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广州智库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珠三角创新示范区各城市创新优势与产业发展特征

(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广深两地优势明显

不同创新资源的地区分布存在差异,导致珠三角各市创新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在科研投入方面,深圳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最高,达3.68%各市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各市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各市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自2015年《广东省统计年鉴》。若无明确说明,本文数据为2014年数据。,其次为佛山,达2.46%。中山、珠海、东莞和惠州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则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江门1.68%、广州1.16%和肇庆0.93%的研发投入强度相对较低。广州研发机构的政府投入最大,为54.64亿元数据来自2015年《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各市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政府拨款项。,深圳第二,为3.75亿元,与广州差距较大。在高层次人才方面,深圳企业人才资源最为丰富,占珠三角企业研发人员的35.2%。广州虽居第二但人才资源总量仍与深圳有较大差距,与排名第三的佛山较为接近,没有充分发挥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强省的人才集聚优势。佛山和东莞的企业人才资源禀赋处于中等水平。珠三角过半的研发人才集中在深圳和广州,但近几年有扩散趋势,尤其是深圳,2014年其研发人才数量同比下降了5.72%。而珠三角其余地级市的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均呈稳步增长趋势。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方面,广州在珠三角的优势明显,拥有80所高等院校数据来自广东省2014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5年各市统计年鉴。(占珠三角的比例为63%)、97家科研机构数据来自2015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占珠三角的比例为57%)。珠海、深圳各拥有10家高等院校。惠州拥有23家科研机构。在创新平台方面,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例。2013年数据显示,全省共有国家级孵化器35家,均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其中,广深两地分别有13家和12家,占总数的71%。东莞和佛山分别拥有4家和2家,中山、江门、惠州和珠海各拥有1家。2013年全省拥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9家,广州有9家,深圳有8家,两地占全省的89%。广深两地在平台资源上占据领先优势,珠三角其余各市创新平台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广深两地整体领先,深圳创新产业优势显著

广州和深圳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但两市产业发展具有不同特征。近年来,广州依托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优势,着力打造国际产业服务中心,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为1.42∶33.56∶65.02,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4%,比工业高1.6个百分点。广州的产业发展处在由工业化高峰期向工业化后期加快迈进的阶段。深圳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动力持续增强,着力打造国际产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遥遥领先于珠三角其他地级市,已完成初级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受托加工到自主研发生产的转变,并实现了规模化、集群化的经营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引擎作用凸显,增加值达5645.33亿元,增长14.1%,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3%,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4.02%,占比与世界排名第二的韩国水平相当。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173.49亿元,增长11.2%,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2.8个百分点。珠三角各市的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产业主要发展特点见表1。

表1 珠三角各市产业特征分析

佛山和东莞是推动珠三角经济的两个副引擎,均依托制造业发展优势,着力打造国际产业制造中心。佛山民营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9.6%,比2013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9.8%。佛山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正引领产业转型向纵深推进,工业技改投入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为34%,内生增长能力较强,以本土企业为主体。佛山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导、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专业镇与产业园区为载体的较有特色的产业体系。东莞顺应国内外经济环境,充分利用政策、区位和人文等优势,有效承接了中国港台地区和其他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东莞的外贸出口增长全国领先,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快。按美元计价,2014年,东莞进出口总额为1625.30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额为970.69亿美元,增长6.8%,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东莞合同外资金额为43.15亿美元,增长6.8%,实际利用外资45.29亿美元,增长15.0%。第三产业逐渐取代第二产业,成为东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惠州、珠海、中山、江门和肇庆的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惠州坚持“工业立市”和外向型经济路线,现代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较快,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上优势明显。珠海合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坚持发展特色优势海洋产业,规划建设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特色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的“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与港澳两地经济合作紧密,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中山致力于专业镇发展革新,合理突破“一镇一品”模式,规划壮大产业集群,整合全市资源着力打造“一个枢纽,两个基地,三个试点”的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低碳经济,并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政府的支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江门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服务业经济过渡的过程,是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分类实施产业改造提升,以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迅速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肇庆发挥自身优势条件,构建“一核三带”的产业布局,积极接收广佛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将自身打造成珠三角地区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和重大装备制造配套基地。肇庆的突出特点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新兴经营主体日益壮大,规模化经营水平提升。肇庆的城市工业化程度也逐渐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三)形成三大创新能力梯队,深圳领先广州

基于创新资源、产业特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以及新产品产值等维度,本研究将珠三角各市创新能力划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广州和深圳。广州和深圳均为创新强市。在创新资源方面,广州在高等院校数、科研机构数以及政府扶持方面更占优势,而深圳则在科研投入强度、科研人才以及对外经济合作方面更占优势。总体上,广深两市的创新资源实力相当。而在产业发展方面,深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1.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3%,发展程度均显著高于广州(12.3%和55%),同时,深圳新产品产值为6941.57亿元,是广州3001.72亿元的2.3倍,两市差距较大。深圳创新能力更强。第二梯队是佛山、东莞和惠州。佛山在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等创新资源方面排位靠前,新产品产值较高,为2727.39亿元,但高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6.9%和32%);东莞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有显著优势,其综合创新潜力较大,高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3.4%和46%,新产品产值为2217.26亿元;惠州研究机构数量较多,现代产业发展水平高,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1.7%,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3%。因此,在珠三角地区中,佛山、东莞和惠州三市的创新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第三梯队是珠海、中山、肇庆和江门。此四市创新资源不足,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新产品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创新能力较弱,限制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因此,珠三角地区创新资源丰富,工业和经济发展程度高,但各市间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相互间创新能力差距大,不利于区域创新驱动的一体化发展,阻碍区域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