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认知与非认知因素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中亚留学生汉语因果复句偏误分析
——以新疆师范大学中亚留学生为例
摘要:本项研究在收集中亚留学生汉语因果复句的语料并进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和标记论对其偏误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以期为中亚留学生的汉语因果复句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中亚留学生 因果复句 偏误
一 引言
国内学者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偏误分析,长期以来都是以鲁健骥提出的偏误类型分析方法作为主要研究模式。在语法偏误中,鲁健骥提出“按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鲁健骥,1994)。后来的研究大多依据这4种偏误类型总结、分析留学生汉语习得,对偏误现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但是加以阐释的不多。中亚留学生在习得汉语因果复句时偏误也较多,对此本文拟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运用其中的原型和标记理论,分析留学生的偏误语句,解释中亚留学生汉语因果复句偏误产生的深层原因,并为中亚留学生的汉语因果复句教学提供参考。
二 中亚留学生汉语因果复句偏误使用状况
本项研究将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08-1、08-2、09-1、09-2、09-3、09-4 6个班共69名来自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作为被试。其中,08级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时间为3年,09级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时间为2年。本项研究收集了这些留学生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以其中的作文作为语料来源,共约22959字。
(一)自然语料分析
本项研究因着重考查中亚留学生汉语因果复句关联词使用情况,因此在搜集语料时,只搜集了出现汉语因果复句关联词的语料,未出现关联词的汉语因果复句未被纳入研究范围。从22959字的语料中搜集到的使用关联词的因果复句共89个用例,使用次数及偏误率情况见表1。
表1 自然语料中因果复句关联词的使用次数及偏误率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自然语料中,使用次数最多的关联词是“因为……所以……”,偏误率最低的关联词也是“因为……所以……”;其次是“由于”>“因此”=“之所以……是因为……”>“因”(“=”表示偏误率值一致,以下相同)。
(二)测试卷分析
由于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因果复句使用频率较低,得到的自然语料样本数量有限,配合自然语料,本项研究又对这69名留学生发放了中亚留学生因果复句测试卷(以下简称“测试卷”)收集试卷中的偏误语料,以期全面考查其汉语因果复句的习得状况。
本测试卷共分4大部分。第一部分单项选择,主要考查留学生对关联词在句中位置的掌握情况(见表2)。第二部分多项选择,主要考查留学生对关联词相似性的分辨能力与运用能力(见表3)。第三部分改错,考查留学生对关联词位置、搭配、语序问题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见表4)。第四部分造句,考查留学生独立运用因果复句关联词的能力(见表5)。
表2 中亚留学生汉语因果复句关联词单项选择题偏误率统计结果
表3 中亚留学生汉语因果复句关联词多项选择题偏误率统计结果
表4 中亚留学生汉语因果复句关联词改错题偏误率统计结果
表5 中亚留学生汉语因果复句关联词造句题偏误率统计结果
本测试卷所选取的因果关联词主要是依据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所使用的《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Ⅰ》《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Ⅱ》《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Ⅰ》《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Ⅱ》4本教材所出现的相关语言点,以确保所选因果复句关联词是留学生学习过的。
如表2所示,中亚留学生汉语因果复句关联词单项选择的偏误率平均值达到了22.1%,说明留学生对于上述5个关联词在句中的正确位置掌握程度较好。据此按从高到低排序,可排列出留学生掌握以上关联词正确位置的偏误率的顺序:“因此”>“以至于”=“可见”>“所以”。
如表3所示,中亚留学生汉语因果复句关联词多项选择题的偏误率平均值高达90.2%,说明留学生在因果复句关联词的共性上掌握得不够好。据此按从高到低排序,可排列出留学生掌握以上关联词共性的偏误率的顺序:“所以/以致/从而/因此”>“正因为/既然/由于……就……”>“之所以……是因为/是由于……”>“因而/因此”。
如表4所示,中亚留学生汉语因果复句关联词改错题的偏误率平均值是偏高的,达到了31.5 %,仅次于表2的单项选择偏误率。由于改错题所能考查的方面比较多,包括关联词的位置、搭配、语序等,而且改错题的题型不仅要求留学生能找出错误,还要求他们能改正错句,因此该数据说明留学生在关联词的综合运用能力上有所欠缺。据此按从高到低排序,可排列出留学生综合运用以上关联词的偏误率的顺序:“既然……由于……(搭配错误)”>“之所以……是因为……(语序错误)”>“由于……又……(搭配错误)”>“因此是(用错关联词)”。
如表5所示,中亚留学生汉语因果复句关联词造句题的偏误率平均值较低,为11.2%,说明留学生独立运用关联词的能力还不错。据此按从高到低排序,可排列出留学生独立运用以上关联词的偏误率的顺序:“因……而……”>“从而”=“正因为”>“致使”。
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因果复句习得
(一)原型理论与标记理论
语言中的标记现象(markedness)是指一个范畴内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有关这种不对称现象的理论就叫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一个范畴内部成员的不对称就是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对立。人类建立的范畴其实大都是典型范畴,它的内部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核心和边缘之分。一个范畴的核心成员(也叫典型成员)通常也就是这个范畴的无标记项(沈家煊,1999)。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建立的各种范畴大多是“典型范畴”,而且人总是通过“典型范畴”来认识新事物。人的认识和推理过程具有单向性和不对称性,总是从典型成员(无标记项)出发认识和推导出非典型成员(有标记项),而不是相反的。典型成员或无标记项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它们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在信息处理中最容易被存储和提取,它们在人形成概念时最接近人的期待和预料。用显著的事物来认识和推导非显著的事物,这是人的一般认知规律(赵艳芳,2001)。
(二)因果复句个体关联词使用偏误的认知解释
1.“因为……所以……”
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赵艳芳,2001)。“因为……所以……”是因果关系复句关联词中表示原因的原型,无标记项。对语言学习者而言,最好、最典型成员的难度最低,最易掌握,因此,中亚留学生对“因为……所以……”所发生的偏误率最低。
在自然语料中,“因为……所以……”只出现了一个偏误,即把“因为”误代成“因此”。
•因此海南的地位在中国的南方,它的企业是旅游。
“因此”和典型成员“因为”在写法上非常接近,都有一个“因”字。但“因为”引导的是表示原因的分句,“因此”引导的是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因果关系关联词的范畴中,二者的用法完全不同。相似的物体(形状、功能方面)常常被感知为同类物体(赵艳芳,2001),可见,这是留学生对形近词词义的混淆,认为形近的“因为”和“因此”都是引导原因的关联词。
2.“正因为”
“正因为”在表示原因的关联词中,距离原型成员“因为”最近,但由于有一个“正”,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强调语气。这个关联词既有“正”字标记,也有语气特征,而且“正因为”的用法要求它通常被放在句首。然而在因果复句关联词这个范畴里,还有一个和“正因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关联词——“是因为”。它也含有强调语气,但强调程度低于“正因为”,而且“是”作为判断动词是放在主宾语之间的(黄伯荣、廖序东,2002),之所以不会放于句首,是因为会造成信息不清。在和“因为”结合之后,仍然保留其用法。因此,“是因为”常放在第二个分句的句首。
“是因为”和“正因为”都有文字标记、强调语气标记和位置标记,但文字标记和位置标记差别细微,对留学生而言,这两个相临范畴的边界不仅模糊,而且重叠,因此很容易把“是因为”误代为“正因为”,或者将“正因为”过度泛化,产生了错序的偏误类型。
•今天我迟到了,正因为我看病去了。
•这次他没考好,正因为没有准备好。
•他汉语说得很好,正因为他留在中国很长时间。
•我昨天说话很严格,正因为没有情绪。
3.“由于”
“由于”是表示原因的连词,常单用,也可以和“因而、因此、所以”合用(黄伯荣、廖序东,2002)。从自然语料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由于”的使用次数非常低,仅有3例。如:
△很久以前,香港岛上有一条由瀑布注成的山溪,由于溪水味道甘甜,气息芬芳,被称为“香江”。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比什凯克曾经是各个游牧部落的必争之地。
△由于当时有上海浦和下海浦而得此名。
从以上3例自然语料来看,留学生对“由于”的掌握情况似乎不错,3次用例,都没有偏误的出现。但通过表3中的偏误统计结果可以看到,“之所以……是因为……”和“之所以……是由于……”的偏误率高达88.4%。据此可以得知,留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由于”和“因为”的关系。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说,对离“原型”越远的成员,其认同率越低(赵艳芳,2001)。可见,教材内容的不平衡性给留学生确实造成了“由于”离“因为”非常远的认知图式。
4.“之所以……是因为……”
“之所以……是因为……”在改错题中的偏误率为37.7%。从形式上看,“之所以……是因为……”和原型“因为……所以……”非常接近,但原型是无标记的,“之所以……是因为……”是有标记的。这个句型重在强调事情的原因,所以和原型比较,它属于倒装的形式,而且在使用时,不能缺省其中任意一个关联词。正是留学生不能掌握这一句型的倒装标记,才会出现了以下偏误。
•是因为天气太冷,之所以他冻感冒了。
•天气太冷,是因为他感冒了。
此外,通过考查留学生的教材,笔者发现《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 Ⅰ》中《第六课 我的梦想》出现“之所以……是因为……”这个知识点时,提到“‘是因为’也可以用‘是由于’”。教材里虽然涉及了“是因为”和“是由于”在这一搭配中的替换关系,但是在3个例句中,只有一句出现了“之所以……是由于……”(“在那位著名历史学家看来,中国之所以能长期保持统一,是由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其他两句都是“之所以……是因为……”,课后3道练习题也仅围绕“之所以……是因为……”进行。这两句使用的“之所以……是因为……”可以用“之所以……是由于……”来替换,并且成立。(1.他之所以没有被录取,是因为他的学历太低。2.足球比赛之所以充满魅力,是因为它的结果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一因素无疑也影响了留学生关联词的选用,在调查时,留学生选择“之所以……是因为……”达52次,而选择“之所以……是由于……”只有21次。
5.“因……而……”
“因……而……”用“因”引导原因,用“而”引导结果,但由于这两个关联词都是单音节,要求整个句子紧凑,句中不能用逗号停顿,主语也要放在句首。这一用法标记如果没有掌握,就会和“因为……所以……”的用法产生混淆,发生以下偏误。
•因我感冒而去了医院。
•因我会说英语,而没用了它。
•环境因人的侵犯,而受到严重的破坏。
•因锻炼对健康有好处,而我去健身房。
6.“因此”
“因此”这一关联词在多项选择中被选正确次数为56次,说明留学生掌握“因此”的情况较好。
“因此”常用于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前,“因”是“因为”的意思,“此”是“这个”的意思,复指前一个表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合起来使用。另外,它还暗含“所以”的意味,即“因此”的意思是“因为这个,(所以)”。这个暗含的意义,很容易使留学生将“因此”和原型“所以”联系在一起,因而偏误率较低。
7.“因而”
“因而”中的“因”表示“因为”,“而”把表示结果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本身没有意义(吕叔湘,1999)。和“因此”的情况一样,由于出现了“因”,“因而”和“因为”在意义上有重复,所以,“因而”不能跟“因为”搭配使用,只能跟“由于”搭配使用,是表示结果的关联词。“因而”在多项选择中被选次数为28次,“因而”和“因此”同时被选次数为14次,偏误率高达79.7%,说明留学生对“因而”作为表示结果的关联词的认同感不强烈。“因而”中的“因”能唤起留学生对“因为”的记忆,所以,在留学生的认知图式里较明确。“因而”是表示原因的关联词,但是,“而”的作用是有标记性的,即连接结果的成分。显然,在留学生的认知里,这一标记并不突出,造成和无标记的“因为”的混淆。因此,不论在自然语料里,还是在测试卷中,都可以看到“因而”的使用次数很少。
8.“从而”
“从而”是表示结果的因果复句关联词,用于后一小句开头,沿用前一小句的主语(吕叔湘,1999)。和以上因果复句关联词不同的是,“从而”不和其他表示原因的关联词合用,它只单独用,这是它用法上的标记。从字面来看,“从而”和原型“因为……所以……”距离甚远,没有能让留学生将二者联系到一起的刺激点。“从而”放在句中时,也没有体现出句子之间强烈的因果逻辑。因此,在因果关系这个范畴中,“从而”的家族相似性并不明显,不容易被留学生感知为因果关系关联词的同类成员,留学生在掌握这个词的时候难度很大。
9.“既然……那么(就)……”
“既然……那么(就)……”表示推论因果关系。“既然”只用在从句里,强调能够导致某种结果的原因已经存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1993),“那么(就)”表示结果是推导而来的。从字面意义说,“既然……那么(就)……”离原型“因为……所以……”最远。“既然”的重点在后面的推断,含主观性;“因为”则是提出实际的原因,不含主观性(吕叔湘,1999)。当结果是主观推导出来时,用“既然……那么(就)……”;当结果是实际发生时,用“因为……所以……”。因此,“既然……那么(就)……”的标记性体现在语境上。语境标记对留学生而言,属于比较边缘化、非重要的特征属性。对语境标记的掌握要求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较高,语感较强。如果在该语言点的教学上讲解、操练不到位的话,留学生掌握起来确实存在很大难度。所以他们对“既然……那么(就)……”的熟悉度较低,在改正“既然”和“由于”的搭配错误时,偏误率较高。如下例:
•她喜欢音乐,由于用音乐感动她。
10.“可见”
“可见”这个词也表示推论因果关系。它既可以和“既然”合用,也可以单用。“可见”比“那么”“就”“便”“则”的推论意味更重,程度更高,这种高程度是“可见”的标记。从字面上说,“可见”的语义也比较明确,“可以看见,可以想见”。从这个角度说,留学生掌握“可见”的正确位置,难度较低。表2中“可见”的偏误率仅为24.6%,也可以说明这一情况。但“可见”在因果关系关联词范畴中,离原型“所以”的语义、功能距离较远,所以留学生在灵活运用这个词时,难度较大,在自然语料中也没有看到相关例句。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中亚留学生对原型成员和接近原型成员的因果复句关联词掌握较好,学习难度较小,而对离原型成员较远的非原型成员掌握较差,学习难度较高。这是因为原型具有该范畴的典型特征,留学生认知难度小,非原型由于所具备“家族相似性”不一,特征不明显,认知难度较大。从不对称和标记论的角度分析,非原型成员具有不同的标记,这些标记性离中心成员的中心属性越近,越容易被留学生掌握,偏误率越低;而标记性离中心属性越远,留学生学习的难度越大,偏误率越高。
诚然,本文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搜集更多的中亚留学生自然语料,使统计数据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第362页。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14、170页。
[3] 李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新疆少数民族留学生汉语介词习得》,《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112~117页。
[4] 李晓琪:《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95页。
[5] 刘丽萍:《留学生对汉语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习得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2期,第56~58页。
[6] 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第49~64页。
[7]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第131、192页。
[8]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22~36页。
[9]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第22、30、36、60、61、63页。
中亚留学生因果复句测试卷
姓名:
国籍:
班级:
学汉语时间:
HSK等级:
说明:
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择A、B、C或D。
多项选择题每题不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做完所有的题。如果不会,就放在一边。不认识的词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不要和别的同学讨论答案。
第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将句末括号里的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在正确的选项上打“√”即可,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A)质量(B)特别好,(C)价钱贵了点儿。(所以)
2.(A)我跟他(B)很久没有见过面,(C)我想不起来他的名字了。(以至于)
3.(A)我打不通他的电话,(B)他(C)已经换了电话号码。(可见)
4.(A)下午(B)要下雨,(C)他把雨伞带走了。(因此)
二、(多项选择)选择正确的关联词,将正确选项填入句末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1.天气太热,_______商场卖出了很多空调。( )
A.只要
B.因为
C.因而
D.因此
2._______两个人观点不同,工作中_______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A.即使……也……
B.正因为……就……
C.既然……就……
D.由于……就……
3.他说话从不兜圈子,_______得罪了不少人。( )
A.所以
B.以致
C.从而
D.因此
4.黄河_______叫“黄河”,_______它含沙量大,水色浊黄。
A.之所以……是因为……
B.如果……那么……
C.因为……所以……
D.之所以……是由于……
第二部分
改错。下列每个句子中有一个错误,请找出来并改正错误。
1.他这次没考好,因此是准备不足。
2.由于他热爱书法,又他买了很多毛笔。
3.之所以天气太冷,是因为他冻感冒了。
4.她既然喜欢音乐,由于用音乐感动她。
第三部分
造句。
1.致使……
2.从而……
3.因……而……
4.正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