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与启示
历史是我们存在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民族底气,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坚实基础。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长卷中,点缀着灿若繁星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是我们拨开历史迷雾的关键点。从微观角度研究历史发展的趋势及其客观规律,分析和研究历史人物,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人物评价观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全面辩证。习近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明确提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六个不能”。“六个不能”是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应用于历史人物评价得出的深刻结论,包含着深刻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原则,为我们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了基本框架,是对当下故意歪曲、片面理解历史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批判。
一 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
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坚持以事实为绳墨,把历史人物融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势中去还原历史真相。历史主义原则强调史实是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是研究和考察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前提。
不论自然科学还是历史科学领域,搞研究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要以充分占有史料为基础,在纷繁复杂的史料收集和整理中区分真相与假象,建立起评价的主观性和历史人物实践活动客观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历史中的本质联系是隐藏在现象形态的后面的,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唯物史观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立场,以客观史实为绳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要通过物质形式的证据和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的证词来判断历史人物,而非通过臆测和揣度,还原历史真相。历史本身不会发声,然而正是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留在人们心中和物质世界的蛛丝马迹,为我们提供了探寻历史真相的钥匙。历史是客观的,历史人物的价值也是客观的,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则是主观的。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地占有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历史事实的本质的、内隐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寻求历史真相,判断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过程中,真相的获得必须是在翔实、准确、全面的史实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结果。
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是由特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习近平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不能以现代的标准去要求古人,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关系来考察其思想和活动。历史人物所取得的个人功绩大小,个人的主观因素虽然非常重要,但主要取决于个人思想和行为与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契合度,所谓“时势造英雄”。把历史人物融入到历史情势中,所得出的历史评价结论自然客观而恰当。社会的发展促使人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发生变化,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评判必须要还原到其所处的历史情势中。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历史,去评价历史人物显然是对古人的苛责和不公。
二 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评价原则
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前提下,强调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还要坚持全面辩证的方法和原则,正确判断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的主流与支流、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真理是在正确与错误的矛盾斗争中获得的,人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错误和失误有其客观必然性。因此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坚持阶级分析方法,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回避由于历史局限性造成的失误和错误。在评价革命领袖问题上,习近平强调要采取郑重的态度,要勇于承认,善于分析,最重要的是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免再犯同类的错误。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其他历史人物,他们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但是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他们的认识和实践必然也会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难免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或错误。习近平在分析毛泽东的晚年所犯的错误时指出,我们首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来看待革命领袖,克服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影响,科学评判革命领袖的历史功绩,更要正确对待和评价他们所犯的错误。其次,要坚持阶级分析方法。革命领袖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不能因为他们在斗争中所犯的个别错误就抹杀他们卓越的历史功绩,否则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似乎“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力图动摇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现实的历史根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决定作用,从人的主观因素及历史发展的某种意图出发的,本质上是唯心史观的现代变种。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历史人物受到当时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都会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要辩证地分析和学习,不能采取绝对主义的方式。辩证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需要我们分清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习近平用了五个“创造性”高度评价毛泽东,同时也客观地评价了毛泽东晚年错误,指出虽然毛泽东同志对其晚年所犯的错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也有当时国内外复杂环境影响的社会历史原因,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伟大的历史贡献。尊重历史事实,就要正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曲折与错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
三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人分贤奸,斯事有褒贬。褒贬乃成中国史学之要纲。未有不分贤奸,不加褒贬之史学。”历史学与史料学根本区别在于价值判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在充满矛盾的迷离混沌的阶级社会中发现客观规律提供了指导线索,这个线索就是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合理性和科学性在于:一定的阶级总是要推举或产生自己的代表人物,以表达愿望,因而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到阶级的制约;历史人物的沉浮也往往同他所属的阶级的兴衰息息相关,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其代表人物的局限性。离开一定的阶级背景,就难以理解和把握历史人物的产生、作用及性质。唯物史观要求在对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做出评价时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的阶级立场上。科学性与革命性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是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唯物史观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角度出发,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人客观条件的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去理解,历史的必然性并不损害具体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和懂得怎样改变客观条件。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英雄人物本身是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在社会发展或变革中的力量要大一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习近平用“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情操,身体力行,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观和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历史发展是个人推动历史发展的力的集合,即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发展的合力。历史人物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和实践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并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究其根本,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人物只有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会获得人民的支持,才会成就其光辉的历史地位。脱离了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或失去其力量的根源。没有群众的支持,历史人物就是脱离了大地母亲的安泰俄斯,最终被扼死在空中。
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历史不容歪曲,精神不可解构。历史记录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亡,记录着历史人物的浮沉成败,学习和研究历史可以为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继续发展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习近平关于如何看待历史、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如何评判革命领袖的重要阐述,既为我们研究历史指明了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和着力重点,也为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正确认识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提供了基本遵循。
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历史人物为我们继续前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深刻的历史教训,不忘本才能站得住,走得稳。历史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不断吸取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才能将“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推向前进,最大限度地减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阵痛,才能进一步接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总体目标。二是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是割不断的。发展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起步的,不是凭空想象的空中楼阁,研究过去是指导现实行动、明确发展方向的重要前提。继续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革命前辈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三是历史人物,尤其是革命领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引领人民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富裕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否科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革命领袖的功过是非,不仅是一个科学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政治问题,关系到我们能否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改革精神,关系到党的合法性和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继续前进和发展。今天的我们走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苛责革命领袖,抹杀革命领袖的伟大历史功绩,更不能否定历史、歪曲历史,投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