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篇
银色经济与社会企业
人口老龄化并非社会老化,健康长寿意味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达。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我们进入了以信息经济和健康管理为主流的银色经济时代。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打造社会企业,以及基于社会契约精神和社会法制建设,是解决中国医疗、养老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 银色经济的定义
农业经济解决了温饱问题,其以勤恳(Conscientious and diligent)精神追求GDP数量,人均寿命达到40~50岁;工业经济解决了发展问题,其以勤奋—竞争(Competition)精神追求GDP速度,人均寿命达到60~80岁;银色经济将解决生命的质量问题,以勤奋—竞争—合作(Cooperation)精神追求人均GDP的福利相关性,人均寿命可能达到90~120岁,健康长寿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银色经济的内涵,即基于健康长寿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及其约束条件,组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及其供求关系。银色经济的外延涉及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民生与福祉、社会服务组织类型等核心问题。
(一)人均GDP的福利相关性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理论体系,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庇古在其《福利经济学》和《产业变动论》等代表作中提出了“经济服务”的概念,建立了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越大和收入分配越均等,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作者可以这样推论,社会经济福利增加可以形成国民消费能力并拉动经济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经济规律。福利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回答是“好”和“不好”的问题,属于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方法和福利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即“人均GDP”,是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绩效指标,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公平,常将其与购买力评价相结合。自此,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成为解释经济问题的重要变量。
福利相关性。正相关(Positive correlation)是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其中,引起变化的量叫作自变量(即自己发生变化的量),另一个变量叫作因变量(即跟着自变量变化的量)。统计学中常用相关系数r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r的值介于-1与1之间,r为正时是正相关,反映当x增加(减少)时,y随之相应增加(减少);呈正相关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一定为正值,这个正值越大说明正相关的程度越高。以OECD成员的国民健康投资为例,伴随着经济发展(人均GDP水平提高)和健康长寿(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医疗费用支出及其占GDP的比重随之增加,呈现非常规律的正相关关系,证明了福利经济学的判断(见表1),也清晰地展示了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向银色经济过渡的路径。
表1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与医疗消费水平的关系
资料来源:“OECD Demographic and Labor Force Projections Database”,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胡乃军整理。
(二)老龄社会文化和养老模式
存在决定意识,人口老龄化必然引起社会文化的转变,特别是代际文化、家庭文化、经济文化以及养老文化的变化。银色经济需要终生自立与家庭社会养老相结合的社会文化。
(1)终生自立,即指从就业到去世的财务自由状态。年轻社会的代际文化是养儿防老,人们自愿多生育,多子供养一个老人;在老龄社会,出现一子供养多个老人的现象。为此,一要引导国民通过努力工作和增加积累,实现老年财务独立和有尊严的健康长寿,具有足够的购买高龄失能护理服务的能力;二要防止老年人财产过早向子孙转移,导致年轻人懒惰和高龄失能老人无钱购买服务的双重负面结果,有人称此为“养老防儿”。
(2)从家庭养老到居家养老。人均寿命70岁时的家庭由爷辈、父辈和孙辈构成,三代同堂的家庭占多数,孙辈多、儿辈强,可以供养老人;人均寿命80岁以上时的家庭由祖辈、爷辈、父辈和孙辈四代构成,独立家庭占多数,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下降,需要社会生产医养服务,嵌入老年人的身心和家庭,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西方发达国家曾经流行将老人送进养老院,后来发现,这样做不仅经济负担越来越重,而且不利于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于是他们开始鼓励和补贴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是嵌入社会服务的家庭式养老,包括代际同堂同城养老、亲属结伴养老、举家搬进养老社区等多种形式。
(3)社会养老服务。即指由社会生产医养服务并嵌入老年人身心、家庭、社区、机构和建设健康长寿城市的养老模式。低龄老人以养带医,亟待发展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疗服务;高龄老人以医带养,亟待发展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病后康复、医疗护理和临终慰藉等服务,包括老年用品研发和相关服务的供给。随之而来的是,医养服务供给占劳动力市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三)嵌入理论及其嵌入式养老服务
嵌入(Embeddedness),即指将有价值的东西嵌进原有载体,令其具有新的生命力和价值的积极活动。嵌入理论(Embeddedness theory)强调经济活动存在与非经济因素相关的不确定性的经济社会学理论,其核心是将经济活动融于具体的社会网络、政治构架、文化传统和制度基础之中。嵌入理论已被广泛用于经济地理学。农业经济时代讲“勤奋”文化,工业经济时代讲“竞争”文化,银色经济时代讲“合作”文化。嵌入理论支持技术合作(计算机网络)与制度合作(社会服务网络),且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嵌入式养老服务即指将医养服务嵌入老年人身心及家庭、社会网络、文化传统、经济制度、政治构架的理论和实践。养老服务嵌入理论及其分层图解见图1。形成养老服务嵌入理论的价值如下。一是解释了社会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的补充关系,从而延续和强化了家庭养老的责任和功能,有效地传承了亲情与孝道文化,而不是用社会养老服务替代家庭养老责任;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服务相结合的产物。二是借此理论和方法描述养老服务嵌入的路径,包括嵌入老年人的身心,以强化个人的健康机能;嵌入家庭,以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实现人们居家养老的愿望,维护和发展永不褪色的亲情文化;嵌入社区,以强化社区的服务功能和凝聚力;嵌入机构,以强化其专业服务功能;嵌入城市,以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和大健康城市。其中,心理嵌入是最重要的。以十方缘公益基金支持的“老人心灵呵护中心”为例,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用心倾听、祥和关注、同频呼吸、同频共振、经典诵读、抚触沟通、音乐沟通、动态沟通、零极限技术”等方式,给予老年人爱的陪伴。此外,养老服务的嵌入理论大大丰富了嵌入理论的内容,促进了该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图1 养老服务嵌入理论及其分层的图解
(四)医疗保障和大健康供给与需求
1980~2000年,WHO提出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而努力。医疗保障即指让人人享有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制度安排。最优医疗保障的主要特征为:①人人享有即指覆盖全体国民;②合理即指具有可及性、安全性和可支付性;③基本医疗服务即指由诊疗、药品和检查设备三个目录构成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服务包。至今,在WHO的119个成员中,已有1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总之,医疗保障的功能在于通过为基本医疗服务埋单,降低国民看病支出,从而转换大健康购买力和促进国家产业转型,但医疗保障不能用于直接购买健康服务。
2005年,WHO提出的健康定义是“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适应社会的完好状态”,包括身躯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等。2007年,在发达国家纷纷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和超级老龄社会之际,WHO号召各国“投资健康和构建安全未来”,以迎接大健康时代。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改变而提出的一种全局性新理念。其主要特征如下: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及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呵护生命全过程;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各方面;不仅提倡健康生活,还有健康消费等;涉及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也涉及各类组织为满足社会的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动。
总之,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之际,需要从供给侧认真思考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各自定位,准确把握基本医疗保险的核心功能,只有降低国民基本医疗消费,才能转换国民对大健康的需求和购买力。
二 银色经济的发展战略之一——打造社会企业
银色经济成本提升、利润率下降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其应对的策略为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模式,即社会合作。公立机构的垄断性、低效率和部门化趋势,可能违背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私营企业追逐暴利,可能导致市场文化走入另一个极端;第三条道路则是社会合作,走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团结之路,整合资源与分享经济,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医疗和养老等社会服务领域更是如此。在这一领域,国有企业和公共组织低效率,亟待改善或者淡出;股份企业和私营企业过度追逐利润,亟待重生;社会法、社会契约和社会企业则应得以大力发展。
(一)培育社会契约文化和发展社会法
社会契约,即指社会群体之间达成的合意。在社会法领域,主体之间没有垂直的隶属关系,市民不是市政府行政执法的相对人。主要联系在于,市政府代表市民整体利益,是社会契约的甲方,具有优先要约权;市民代表个人利益,但市民身份重于个人身份,其要约和反要约必须从城市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市政府和市民是城市建设的合作者。
社会法,即指维护社会利益、规范社会主体行为和实现社会参与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法是非公非私、有别于公法,亦公亦私、有别于私法的第三法域。社会法与公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将行政的和公共的利益寓于社会利益之中,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均为社会主体,赋予他们平等的对话、协商、订立和履行协议的地位。社会法与私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将民事的和个人的利益寓于社会利益之中,市民不仅代表个人利益,更是一个整体,主体之间不为等价有偿的个人交易进行对话和达成协议,而是为共同的社会利益进行对话和达成社会契约,如保护环境、合理医疗等。总之,社会法是实现利益相关人长期合作与共赢的、建立社会治理机制的、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的法律系统。
(二)培育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Social benefit corporation),即指通过社会融资、服务于社会利益、管理社会资产、企业化经营、有微利而无股东和税负的经济实体。社会企业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企业资产属于社会所有,非国家或个人所有;可以获得政府补贴、社会捐助,也可以向社会融资,还本付息,不养股东;实行理事会制的决策机制。
二是,服务于社会利益,如医疗、养老、残疾人等,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这一途径、利用社会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如管理“三无”老人敬老院。
三是公司化经营,盈利用于发展事业和补偿较高的人力资本,但没有股东和政府税负。
综上所述,社会企业是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服务领域的组织类型。以清华长庚医院为例,其为理事会管理下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发展基础即社会契约精神和基于社会法的法治环境。中国的社会契约和社会法的生存环境尚不完善,这恰恰是中国深化改革和社会变革的焦点,是不可回避和必须勇往直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