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是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儿童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确立社会角色,使自我行为表现与社会规范趋于一致的过程。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起了关键作用,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大众传媒更以其广泛深入的传播方式,为儿童的社会化提供了形形色色的信息,影响着儿童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形成。
周燕等人对1991~2006年关涉大众传媒与儿童社会化的35篇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发现研究者多关注传媒与儿童的道德社会化问题,其次是知识技能社会化,性别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亦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研究成果如表1-2所示。
表1-2 大众传媒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研究主题(1991~2006年)
资料来源:周燕、余文蕙《近十五年国内大众传媒影响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
具体到媒介使用行为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卜卫于1994年对浙江省14所小学的660名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探讨电视使用行为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在研究中,卜卫通过“社会化知识”和“现代化态度”两个指标来测量儿童的社会化程度。其中,“社会化知识”主要指儿童对政治生活的了解,对职业、法律的认识及道德判断。“现代化态度”用以衡量儿童能否/是否:①计划性和有规律地接触新闻媒介;②乐于接受新经验;③在与成人的关系中表现出自主性;④相信科学,追求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儿童对电视媒介的接触频度(每周接触电视次数的多少),与其“社会化知识”和“现代化态度”的相关程度较低,即儿童接触电视次数的多少对其社会化没有影响;②儿童接触电视的内容对其社会化有显著影响,其中知识型内容可正向影响儿童社会化。由此研究者指出,鉴于儿童的媒介兴趣大多集中在电视的娱乐性内容上,教育工作者应对儿童的电视使用行为进行引导,培养儿童通过电视获取有益身心的信息与知识的良好习惯,进而成长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李远熙对湖北省龙坪镇的278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发现,现实类电视内容,而非刺激性戏剧内容或成人戏剧内容,会对儿童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与卜卫对一般儿童的研究有近似结论。
总之,在传播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中,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亦有负面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大众传媒是儿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认识和了解身边的世界,这是儿童尝试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媒介传递的各种各样关于社会最新变动的新闻与信息,为儿童提供了关于世界最生动的描述;相比于家庭与学校教育、同伴交流,大众传媒是儿童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但由于大众传媒所描绘的现实,并非是真实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一个信息经过筛选、重新组合而成的“拟态环境”。因此,大众传媒为儿童提供了知识和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社会,但同时也模糊了现实世界与媒介世界之间的区别。
其次,大众传媒是儿童学习社会规范的重要工具。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的基础,更是实现道德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大众传媒的社会规范强制功能,表现为通过公开传播相关信息,将一些有违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于世,从而唤起全社会的普遍谴责,通过舆论的力量向违背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施加强大的社会压力,进而起到强制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效果。大众传媒及其所营造的“制度性压力”,为包括儿童在内的社会成员习得社会规范提供了示范。
最后,大众传媒是儿童获得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提供娱乐、丰富受众的精神生活是大众传媒的一项基本功能。已有研究表明,满足娱乐的愿望,通过使用媒介来放松心灵、缓解压力与排遣烦闷,是儿童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在儿童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因无法达到目标、学习遇到困难、缺少同伴交流等问题而被紧张、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困扰,通过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介上的娱乐消遣类内容,儿童可以让自己“放松”“平静下来”,这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必需。但过度沉溺于媒介娱乐消遣类内容提供的暂时性满足,不仅消磨了儿童的时间,更降低了他们参与社会的热情,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