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收入消费理论
在宏观经济学中,消费指某一时期一个人或一国用于消费品的总支出,消费支出包括所有那些已经购买的商品,其中有些商品的使用时限要远高出考察时间,如家具、衣服和汽车的消费支出。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受制于人们的收入水平、社会所能提供的消费品收入分配制度、人们的风俗习惯等因素,它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消费品的不断丰富,人们消费需求的范围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其消费变化过程也具有类似的特征。
马歇尔的需求理论 20世纪30年代以前,处于支配地位的正统理论是马歇尔的需求理论,这种消费需求理论的特点是:在消费者收入不变的前提下,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引起商品销售数量的变动,消费者所获得的商品数量根据价格的升降呈反方向变动。马歇尔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转化为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求弹性理论,当价格变动或收入变动时,利用需求弹性理论说明需求变动的反应程度。而恩格尔系数是衡量消费者消费质量高低的重要手段。
收入假定理论 根据消费经济理论,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可以根据可支配收入建立消费函数,进而研究消费与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及其数量关系。对于消费函数中的收入,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如著名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 1936)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AIH),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Duesenberry, 1949)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RIH),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 1966)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 LCH)和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 1957)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PIH),他们对于消费函数中的收入做出了各种解释。对于本研究中的粮食消费问题,人们的粮食消费量主要受当期收入的影响,即当期收入是粮食需求函数中一个重要的自变量。
二 需求层次理论
1954年,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按照重要程度将人类的需要分了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包括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医疗等需要,这是人类首先满足的需要;二是安全上的需要,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出现安全需要,指个体避免外界危险和危害事件的需要,包括生命、财产、环境安全,社会、职业稳定,生活有保障,等等;三是社交的需要,指人们从事社会活动,人际交往自由、平等的需要;四是尊重的需要,即个体自尊、人格尊严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个体更能实现自我价值、人格升华的需要,包括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马斯洛认为人们的需要是逐层上升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粮食消费需求在需求层次的最底端,是人们需要首先满足的需求,实际上粮食消费需求也是分层次的,消费者在满足基本的温饱型需求后,粮食需求将趋向营养型、健康型、均衡性等更高层次。
三 弹性理论
弹性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弹性被用来描述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也就是说,当自变量变化1%时,相应的因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假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若以Δx和Δy为两个变量的变化量,以e为弹性系数,则弹性公式为:
当两个经济变量的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弹性就等于因变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与自变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即Δx→0,并且Δy→0时,弹性公式为:
通常将式(2-1)称为弧弹性公式,式(2-2)称为点弹性公式。
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弹性包括需求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等。
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指的是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该商品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它用来描述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假定需求函数为Q=f(P),以ΔQ和ΔP分别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若以ed表示弹性系数,则需求弹性的公式为:
一般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成反向变动,即,为了便于比较,在公式中加入了符号,以保证弹性系数ed为正值。公式(2-3)可以作为需求弧弹性的公式。当需求函数中价格的变化量趋于零,需求量的变化也趋于零时,需求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它反映的是当价格有一个无穷小的变动率的时候,需求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的相对反应程度。若以dQ和dP分别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无穷小变动量,则需求点弹性的公式为:
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值的大小,需求价格弹性可以划分成以下五类。
(1)缺乏弹性(inelastic)
0<ed<1,表示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小于1%。生活必需品大多缺乏弹性。本研究中的粮食需求弹性,尤其是作为口粮的稻谷和小麦的需求弹性是很小的,不论价格如何变化,人们的口粮需求变化均不会太大。
(2)富有弹性(elastic)
1<ed< +∞,表示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1%。奢侈品大多富有弹性。
(3)单一弹性(unit elastic)
ed=1,表示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也正好等于1%。此时,需求曲线为一条正双曲线。
(4)完全有弹性(perfectly elastic)
ed→+∞,表示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为无穷大。完全有弹性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
(5)完全无弹性(perfectly inelastic)
ed=0,表示不管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始终不变。完全无弹性的需求曲线为一条垂线。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大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品的可替代性,替代品的多少与替代程度的高低与需求价格弹性成正相关;第二,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用途的多少与需求价格弹性成正相关;第三,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小,非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大,本研究中粮食的需求弹性是较小的;第四,对某种商品的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大,此商品的需求弹性可能越大,反之越小;第五,消费者调节需求所用的时间,所考虑的时间越长,需求弹性就可能越大。
需求的交叉弹性(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率之比,反映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假定商品X的需求量Qx是它的另一相关商品Y的价格Py的函数,即Qx=f(Py),则商品X的交叉弧弹性公式如下:
其中,ΔQx表示商品X的需求量的变化量,ΔPy表示商品Y的价格的变化量,exy表示商品Y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商品X的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
当商品X的需求量的变化量ΔQx和商品Y的价格变化量ΔPy均为无穷小时,商品X的交叉点弹性公式为:
当exy>0时,表示商品X的需求量与商品Y的价格成正相关,商品Y的价格越高,商品X的需求量越大,此时商品X和商品Y互为替代品;而当exy<0时,商品X的需求量与商品Y的价格成负相关,商品Y的价格越高,商品X的需求量越小,此时商品X和商品Y互为互补品。商品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需求交叉弹性的符号来反映。
需求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的交叉弹性反映了商品需求数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而需求收入弹性则反映了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率之比,用来反映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假定商品X的需求量Q是消费者收入M的函数,即Q=f(M),则商品X的需求的收入弧弹性公式如下:
当商品X的需求量的变化量ΔQ和消费者收入的变化量ΔM均为无穷小时,商品X的交叉点弹性公式为:
当eM>0时,消费者的收入与其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同向变化,我们称这些商品为正常商品,其中当0<eM<1时,消费者对某些商品需求的变化量小于其收入的变化量,我们称这些商品为生活必需品;而当eM>1时,消费者对某些商品需求的变化量大于其收入的变化量,我们称这些商品为奢侈品或高档商品;当eM<0时,消费者的收入与其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反向变化,称这些商品为劣等品或低档商品。
四 消费偏好理论
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对特定的商品产生特殊的信任,反复、习惯地消费同一商品。常见的偏好主要有:习惯、方便和求名。习惯是由于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定型化,经常消费某种商品或经常采取某种消费方式,从而使消费者心理产生一种定向的结果。几乎每个消费者都有这种动机,只是习惯的方面及稳定程度不同;一些消费者把方便与否作为选择消费品、劳务和消费方式的首要标准,以求在消费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和精力。Anders On(1971)针对便利导向的概念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可以把消费者划分为便利导向和非便利导向两种类型;Yale和Morganosky(1986)则进一步将便利导向定义为顾客希望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付出完成某项交易任务。某些消费者把消费品的名气作为是否选择的前提条件,这种现象的出现多是基于消费者对名牌商品质量的信任,有时也受消费者情感动机的影响,受收入和产品价格的约束。中国居民粮食消费行为中的消费偏好突出表现为口粮消费中的南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