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精神的养成
一 引言
职业精神与职业活动具有紧密的联系,职业精神是该职业活动以及从业人员精神追求的展现,职业精神不仅能够使当下社会群体的职业行为更加规范化,同时能够激励人们的职业行为,并且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精神传递出去。因此,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我国当下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人才以及未来岗位的需求人才,培养其职业精神能够为我国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而本文分析我国当下职业精神培养中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意识以及当下社会人员的职业精神,从而增强我国企业的创造活力以及竞争力,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
二 职业精神培养的意义
职业精神是企业人才选择的标准。随着我国企业与校园合作关系的加深,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是当下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教育的方向,并且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重视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中员工的职业精神。根据人才市场中的调查,在同一条件和学历下,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其中职业精神更是重点关注的对象。而在高校中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大学生具备了未来社会中职业岗位要求的基本道德素质,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岗位职责当中[1]。
职业精神的培养是我国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我国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市场规则逐渐完善,消费群体消费思维日益改变,市场经济对未来市场人才的素质需求已经不仅仅表现在知识、技能方面,职业道德同样也是重要素质。在我国新时期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体制,应在尊重当下市场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以职业道德为市场规则的基准,实现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同时确定符合当下市场经济的职业道德观。只有人们的职业道德观念加强以及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使我国社会朝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下,以高校大学生为职业精神重点培养对象,为我国社会输送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增强了我国当下高校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三 培养职业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是我国企业以及市场亟须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在近几年中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企业中职业精神缺失现象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我国高校职业精神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高校中大学生对职业精神以及对职业精神培养存在认知不足的现象是我国高校中对职业精神教育的不足以及我国当下社会环境不利共同导致的[2]。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不重视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使高职院校的职业精神教育方法单一、思想保守。其次,教师本身作为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典范还不够理想。在某种意义上,任何一本教科书,任何道德说教,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的影响大。最后,以职业精神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缺失。作为一种隐藏的道德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它在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现状来看,很少涉及高职院校的职业精神教育。
媒体片面宣传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养。社会上的“高技术和高工资”的宣传使大学生形成了一种意识:只要他们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就可以在社会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另外,职业精神并没有被科学地评估。在招聘过程中,许多雇主都是基于职位的要求,招募技术人员,忽视了大学生的职业精神。
四 职业精神的培养方案
关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该将职业精神养成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落实当下我国社会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以我国高校大学生为重点培养对象,为我国社会提供新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具体培养手段可以有以下几种。
1.树立学生对职业精神正确的观念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市场中的新一代人才,因此,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观念是培养其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对现有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解放,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根据我国当下的市场岗位发展方向以及需求,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加深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知,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以及企业的需求。
2.正确选择培育职业精神的途径
途径就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培养职业精神需要结合我国当下市场岗位需求以及我国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培育途径,让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我国高校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路径。
(1)品质培养。品质决定了人才的个人素质,同时也是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而在我国的高校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身处的家庭环境以及教育环境条件比较好,因此,相较上一代人缺乏吃苦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想要实现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解决人才个人品质培养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意志的磨砺。比如远足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毅力,晨练团体操和团体舞以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心,只有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人,才会对工作专注,才会精益求精;不好高骛远,多向行业的能工巧匠学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同;敢于标新立异,创新创业[3]。
(2)专业培养。所谓的专业培养,就是指在我国高校中,需要加深对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高校中的大学生与社会中的人群相比,更要偏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由于环境的不同,学校更加适合社会政治思想的培养,从而为其职业精神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随着在校期间加强实训和实践,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对现代社会需求的认知以及职业技能,从而在未来市场中获得有利的竞争优势,而这也是培养职业精神的一部分。
(3)个性培养。对于在高校中具有体育、艺术、组织才能等天赋的学生,学校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其所长,进行个性化培养,使学生除了专业特长外,还多才多艺,富有生活情趣。而这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职业精神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耐心,而这对于一个即将进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培养职业精神的必备条件之一。
(4)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不论学习何种专业,社会上都有与之相应的行业。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平台。企业要派“双师型”教师来学校授课,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比如通过与企业签订相关的办学合作协议,高校而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训基地和搭建广阔的就业平台,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内部了解到当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感情,在学习企业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在未来市场中培养职业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实训基地的开展,使得学生的技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加快提升学生技能,为学生在未来市场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
参考文献
[1]金欢喜:《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养成中的文化冲突及解决路径——从企业文化的视角》,《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2]刘笑:《高职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作用分析》,《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3]陈晓兰、许少君:《融合职业精神养成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路径探析》,《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