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北京社会阶层的四元结构
(一)农民和市民的二元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北京居民也分为非农业户籍和农业户籍两种身份。改革开放以前,农民不能随便进城务工经商。30多年来,户籍政策逐步松动调整,社会政策也逐步完善,北京农村居民也获得了以前没有的福利保障,但是城乡之间的差异依旧很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北京市2016年统计年鉴的数据,2015年,在北京市的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有1111.3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82.58%;农业人口有233.8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7.42%。北京市各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使得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北京市全市职工平均工资85038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4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8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69元。从数据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收入依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从教育水平来看,北京市非农业户口中,低教育水平的比例相对于农业户口的居民来说,比重较低。中等教育水平中,农业户口的比例较高于非农业户口,而在高水平的教育程度中,非农业户口所占的比例比农业户口高出将近15个百分点(见表3-1)。1996年以来,郊区学校实现了大合并,逐步调整为小学上学在乡镇,中学升学进郊区新城,中小学生都要寄宿在学校。北京农业户口的居民分布在郊区和远郊区,地理上比较分散,上学不方便,优质教育资源相比中心城区更是稀缺。
表3-1 北京市居民教育水平 单位:%
资料来源:北京居民生活工作状况调查。
从社会保障来看,根据北京市民政局2015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有农村低保对象29828户48850人;全年累计支出农村低保资金34964.2万元,平均每人支出7157元。农村五保供养人数4451人(其中集中五保供养人数1837人,分散供养人数2614人);全年累计支出农村五保供养资金5072.4万元,人均支出11396元。2015年,全市城市低保户数50130家,低保人员84860人,全年累计支出低保资金72044.6万元,人均支出8490元。2014年以前,北京农村居民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实行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两者差距较大,2014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统一。2016年以前,城镇职工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城乡居民住房政策差异巨大,完全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农村居民可以在批准的宅基地上自建住房,城镇居民在市场上买房,或者购买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和自住型商品房。城镇低收入居民可以获得廉租房或者住房补贴,中低收入居民也可以申请公租房。保障房政策根据收入状况覆盖部分城镇居民,农村只有少量危房的居民可以获得民政部门的住房救助。从居住环境上看,城镇居民饮用水、卫生厕所、燃气、供暖等方面设备完善,标准较高,而农村还有部分居民没有条件使用自来水,没有卫生厕所,没有条件使用燃气。农村基本上没有集中供暖,农村居民只有烧煤炉自采暖,污染较大,取暖效果不好。
从就业单位和就业身份来看,北京市非农业户口的居民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就业的比重均高于农业户口的居民。而在农业户口中,有51.4%的居民就业单位属于私营企业,超过了一半(见表3-2)。北京市非农业户口居民中管理人员的比重均高于农业户口的居民,从事各类管理工作的占53.9%。农业户口的居民中从事管理工作的占37.7%, 50.7%的农村居民就业身份是普通员工(见表3-3)。可以看出,北京市非农业户口居民就业单位和就业身份的层次总体来说要高于农业户口的居民。
表3-2 北京市居民就业单位性质 单位:%
资料来源:北京居民生活工作状况调查。
表3-3 北京市居民就业身份性质 单位:%
资料来源:北京居民生活工作状况调查。
(二)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二元结构
根据北京市2016年统计年鉴的数据,2015年,北京市有常住人口2170.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有822.6万人。北京作为首都,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优势吸引了众多的流动人口。由于中国户籍制度的限制,外来流动人口在各方面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限制,享受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在很多方面和北京市本地居民存在差异。从收入上来说,北京市居民平均月收入是7167.21元,其中非农业户口居民平均月收入为7225.74元,农业户口居民平均月收入为6361.19元。而外地在京人口平均月收入是5914.15元,其中非农业户口居民的平均月收入是6612.48元,高于北京市农业户口居民的平均月收入,外地在京人口中农业户口居民的平均月收入是5116.35元(见表3-4)。从收入可以看出北京市本地居民要高于外地在京居民。
表3-4 居民个人月收入 单位:元
资料来源:北京居民生活工作状况调查。
从教育水平来看,外地在京居民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居民所占的比例要高出北京居民15.4个百分点,高中、职高以及大专文化程度的比重相差不大,而北京居民中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居民要比外地在京居民高出20.1个百分点(见表3-5)。在教育程度方面,北京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要比外地在京居民高,差距很明显。
表3-5 居民教育水平 单位:%
资料来源:北京居民生活工作状况调查。
就社会保障来说,北京与外地在京居民的差异很明显。对北京居民而言,单位提供各种社会保障的比例很大,91.8%的居民享有单位提供的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92.4%的居民享有单位提供的退休金或养老保险,享有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分别是90.6%、89.1%、86.4%、84.9%。而对外地在京居民来说,67.7%的居民享有单位提供的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76%的居民享有单位提供的退休金或养老保险,享有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分别是67.1%、62.1%、58.7%、52.4%(见表3-6)。可以看出北京居民和外地在京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有很大的差异。
表3-6 单位提供社会保障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北京居民生活工作状况调查。
从就业单位和就业身份来看,北京居民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集体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就业的比重均高于外地在京居民。其中差距最大的是国有企业,北京居民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比外地在京居民高出14.2个百分点。外地在京居民中,有60.1%的是在私营企业工作,比北京居民的比重要高很多(见表3-7)。北京居民中管理人员阶层的比重均高于外地在京居民,其中差距最大的是中层管理人员,北京要高出外地13.2个百分点。外地在京居民中,有58.4%的是普通员工,比北京高出18.1个百分点(见表3-8)。北京居民就业单位和就业身份的层次都要优于外地在京居民。
表3-7 居民就业单位性质 单位:%
资料来源:北京居民生活工作状况调查。
表3-8 居民就业身份性质 单位:%
资料来源:北京居民生活工作状况调查。
(三)乡城移民和城城移民二元结构
作为中国的首都,全国第二大城市,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北京不仅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农民来京务工经商,也吸引了全国其他城镇的居民来京务工经商,甚至吸引了其他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各种精英来京创业和工作。北京的外来人口根据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自其他城镇的城城移民,他们在其他城镇有非农业户籍;另一类就是来自各省份农村的乡城移民,他们在其他省份有农业户籍。北京的城城移民占外来人口的30.3%,乡城移民占外来人口的69.7%。景天魁认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中国的城乡空间分割特别明显,社会空间被区隔为城市空间和农村空间,城乡居民也被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民两大阶层。李强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可以分为四个世界:城市—乡村世界和大城市—中小城市世界。因为城市社会地域的差距,中小城市的居民会前往大城市寻求机会。而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更是吸引了各类城市甚至其他大城市的居民前来务工经商。
中国城市里的城城移民在他们的户籍地本来也是享有当地城镇居民的社会权利的,比如东北三省很多来自国有企业的职工,在他们成为失业下岗工人之前,享有当地城镇居民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权利。但是随着市场化的转型,在全球资本和私人资本的竞争压力下,大批的企业关停倒闭和破产,许许多多的东北企业职工失去了传统的工作机会和相关福利。如果他们不来北京,他们可以享有微薄的失业救济、就业服务,他们的子女可以享有当地的义务教育,他们自己也可以享有当地的公共医疗服务,甚至可以享受到机会不多的公共住房资源。然而,当他们来到北京之后,却发现一切都要靠自己。尽管他们也要缴纳各种税费,但是他们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和北京人是不一样的。
前文已经提到,北京市有常住外来人口822.6万人,按照户口性质来分,其中有农业户口,也有非农业户口,而这两类人尽管都是外来人口,但是在各方面也存在差异。从收入来看,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外地在京居民在北京的个人月收入是4956.32元,而乡城移民,也就是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的个人月收入只有4253.87元,城城移民(非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的个人月收入达到了6594.20元,比乡城移民高出2340.33元,两者的收入差异比较大(见表3-9)。
表3-9 外来人口月收入 单位:元
资料来源: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从教育水平来看,乡城移民中低教育程度的比重比较大,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占61.5%,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4.8%。对城城移民来说,低教育程度的居民所占的比重较小,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只占10.2%,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5.7%,比乡城移民高出40.9个百分点(见表3-10)。可见乡城移民和城城移民之间在教育程度方面的差距也很大。
表3-10 外来人口教育水平 单位:%
资料来源: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从社会保障来看,乡城移民享有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新农保的比例分别是21.0%、23.7%、2.1%、8.8%、58.1%。城城移民享有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新农保的比例分别是67.6%、70.5%、6.7%、46.6%、5.8%(见表3-11)。除了新农保以外,城城移民享有的社会保障的比例均高于乡城移民,尤其是在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方面,差距比较悬殊。
表3-11 外来人口社会保障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从就业单位性质和职业身份来看,城城移民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就业的比重均高于乡城移民。乡城移民中80.4%的是个体户或者在私营企业工作,而城城移民的比重是68.2%(见表3-12)。
表3-12 外来人口就业单位性质 单位:%
资料来源: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在职业身份方面,城城移民中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比重分别是3.9%、31.9%、7.1%。乡城移民中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比重分别是0.5%、8.4%、1.5%。乡城移民中有74.6%的居民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城城移民中这一比重只有49.4%(见表3-13)。城城移民的就业单位和职业身份的层次均优于乡城移民。
表3-13 外来人口职业身份 单位:%
资料来源: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四)小结
社会分层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焦点领域之一,一百多年来,关于社会阶层研究的著作汗牛充栋。关于划分社会阶层的依据是十分多样化的。以职业来分层,根据职业分类、职业地位,北京从业人口的社会阶层可以分为七个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企业负责人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根据职业分层的结果,北京的社会高层比例很小,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占从业人口的0.48%,企业负责人阶层占2.49%;北京的社会中层比例也不是很大,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占20.39%,办事人员阶层占15.46%;北京的社会下层比例过大,其中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占33.82%,产业工人阶层占21.54%,农业劳动者阶层占5.81%。
根据中国户籍与社会权利挂钩的现状,按照户籍性质和户籍注册地来划分,北京的常住人口分为北京城镇居民、北京农村居民、外地城镇居民和外地农村居民。对北京本地城镇居民来说,无论是从收入、教育、社会保障,还是就业单位和就业身份来看,在各方面都要优于农村居民。对外地在京居民而言,在北京工作生活的非农业人口在收入、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单位、就业身份都要优于农业人口。总的来说,北京居民在收入等各方面都要优于外地在京居民。总体来看,根据社会权利的享有状况和市场能力,可以得出,北京城镇居民在各方面优于城城移民,城城移民优于北京农村居民,北京农村居民优于乡城移民,这样就形成了北京的四元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流动尽管越来越频繁,但是这四大群体界限分明,身份的改变有很大的难度。非农业户籍的人口要改变户籍还是有很大的障碍,特别是要获得大城市的户籍非常困难,中小城镇户籍的居民要获得大城市的户籍同样困难。所以北京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结构,而是由北京城镇居民、北京农村居民、城城移民和乡镇移民共同构成的四元社会结构(见表3-14)。
表3-14 北京的四元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