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印度尼西亚产业竞争力分析
印度尼西亚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02%,高于2015年调整后的增速终值4.79%(见图1)。对GDP贡献率超过一半的国内家庭消费全年增长5.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8%,出口萎缩1.74%。此外,印度尼西亚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4.94%,低于市场预期和前一个季度增速。2000~2015年,印度尼西亚进口商品总额从560.02亿美元增长到1654.43亿美元;出口商品总额从706.21亿美元增长到1726.91亿美元(见图2)。从印度尼西亚GDP和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来看,金融危机对印度尼西亚的影响正在逐渐消退,印度尼西亚经济状况整体呈现向好态势。
图8-1 印度尼西亚GDP增速情况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图8-2 印度尼西亚进出口总额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一 印度尼西亚产业竞争力变化
(一)主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化
本章收录了相关年份印度尼西亚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靠前的产品,以2000年为基年对比2014年。如表8-1所示,印度尼西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稳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原料矿石、初级加工品等为主。2014年,陆续又增加了人造黄油;石油产品渣滓;金属精矿,金除外;纺织用的人造纤维,废品;铝矿中的精氧化铝等产品。这一方面说明印度尼西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呈现多样化态势;另一方面,从产品的变化上看,2000年以来就具有一定优势的产品,如锡,精镍矿石,燃料木材、木炭,天然橡胶等相对稳定,而增长幅度较大的有,不挥发植物油,非轻质油;煤炭等。
表8-1 印度尼西亚主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 单位:%
注:所列商品为当年印度尼西亚国际市场占有率达甚至超过5%的商品。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具体产品分析,相比2000年,2014年印度尼西亚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比例的产品种类日趋丰富且相对稳定。但同时也发现,天然气,铜矿石及浓缩物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人造黄油;不挥发植物油,非轻质油等原料初级加工产品。这说明印度尼西亚在国际市场中逐步提升产品的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开发新的产品等。但直到2014年,印度尼西亚以该项指标考察的产品依然以燃料、原始矿产品开采及其相关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没有涉及。印度尼西亚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徘徊在0.5%~0.6%, 2000年以来,印度尼西亚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太大变化,出口产品仍以燃料、矿物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
(二)印度尼西亚主要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
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分析,印度尼西亚产业竞争力的变化特点如下。第一,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并且长期保持较强竞争力的商品主要是:天然橡胶;煤炭;不挥发植物油,非轻质油;天然气;精镍矿石等矿产资源类和初级加工产品。第二,之前具有较强贸易竞争力,但之后发展明显衰退的有:液态丙烷和丁烷、石油气。主要是石油产品及其相关炼化类产品,说明印度尼西亚在石油产品方面的竞争力在逐步下降。第三,长期贸易竞争力较弱的有:牛肉;小麦;铁硫;蛋,蛋黄,蛋清等。这说明印度尼西亚在农副产品方面有较大的偏废,如牛肉和小麦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贸易竞争力的最低序列。印度尼西亚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特别是一些之前贸易竞争力本来就较弱的产品没有提升。第四,近年来,一些工业初级产品,如铁硫等出现在最低竞争力序列中,说明印度尼西亚的工业制成品不仅水平落后,而且发展十分不均衡,仍以资源开采和原料初级加工为主(见表8-2、表8-3)。
表8-2 印度尼西亚贸易竞争力指数优势产品
注:从相关年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中,挑选出当年该指标排名靠前的产品进行统计和分类。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表8-3 印度尼西亚贸易竞争力指数劣势产品
注:从相关年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中,挑选出当年该指标排名靠后的产品进行统计和分类,空缺项说明该项产品在当年未曾跌入最低序列。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三)印度尼西亚主要产品比较优势指数
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表8-4列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排前10和后10的产品,按年份进行对比,从结果来看有如下类型。第一,长期处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排名前列的有:不挥发植物油,非轻质油;天然橡胶;精镍矿石;锡等产品。可见,主要的优势还是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上。第二,长期具有显示比较劣势的有:铁矿砂及其精矿;金属精矿,金除外;牛肉;焦炭;乳酪(芝士)及凝乳;石油气;牛肉;未加工的毛皮;小麦等。印度尼西亚基本农产品方面还有相当大的缺口。虽然其他类农产品从总体上看是印度尼西亚较具显性优势的,但发展不均衡,蛋、小麦、大麦等的竞争力始终没有得到提升(见表8-4)。
表8-4 印度尼西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综合来看,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印度尼西亚在矿产开采和农产品简单加工、来料加工等行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看到印度尼西亚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牛肉等的竞争力较弱,也没有迹象显示近年来有所提升。这说明印度尼西亚在农产品方面存在偏废的现象。在工业制成品方面,印度尼西亚也仅有纺织和服装等轻工业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其他工业制成品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且近年来也没有实现长足的发展。印度尼西亚的贸易结构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对某类或者一些类产品进行较为重大调整的现象。
二 印度尼西亚主要贸易伙伴关系
日本、美国、中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是印度尼西亚最重要的产品出口国。从印度尼西亚主要产品的出口地分布看,亚洲国家是印度尼西亚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其对日本的出口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除此之外,印度尼西亚对美国以及部分主要欧洲国家的出口规模也较大。印度尼西亚对中国的出口由1995年的仅17.42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50.02亿美元,增长了7.61倍。中国从2010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印度尼西亚出口的第二大国,但自2014年开始出现大幅下滑,虽然印度尼西亚对美国的出口同期也在下滑,但幅度远小于中国,因而2015年美国再次为印度尼西亚出口第二大国,中国列第三位。对于印度尼西亚而言,出口增长最快的是印度,从1995年的3.81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16.79亿美元,虽然从绝对值总量上还暂居第五位,但增长了约30倍,发展潜力巨大。此外,印度尼西亚对日本的出口常年保持在第一位,且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中、美两国紧随其后。
中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美国等国家是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最重要的产品进口国。从进口地的分布上看,主要在亚太地区,同时主要的欧洲大国和拉美国家也是较重要的进口国。从变化情况看,从中国的进口分成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5年),对印度尼西亚来说进口的主要来源国是新加坡和日本,到2005年印度尼西亚对中国进口才基本与对日本进口持平,随后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贸易关系迅速升温,并拉开了与从日本进口的距离。第二阶段(2005~2013年),印度尼西亚对中国进口在2013年达到324亿美元左右,与印度尼西亚从新加坡进口不相上下。第三阶段(2014~2015年),中国成为印度尼西亚第一进口来源国,虽然从总量上看,2015年远低于2014年,但与排名第二的新加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作为印度尼西亚第一进口来源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表8-6 印度尼西亚主要产品进口地进口金额 单位:亿美元
注:按照2015年进口额排序。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根据表8-5,选取2015年印度尼西亚主要出口伙伴——日本、美国、中国、新加坡、印度为考查对象,进一步对其主要出口的商品进行排序,具体如表8-7所示。从印度尼西亚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看,以矿产、农副产品、来料加工轻工制品等为主。出口的主要矿产,根据出口国家的不同,略有变化。对日本主要出口原油、天然气、煤炭,同时也有天然橡胶、精镍矿石等初级产品,而对美国则主要出口服装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从商品的变化上分析,总体上对上述五国贸易额呈现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个别产品,如对日本出口的原油有较大幅度的下滑。对于中国,出口的产品品种变化较大,但基本上依然为矿产资源、初级加工品等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对于美国、新加坡和印度的出口产品没有太大变化。这一方面说明出口国对印度尼西亚产品的需求结构逐年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说明印度尼西亚对主要出口伙伴的产品,从供给侧看还比较初级,虽然贸易额增加,但产品的附加值还不高,初级产品占比仍较大。
表8-5 印度尼西亚主要产品出口地出口金额 单位:亿美元
注:按照2015年出口额进行排序。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表8-7 印度尼西亚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出口商品 单位:千美元
续表
注:当年出口额排序前10位商品。
资料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
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端来看,主要有中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和韩国等国家。从进口的商品来看,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工业原料和高端工业装置设备等。从产品的变化上看,中国是印度尼西亚第一大进口贸易伙伴,印度尼西亚主要从中国进口电信设备及零件、电脑设备、重油、电动机械及器具、钢筋等工业设备和产品。从十多年来的变化上看,对电信设备及零件、重油、电动机械及器具等产品的需求增长迅猛。从进口产品的种类看,2000年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大米、玉米和棉花等生活必需品,2015年则主要进口工业制成品、电子器材等产品。从对日本的进口来看,主要是汽车零件及附件、活塞内燃引擎、铁或非合金钢制板材、载客的汽车和赛车、电路设备等工业产品。中国与日本对印度尼西亚出口产品在电脑设备、电路零件等电子通信类行业存在竞争关系。其余三个主要进口来源国进口的产品差别并不大。
表8-8 印度尼西亚主要进口贸易伙伴进口商品 单位:千美元
续表
注:当年进口额排序前10位商品。
资料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
三 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印度尼西亚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长,是东南亚地区工业文明较为成熟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的主要优势如下。第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农林产品、海产品、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同时锡、镍、铁、铜等的储量也十分丰富。第二,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是东盟地区物产丰富且较为富裕的国家。在工业制成品方面,印度尼西亚仍以矿产开采、简单的农副产品加工、来料加工等初级行业为主。印度尼西亚的劣势在于,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牛肉等的生产水平一直十分落后,说明印度尼西亚在农产品方面存在偏废的现象。而在工业制成品方面,印度尼西亚仅有纺织和服装等轻工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他工业制成品则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中国为印度尼西亚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国,两国间的贸易往来日渐频繁,不论从贸易总量上看,还是从商品的结构和种类上看,两国贸易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也看到,中国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竞争环境,特别是日本,依然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商品出口目的国,也是多年的商品贸易来源大国。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特别是在中国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逐步赶超日本的重大机遇期,中、日两国对印度尼西亚的贸易势必会出现较为激烈的竞争局面。中国同印度尼西亚在初级工业制成品、轻工业制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而在低中端行业上存在竞争,如化工原料、建材制成品、机械零部件等,甚至包括一些日用品,如鞋履、新鲜鱼、黄油等,且2000年以来两国的这种格局没有出现太大的改观。
尽管两国经贸合作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但也要看到仍然存在诸多风险。一是,印度尼西亚是穆斯林国家,与中国在传统文化上存在众多差异,而民俗差异和宗教的理解差异往往会在未来给双方合作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二是,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有待完善,法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世界银行的《2015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印度尼西亚经商便利度在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10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企业的投资热情不高,进而双方合作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从贸易结构的变化上看,印度尼西亚的国际贸易产品仍以资源矿产、农产品和少量轻工制品为主,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日本,印度尼西亚的比较优势产品或者说互补强度较高的产品都是矿产资源类产品,且多年来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中国对印度尼西亚的贸易,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而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特别是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等战略的实施,加强了两国间的商贸往来。另外,中国的高铁等高端技术产品的成功推广,对两国乃至整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都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