全面创新工作,形成了引导支持科技创新的公共政策框架,形成了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国外研究开发机构为补充的开放型综合性区域创新体系,区域科技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以科技创新为鲜明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第一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05%,PCT国际专利申请1.33万件,占全国46.9%,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近8.4万件,约占全国1/10,中国专利金奖获奖数占全国1/5。深圳创新载体已超过1200家,拥有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5524家。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密集涌现,4G技术、基因测序、超材料、3D显示等领域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增长主导力量,增加值年均增长17.4%,2015年达到7003.48亿元;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76.1%。深圳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率先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让深圳赢得喝彩和尊重。深圳对科技创新的率先探索,给我们以重要的经验启示。
一 深圳科技创新的基本经验
深圳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基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主导战略,把科技创新摆上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成效日益显著,闯出了一条科技创新的深圳道路。35年前,深圳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35年后,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先锋城市,率先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创造出很多经验。深圳科技创新的经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受到了广泛赞许。我们总结有以下五点不可或缺,是深圳进一步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及创新必不可少的基础因素。
1.面向市场是深圳科技创新的导向
我们把创新导向分为市场导向与资源导向。根据当前市场产品需求来进行科技创新,属于市场导向型创新。根据自我科技资源条件来创造目前市场仍未产生需求的科技,属于资源导向型创新。深圳科技创新属于“市场导向型”,因为深圳缺乏科技创新资源,工业化处在中期,经济国际化程度比较高,选择“市场导向型创新”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美国除了市场导向型创新外,特别注重“资源导向型创新”,因为美国科技创新资源比较丰富,知识经济发达,是世界技术出口的主要国家。我们发现,市场导向型创新主要是模仿创新、集成创新,而资源导向型创新能够形成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深圳科技创新面向市场,将市场作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机制,企业科技创新按照市场机制自主进行微观决策和运作,政府不直接介入科技创新微观过程,而是为科技创新创造优良体制机制条件,放手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起点在企业,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形成对技术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向创新链的上游传递,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实现创新的目标,表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向性特征,突破了传统上从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到企业应用转移的成果转化模式。经过近20年快速发展,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为深圳经济发展第一增长点,区域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199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22.86亿元,到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万亿大关达11875.61亿元;而到201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已达5847.91亿元。在深圳,创新型企业家们总是一只眼盯着全球科技领域的最新动向,另一只眼盯着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以华为、中兴通讯等为代表,深圳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目标、主攻方向,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直接进行研究开发或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中兴通讯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上市公司,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为客户不断创造价值,并引领全球通信行业技术革新。该公司在国内及美国、法国、瑞典、印度等地设有研发机构,瞄准技术前沿和市场需求,依托分布于全球的分支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和服务,凭借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突出的灵活定制能力、日趋完善的交付能力赢得全球客户的信任与合作,成为全球顶尖的电信设备商和通信终端厂商之一。
面向市场推动技术创新,对企业及大学和研究开发机构来说,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从政府来看,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创造面向市场需求的公共创新政策环境,大规模聚集创新资源驱动创新经济大发展,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是更好地支持引导企业转型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得益于支撑科技创新的市场经济基础框架,深圳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了创新人才及资源不断聚集。1996年清华大学校长助理冯冠平带着教授们的科研成果决定南下深圳发展,2007年华大基因研究所选择南下深圳安家,都是看中了深圳支持创新创业的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借助开放的市场条件,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包括腾讯、朗科获得了风险投资的支持,并迅速成长起来,取得了公认的创新成果。面向市场是深圳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开放、公平的市场促进了深圳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面跃升。
2.企业主体是深圳科技创新的动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的本质,是企业的灵魂。创新包括五个方面:新的产品、新的市场、新的技术、新的原料、新的组织。一个企业如果在以上五个方面的任何方面有所作为,就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或发展下去;如果都一事无成,结果就是死路一条,必将被其他有所创新企业淘汰。深圳为了突破在人才资源方面的局限,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辅以三个创新次主体和一个创新群,为创新主体建立起四个创新支撑点,共同形成深圳的创新主体结构模式,如图1-1所示。深圳科技创新表现出的“六个90%”(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来源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充分说明深圳坚持了企业是创新主体这一基本理念。
图1-1 深圳创新主体结构模式
在深圳,许多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选择合适的技术轨迹,明确技术创新过程中要解决的“靶子”问题,广泛搜寻具有相似技术创新认知和追求的潜在伙伴,集聚创新资源,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与社会合作者之间的利益联盟,创造技术创新的社会运行条件,形成企业内外良好的微观治理机制,有效地推进企业实施自主技术创新,深圳科技创新的微观主体——创新型企业得以大规模成长和发展,取得很好效果。华为、中兴通讯成为全球一流的通信设备制造和服务企业,比亚迪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腾讯成为“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的领军企业。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排行榜,腾讯位列2015年中国互联网百强榜第2位;在按照市值排名的全球前30大上市互联网公司中,腾讯入围全球互联网公司前10名。英国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2016科技品牌百强榜”,中国排名最前的科技品牌是华为,名列第11位。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榜,深圳以16956件高居市级排名榜榜首,是排名第二的苏州的1.6倍,相当于苏州和广州(排名第五)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总和,在2015年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榜中深圳有5家企业进入前10名。
表1-1 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城市排名(不含直辖市)
表1-2 2015年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
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2016年1月14日发布。
华为、中兴通讯、腾讯、比亚迪、华星光电、华大基因、光启、大疆等一批跨国企业(机构)的崛起,鼓舞和带动了3万多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它们共同组成了科技创新的主体群体,深圳科技创新企业挑起大梁,探索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成功道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最清楚哪个环节、哪个方面需要进行创新,科技项目的选题更容易与市场贴近,更容易与产业化贴近,更容易与推广应用贴近。正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通过企业主体把科技创新当作经济活动——一个由科学技术进步支撑、科学技术应用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才能最大化地不断将创新要素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变成实际社会生产力。
3.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圳科技创新的基础
深圳科技创新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得到顺利升级。深圳产业升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为导向阶段(20世纪80年代),主要体现为加工贸易。深圳在这一阶段完成得特别好,很成功,为之后的科技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之所以说完成得好,是因为深圳拥有了部分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例如家具、钟表、电视机、珠宝、服装等。
第二阶段,以资本密集型为导向阶段(20世纪90年代),主要体现为房地产、金融产业。深圳在这一阶段也完成得不错,为科技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因为深圳的房地产在全国很有竞争力,拥有一批龙头企业;深圳的金融在全国也很有竞争优势,不论在银行、保险业,还是在基金、证券领域,规模和竞争力都数一数二。
第三阶段,以技术密集型为导向阶段(现阶段),主要是发展高科技制造产业。深圳在这一阶段完成得不错。因为深圳涌现出一批高科技制造企业,例如诞生了华为、中兴通讯、比亚迪等著名高科技企业,深圳是全球手机主要生产基地。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目前处在高新技术产品制造这一阶段,而不是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阶段。
这一阶段一个主要特征是工业区升级改造。在这一方面,福田区做得比较好。原上沙工业区以劳动密集型的简单加工制造业为主,员工以农村务工人员为主。如今这里以高科技研发企业为主,人员以大学生为主。
总结起来,深圳工业园区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厂房”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的工业区模式。这一模式适合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制造产业,不适合知识密集型产业。第三阶段是当前的产业社区。将工业区与城市社区融合,发展形成集企业、研发、居住、商业、医疗、教育、娱乐、休闲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产业社区。
第四阶段,未来以知识密集型为导向阶段。重点发展研发产业、创意产业、创新金融业、知识型服务业。目标是争取更多源头创新成果,拥有更多自主产权核心技术,获取更多附加值。我们希望用2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比较顺利地进入这一阶段。根据市政府有关部门数据,近几年制造业新增企业数量逐渐下降,但研发服务新增企业数量大幅度上升。
深圳本土投资发展迅猛,本土创投日益集聚。在2010年,深圳已拥有400家本土创投企业,管理着约800亿元的股权投资资金;深圳有私募股权基金300多家,资金规模达600亿元,占全国30%;深圳有规模以上私募证券基金500多家,管理4300亿元资产,占全国50%。而截至2015年9月,深圳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已高达3.87万家,注册资本2.27万亿元,实收资本3500亿元,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有5116家。2015年,深圳新注册股权投资企业超2万家,达晨、深创投居“中国最佳创业投资机构”前两位;首只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落户深圳;出台促进创客发展政策,建成深圳湾创业广场,举办国际创客周,打造国际创客中心;净增商事主体42.2万户,增长24.5%,深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本土创投密集区、本土创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深圳有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进入第四阶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科技创新不是想当然的,而是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通过实施比较优势战略,资金积累越来越庞大,人才积累越来越多,研究开发能力越来越强,产业链越来越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产业升级,才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率先形成创新体系是深圳科技创新的环境
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包括企业间的组织、关系,研发强度和研发组织,财政制度安排,公共部门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为科技创新整体运行提供宏观体系环境。在科技创新主导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与传统产业演进不同,更需要强调改善高新技术产业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整体相关性,使得区域体系创新能力的提高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和升级相匹配,为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发展提供支撑环境。深圳在坚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科技创新的需要,大力建设高新技术公共技术平台,大力培育科技孵化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了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优化。深圳特色的高新技术公共技术平台,由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投入,实施市场化运作,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为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提高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公共创新平台环境,为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提供平台环境。深圳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遵循多元化、专业性、互动式的发展思路,支持海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创办多元化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创办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行业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政府、高校、企业及各类孵化器之间的互动式发展,市软件园、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平台、生物孵化器、留学生园和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培育科技创新创业源头的体系环境。5年前,深圳陆续布局建设了5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4家重点实验室、105家工程研究中心、100家企业技术中心和3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断补充、补足区域创新体系的“短板”。近几年,深圳先后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机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累计建设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283家。“十二五”以来,深圳新增各类创新载体的数量,是之前28年总和的4倍。再者,深圳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也得到了完善,进一步优化了深圳科技创新配套环境。深圳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方面,建立科技成果评估、交易、仲裁等配套的科技中介机构,大力培育创业投资市场、技术产权市场,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形成了技术、资本与产业无缝对接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深圳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的、公共研发平台日益壮大、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坚持和发挥微观主体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优势基础上,使科技创新活动的规模和质量有新的突破,在技术平台和条件平台的规模和水平上有新的突破,有力支持了深圳科技创新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向着力营造创新环境转变。
5.政府大力支持引导是深圳科技创新的保障
政府是深圳科技创新体系最重要的次主体。政府提供科技创新所需的导向性、公共性和保护性资源,建立科技创新所需的法规体系、规划体系、人才体系、市场体系、信息体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激励体系、诚信体系等体系,以及完善人居环境和市政设施。深圳政府选择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科技进步和创新规律要求的发展路径,有效保障了深圳特色科技创新道路的成功探索,促使一个最初主要以加工贸易为生计的特区、一个缺乏传统科技资源的地区,能够变成主导科技创新的先锋城市。在科技创新中,政府扮演了以下五大角色。
政府角色一:创新战略的领导者。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政府推动“三来一补”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1998年政府推动依赖外资的创新向科技创新转变,2006年又推动科技创新向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转变,积极推动创新战略的转型。2015年中共深圳市第六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要不断强化创新基因、创新优势;深圳“十三五”规划纲要部署进一步扩大创新优势,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引领创新驱动发展迈上新台阶。
政府角色二:创新政策制定者。深圳至今制定了70多项法律、法规、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政策有:20世纪90年代初,在分配制度与人才制度上实现了突破,吸引了大批人才;1998年,作出《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推出22条得力措施,大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4年,作出《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2006年1月5日,作出《关于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形成了推动科技创新的“1+20”政策框架;2012年深圳出台了“1+10”政策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3月,深圳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和《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三大政策文件,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个战略任务,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主动谋划、持续发力,推动创新跨越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政府角色三:创新体系的构建者。在政府的推动下,深圳率先建立了区域创新体系。例如,大力引进著名大学,建立虚拟大学园,建立大学城。大力引进国家科研机构,大力引进企业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大力培育各类科技中介,包括培育风险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创造性地举办了高交会。
政府角色四:创新文化的倡导者。在政府的推动下,深圳正在形成一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为什么深圳能够形成创新文化?一是深圳特区本质是创新、创业;二是深圳离香港近,深受香港文化影响;三是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文化具有多元性、宽容性,容易形成创新文化;四是大批成功创业者发挥榜样效应。
政府角色五:创新环境的营造者。政府聚集、有效配置创新资源,改善市场环境。政府推动完善创新链条,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改善产业环境。政府保护创新成果,维护创新秩序,改善法制环境。政府提供支撑创新的公共平台和公共服务,改善基础设施环境。
二 深圳科技创新演进的必然性
作为科技创新先锋城市,深圳及时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向科技创新驱动路径演进,取得了显著成功。30多年来,深圳以年均近25%的增长速度崛起,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第一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量质俱升,创新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与上海、北京比肩的国际化大都市。2015年,深圳人均GDP达15.8万元,稳居国内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达30.9%,跃居全国省级财政第一,规模达到2727亿元,上升至国内城市第三位。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的演进路径,30多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成功转型,实现了“三大转变”:从传统产业为主导到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从生产经营的小型化、分散化到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从受托加工到自主生产和自主研发的转变。深圳进一步把科技创新上升为城市主导战略,率先提出了建设“效益深圳”,集成创新有了更大进展,对原始创新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深圳“十二五”规划纲要又提出建设“深圳质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被确定为重点支持的科技创新领域,要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创新型城市。深圳“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巨大能量,使自主创新成为引领新常态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全球竞争新挑战,要抢抓新机遇,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深圳科技自主创新20多年来路径越来越明确,目前到了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及源头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阶段。未来20年,深圳科技创新何去何从?深圳给出的答案是以创造“深圳质量”为导向,在积累和完善深圳科技创新基本经验基础上,更加注重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支撑,不断提高核心技术自主攻关能力,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朝着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迈进。面向未来20年的新起步,深圳科技创新目标锁定源头创新,实现核心技术创新路径跃升。
第一,深圳推进核心技术攻关遵循了科技创新路径的演进规律。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竞争进化的过程,一些发达国家处于原始创新的领先地位,而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追赶状态。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所有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共同的目标。在技术创新的演进过程中,新兴经济国家(地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一些成熟的技术,并通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以至开展破坏性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轨道的跃升,在某些科技领域赶上甚至超越先进国家是有可能的。科技创新路径沿着模仿创新为主阶段—集成创新为主阶段—应用性基础原始创新研究为主阶段—基础性原始创新为主阶段四个阶段不断跃升,这是一条适合新兴经济国家(地区)自身科技经济基础条件的成功道路。在这方面,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到ODM(原始产品设计制造)再到OBM(自主品牌制造)的路径其实就是引进、消化、吸收、模仿转向科技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技术积累和技术学习的过程。OEM、ODM、OBM三种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适应性,然而,OBM应该是企业最终努力的目标。新兴经济国家(地区)一些成功企业的成长模式给我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使我们认识到,在与发达国家企业开展OEM业务时,我国企业应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逐渐培育自身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和创建自主品牌,实现从OEM、ODM到OBM的演进。深圳科技创新遵循一般路径演进规律跃升到OBM阶段,也就必然要求进入以应用性基础原始创新研究为支撑,切实提高核心技术攻关能力阶段。
第二,深圳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近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持续加快,正在催生重大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物质科学、能源资源科技、信息科技、认知科学、材料科技、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科技、海洋与空天科技等科技领域显现发生革命性新突破的先兆,将开辟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全球将进入一个科技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深圳应该顺应国际科技发展新趋势,抓住难得的机遇,大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及创新,实现科技进步和创新跨越式发展,增强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能力。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催化剂。西方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都在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进行新的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创新经济发展制高点的竞争。2015年10月美国发布的《美国国家创新新战略》、英国2014年12月发布的《我们的增长计划:科学和创新》以及日本《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4——为了创造未来的创新之桥》,都把创新作为推动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科技与创新成为主要国家走出金融危机、寻求未来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核心。在激烈的国际科技创新竞争中,花钱可以买来产品,但买不来核心技术,要想抢占科技制高点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及其支撑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在创新日益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核心技术比资本更加重要,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圳必须有自己的基础和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否则科技创新就没有根基。
第三,深圳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的是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大发展。深圳要加快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推进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五大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就必须推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新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及前沿技术研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深圳走特色科技创新道路形成的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基本经验,也会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战略技术研究,驱动相应核心技术攻关活动大规模开展。另外,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升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智慧城市等诸多涉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域,也必须依靠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这个根本前提。
第四,深圳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具备了客观有利条件。一是深圳形成了科技创新有效经验和成功道路,城市创新实力显著增强,为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奠定了基本有利条件。深圳科技创新的优势更加突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15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1.33万件,占全国46.9%,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4G技术、基因测序、超材料、3D显示等领域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0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847.9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7003.48亿元、年均增长17.4%,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6785亿元、增长7.7%,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2015年深圳生产总值达1.75万亿元,增长8.9%,经济总量在全国内地大中城市中继续保持第4位。辖区公共财政收入为7238.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727.1亿元,分别增长30.4%和30.9%,积累了较为雄厚的创新经济基础,具有较强支持原始创新的财政实力。二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为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了直接有利条件。重点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核心技术研发的基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打破常规、超前布局”的态势加快完善深圳的重点实验室体系,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2015年深圳已有1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其中,突出特色是有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企业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包括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基因组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的核电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企业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是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可贵探索,有利于更好地面向科技竞争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近几年来,深圳通过强化高端创新载体体系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机构、高校、企业、省部联盟等较多层次、较大规模的实验室群,依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华为、中兴通讯、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建立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为瞄准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队”。2015年深圳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176家。组建神经科学、大数据等新型研发机构。入选“千人计划”38人,分别引进“珠江人才计划”与“孔雀计划”创新团队9个和20个。重点实验室成为聚集高端人才的重要载体。
深圳越来越重视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原始创新,核心技术创新实力和潜力有所增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深圳推进核心技术创新进程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深圳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落后的总体状况不可能也还没有获得根本改变,应用性基础研究创新等源头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多,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能力仍然不足。深圳推进核心技术创新型城市建设,必定对相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出一系列新的挑战和要求,对此我们也应该深入分析探究制约深圳核心技术攻关及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不断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深圳核心技术创新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