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稳步发展,由于河南省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基数大等,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乡二元结构限制城市化的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不可避免的结构模式。城乡二元结构是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农村与以现代工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城市并存的社会结构。党的十八大会议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就是要打破历史的城乡二元结构,努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城乡二元结构的遗留问题更加明显。
199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67.7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26.95元,二者比值也就是城乡收入比为2.41;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67.42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097.86元,城乡收入比为2.51;到2012年年底,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442.62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7524.94元,城乡收入比已经高达2.72。如果这种差距继续发展的话,将严重影响河南省的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河南省的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23.2%以平均每年1.58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增长,到2013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4123万人,城市化率高达43.8%。与此同时,河南省城市化率与全国城市化率的差距也缩小为9.93个百分点。在河南省城市化快速扩张和发展的同时,城市化发展模式比较粗放,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对河南省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阻力。
首先,城市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外来人口在居住地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在城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行政区域面积的扩大,一部分农村土地被划为城市土地,这就涉及土地管理制度对农民的相关补偿权利的保护。其次,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功能欠缺,比如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等。最后,城市化发展格局不协调,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流向郑州、洛阳等城市,而忽视中小城市,形成了中心城市人口数量的井喷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新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影响了河南省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因此,要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扭转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
要实现河南省经济的全面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统一,就要狠抓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支持下,抓住机会,稳步发展工业化,努力推进城市化,不仅要充分发挥河南省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还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稳又快发展。
(二)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产能浪费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有效需求是指在产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广泛影响,国际市场形势低迷,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市场供给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二是消费者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较低。
首先,市场供给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主要是因为河南省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竞争力不强。根据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与购进价格指数之差的对比,从2000年开始,河南省两个指数之差就以-1%居多,说明了河南省工业产品层次较低,而且产能过剩。
其次,消费者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较低是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国内市场需求减少,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河南省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在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工业制成品价格持续走低,并造成全省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2012年,河南省原煤、焦炭、粗钢、钢材等传统优势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6.7%、62.8%、61.7%、65.0%等,与2009年相比平均下降了13.6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市场有效需求的不足,企业生产者的供给数量下降。由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与购进价格指数差额的存在,企业利润降低,企业投资者投资意愿降低。2012年,工业投资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更是从平稳增长变为降低,仅为52.62%,比2011年减少0.17个百分点。
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外因,产品竞争力低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内因。要想全面发展工业化,不仅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支持,还需要企业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抵抗外界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河南省的经济才能全面发展,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走得更久。
(三)产业结构问题抑制工业化的发展速度
随着国际产业专业化与分工化的加速发展,以及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引导,河南省的工业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产业结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河南省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粮棉主产区,其中,小麦、烟草和芝麻的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638.60万吨,其中小麦产量高达3177.35万吨,玉米产量提高到了1747.75万吨,解决了全省人民的吃饭问题,还往全国其他各省份调运。
在稳定的农业基础上,河南省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如农副加工产业、食品行业、纺织产业等产业的发展都集中在产业链的上端,技术含量较低,主要生产传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以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纺织业的工业增加值分别为885.33亿元、375.43亿元、485.62亿元,占整体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仅为7.0%、3.0%、3.8%。由此可见,生产效率不平衡,工业产业发展不均衡。
在河南省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能源资源工业虽然较为发达,但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大。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资源开采利用规模也逐渐扩大,工业对资源的消耗比较严重,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比如原煤、原油、铝矿等自然资源。根据河南省统计数据分析可知,全省金矿、铜矿等矿种储量余量仅为50%左右,铝土矿的余量仅能开采15年左右。目前河南省的一些行业发展已经受到了能源、资源、原材料的影响,如电厂用煤告急,电力供应出现紧张,电力价格的上升会给部分企业的生产带来困难;国产氧化铝价格也翻倍增长为每吨3700多元。
从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结构来分析,河南省多数工业产业生产位于产业链上游,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小,同样处于价值链底端。而技术水平含量高、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如石油化工类、数控金属成型机床、有色金属深加工行业的产值占工业发展产值的比例低,产业规模小。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等经济形势下,产业链上游和价值链底端的产业对市场波动的适应性比较差,市场竞争力较弱,制约了河南省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在河南省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极大地影响了工业化进程。
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工业企业发展不平衡。一是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较少,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4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可知,河南仅有10家,比往年减少了4家,而且排名靠后。二是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平衡。河南的大型工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力量有限,发展规模大都较小,工业生产能力有限。有的行业由于缺乏领军企业带头,多数企业规模不经济,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进而降低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产业结构问题突出不仅仅表现在河南省,全国都存在这一问题。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国家发展非公有制政策的支持,产业结构转型迫在眉睫。产业结构只有不断优化升级,才能成为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动力,进而促进河南省经济全面发展。
二 政策建议
当工业化过度超前于城市化时,由于城市配套设施的不足和不完善,会出现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暴涨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反之,若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由于城市化发展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会出现产业空心化和就业不足现象,产生贫民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河南省必须夯实“两化”基础,提高“两化”质量,协调区域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同步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缺乏强劲支撑力,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是河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完善城镇体系
一是统筹区域规划。首先是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优化行政区划,重点发展城乡结合区域,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城互动。而城关镇、卫星镇和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是城乡规划的重点。其次是统筹区域发展。率先发展城市群及主导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郑州作为中心城市的重要引擎作用,全力发挥增长极作用以带动河南省经济发展。
二是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城镇经济,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支持各地特色发展,提高农村收入。以县域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发展资源优势产业和地源优势产业,同时注重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逐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周边县城与中心城区的融合,加快推进产业、技术、资本、人口和市场的融合,不断发展县域经济。
三是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交通运输成本决定企业的经济成本与人们的生活范围,是影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建立基础之一就是交通网络的完善。因此,加快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是发展经济的基础,不仅要在城市群内部建立交通网络,还要把交通网络建设辐射到全省各个区域,全面推动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以乡镇公路、省道、国道等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系统地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同时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加快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
(二)加快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步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关系的本质。加快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兼顾经济效益与科技含量,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基于河南省城乡剩余劳动力富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状,新型工业化是河南省发展的必然选择。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不是单方面指工业生产值、增加值的数量增加,而是要做到兼顾经济效益与科技含量、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方面。
第二是推进产业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巩固发展制造业、推动发展服务业的产业格局。逐步推进河南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总体竞争力。加快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在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增强产业集群的经济优势。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同时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进传统产业,使二者共同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是努力完善城市产业园区。产业园区为产业集聚提供载体,是区位经济发展的空间聚集形式。国内外关于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表明,产业园区通过资源共享、外部正效应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关联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而创造经济效益。产业园区在河南省的发展较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定位不清、产业链短且产业关联度低、技术创新不足、产业配套服务业薄弱等。因此,完善城市产业园区是提高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合理规划园区产业,积极调整产业集群导向。其次,加强园区建设。一方面,为入园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和通信等硬性条件;另一方面,完善相应制度体系,营造创新与沟通的园区氛围,提高入园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完善产业园区的发展。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
第三产业对生产要素要求较低,并且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发展。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波折,1990~2003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步增加,2003年为34.3%,然后开始缓慢降低为2008年的28.3%,近年来该比重又缓慢上升。由前文分析可知,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化率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结合河南省的经济情况和各地区资源禀赋,对第三产业发展制定行业规划及相关发展政策,形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创造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的劳动市场和资本向城市有效聚集的资本市场。改革和创新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土地流转效率,一方面使得转让和获得土地的农民获得资本与土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土地的规模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进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
二是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等,充分发挥资源、资金、劳动力等优势,促进资源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重点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如商贸、餐饮、旅游等行业。目前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好的有:在开封、安阳、商丘等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发展的文化旅游,在中牟发展的生态绿色农业,在信阳、济源、洛阳等地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等。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网络文化、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掘自身优势文化产业和优势品牌,推动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
三是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如户籍制度、养老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放宽户籍限制,实行城乡统筹就业,保障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居民拥有平等的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机会。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开放制度,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同步的劳动力资源库,为企业和劳动力提供双向劳务供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