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菲律宾产业竞争力分析
2015年,菲律宾GDP总值达2919.7亿美元。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5%、33.5%和57%,以服务业为主、工业为辅、农业疲软的经济结构没有改变。2015年菲律宾经济增速为5.9%(见图10-1)。从2000年到2015年,菲律宾进口商品总额从486.65亿美元增长到888.98亿美元,出口商品总额从407.24亿美元增长到714.43亿美元(见图10-2)。从需求层面看,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高达69.3%,拉动经济强劲增长;从供给层面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7%,是菲律宾的支柱产业。2015年服务业总产值为1718亿美元,同比增长6.7%。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54.4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当年货物贸易同比增长-1.7%)。其中,服务贸易出口328.7亿美元,同比增长21%;进口225.7亿美元,同比增长12.8%;顺差103亿美元。货物贸易则为连年逆差。
图10-1 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情况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图10-2 菲律宾进出口总额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一 菲律宾产业竞争力变化
(一)菲律宾主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总体指标态势方面,本文收录了相关年份菲律宾国际市场占有率在1.5%以上的产品(见表10-1)。2000年,菲律宾不挥发植物油,非轻质油;晶体管,阀门;燃料木材、木炭;果酱或水果制品,不包括果汁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2015年,镍矿石,磨砂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从发展态势看,许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波动状态。
表10-1 菲律宾主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二)菲律宾主要产品贸易竞争力
2000年以来菲律宾长期具有贸易竞争力的产品除了少量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外,也包括一些工业制成品和服装。长期具有较弱竞争力的多是化工制成品,甚至一些农产品在有些年份的排名比较靠后。这说明菲律宾在农副产品的自我供给方面还不足,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菲律宾许多一直处于劣势的产品,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后竞争力仍没有获得提升。特别是钢筋、药品、杀虫剂、羧酸等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0以下。表10-2选取了菲律宾在2000年和2015年最具有竞争力的前10位产品和最弱竞争力的后10位产品进行对比。
表10-2 菲律宾贸易竞争力指数优势与劣势产品
续表
注:相关年份该指标排名前10位与后10位的商品,空白处说明该商品当年未进入该指标排名前10位或后10位。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菲律宾在具有优势的产品上保持了一定的贸易竞争力。比如,天然橡胶;天然气;镍矿石,磨砂;金属精矿,金除外等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为1。虽然该国在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种方面年度变化较大,但就整体竞争力水平来说依然较弱,且多年来没有得到提升。虽然有一些工业产品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塑胶废料,废钢等,但多属于初级加工类,产品的附加值并不高。
(三)菲律宾主要产品比较优势
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方面,2000~2015年,菲律宾优势产品发展呈现趋稳态势,有一多半的产品是在2015年以后才逐步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可以说菲律宾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新增了一些矿产品等。对相关年份菲律宾主要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加以列示并进行对比,具体如表10-3所示。
表10-3 菲律宾主要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注:将菲律宾在该年度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排名前10位和后10位产品进行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综合来看,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结果,菲律宾的产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服装、木制成品、少量自然资源(如天然橡胶、天然气、镍矿、燃料等)方面。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热离子管、冷阴极管,其他电力机械及其零件等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从贸易结构上看,菲律宾的农产品和燃料与矿产品缺乏长久的竞争力。
二 菲律宾的主要贸易伙伴
日本、美国、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德国、韩国、泰国等是菲律宾的主要产品出口地。从菲律宾的主要产品的出口地分布上看,亚太地区是其主要出口地,而主要的欧洲国家也占据了一定的出口份额。从变化的情况看,菲律宾对日本的出口在近些年来虽有所下滑,但远高于美国和中国。1995年前后菲律宾对日本的出口还仅有对美国的一半左右,但到了2010年前后菲律宾对日本的出口已经超过美国。菲律宾对中国的出口规模应该说也增长十分迅猛,从1995年的2.14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63.93亿美元,出口额增长了近29倍。注意到,在菲律宾对外出口的前20位国家中出现了非洲的利比里亚,菲律宾对其的出口金额虽然略有波动,但对其出口的力度超过了印度,甚至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而菲律宾对利比里亚“喷发”式的出口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该国战火的考虑。
中国、美国、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和泰国等是菲律宾最主要的进口地。从变化情况上看,菲律宾从日本和美国的进口波动较大,但均值较为稳定。而菲律宾对中国的进口则比较特殊,大体看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0年),菲律宾对中国进口没有出现较大的起色,进口金额增长有限。第二阶段(2000年以来),菲律宾对中国的进口出现突飞猛进式的增长,特别是在2012年前后,菲律宾对从中国的进口基本与从日本和美国的进口持平,且最近几年持续快速增长,远超美国和日本,中国与菲律宾的经贸合作步入了快车道。而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来看,中国对菲律宾投资的主要领域涉及农业、矿业、纺织业、机电加工制造业等。而对菲律宾的出口产品则主要属于机械及运输设备业和按原料分类的一般制成品等行业。
表10-5 菲律宾主要产品进口地进口金额 单位:亿美元
注:按照2015年进口额排序。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根据表10-4的分析和排序,选取2015年菲律宾主要出口伙伴——日本、美国、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为考查对象,进一步对其主要出口的商品进行排序(见表10-6)。从菲律宾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来看,从地区角度,出口的产品品种变化并不大。就菲律宾的第一大出口国美国而言,2000年主要是热离子管、冷阴极管;电脑设备;女装(机织物);电路设备等产品。2015年依然是以上几种产品。从菲律宾出口的产品看,主要分为:一是传统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二是简单劳动密集型轻工制造产品,如服装等;三是电路设备、零器件、工业配件等制成品、半制成品。从变化上看,2000~2015年产品结构没有出现较大的改观。
表10-4 菲律宾主要产品出口地出口金额 单位:亿美元
注:按照2015年出口额排序。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表10-6 菲律宾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出口商品 单位:千美元
续表
注:当年出口额排序前10位商品。
资料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
从菲律宾进口端来看,中国、美国、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和泰国等是菲律宾最主要的进口地。从进口的商品看,基于各国(地区)优势产业的不同,差异很大。从地区的纵向看,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品种变化最大,2000年进口棉织物、煤炭等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2015年进口机械搬运设备等工业制成品,变化较为明显。另外热离子管、冷阴极管一直是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口的产品品种则变化不大,但同时也看到,从美国和日本进口的产品也有热离子管、冷阴极管等。在此类产品的进口方面势必会形成一定的竞争态势,而大量进口热离子管、冷阴极管,应该是由菲律宾产业格局的现状决定的。从多国进口大量相同或相似的产品,说明菲律宾对热离子管、冷阴极管等的需求量很大,同时该国对此类产品的生产能力较弱。
表10-7 菲律宾主要进口贸易伙伴进口商品 单位:千美元
续表
注:当年进口额排前十位的商品。
资料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
三 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菲律宾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提升的步伐。虽然菲律宾工业起步较早,也曾被誉为“亚洲四小虎”,但在工业制品深加工等方面还迫切需要与中国等国家展开合作,而当前正是中国与东盟打造升级版自贸区和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机遇期,且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两国的合作空间和前景十分广阔。综合分析,菲律宾的优势主要体现如下。一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农林产品、海产品、石油、天然气等。同时一些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十分丰富。二是,工业发展在东南亚起步较早,工业制造有一定的基础。菲律宾的劣势主要有:工业发展面临许多瓶颈,工业体系和结构不健全,工业制造能力较低。长期竞争力较弱的多是化工制成品,甚至一些农产品在有些年份竞争力排名也比较靠后。这说明菲律宾在农副产品的自我供给方面还不足,优势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菲律宾许多一直处于劣势的产品,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后,竞争力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提升。虽然中国与菲律宾同为发展中国家,但在产业竞争力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上,菲律宾还有不小的差距。
尽管双方在经贸合作方面的成绩斐然,但当前两国的合作还存在许多风险。一是菲律宾政局的不稳定等是中菲合作中面临的最大障碍。二是菲律宾对外开放程度有限,营商环境还有待改善。联合国的《201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菲律宾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为1.38%,在东盟国家中几乎垫底(个别国家如缅甸未公布数据除外)。而根据世界银行的《2016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菲律宾的营商环境在全球189个经济体中排第103位。三是,菲律宾法律规定,外资不得进入零售业。四是,在菲律宾投资的配套难度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投资成本较高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国间的经贸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菲经贸应本着互利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加强在能源、矿产、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开创中菲政治经济合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