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需求中长期趋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范畴的界定

一 粮食

在英语中,“food” “cereal” “grain”都含有粮食的意思。根据《美国传统词典》的注释,“food”是“食物、粮食”的意思,通常是源于植物和动物的物质,包含人体所需营养的基本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由产生能量、促进发育和维持生命的组织消化并吸收;“cereal”是谷物的意思,主要是指小麦、燕麦或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其淀粉可作为食物;“grain”则是指可以食用的植物颗粒或农作物本身。

不同的学者和机构根据其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粮食做了不同的定义。FAO定义的粮食包括已碾磨的稻谷、小麦、玉米和其他粗粮,共包括17种谷物,如稻谷、小麦、玉米、大麦、黑麦、燕麦、小米、高粱和混合粮食等;USDA(1997)定义的粮食包括大米(稻谷已碾磨)、小麦、玉米、大麦、高粱、燕麦、小米、黑麦和混合粮食;OECD将粮食定义为小麦、大米(以研磨过的形式计量)、玉米、高粱、小米、大麦和燕麦,布朗等人以及世界银行使用同样的定义;OECD(1995)沿用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使用过的定义,其粮食的定义不仅包括美国农业部所定义的那些种类,还包括马铃薯(转化成粮食应用5∶1的比例)、豆类以及其他粮食诸如荞麦等。

中国人口众多,政府一直把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放在首要位置。长期以来,由于食物资源的匮乏,在中国人们把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农作物产品都称为粮食,因此,中国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定义的粮食概念比较宽泛,主要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国家统计局(2009)定义粮食为谷物、豆类、薯类和其他杂粮(如荞麦),其中,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小米、大麦和燕麦等,但不包括油菜籽;薯类(仅指马铃薯和甘薯)根据重量按5∶1的比例转化为粮食,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国家发改委,2008)中的粮食概念与此一致。本研究中的粮食概念与中国相关机构的粮食统计口径保持一致,首先将对中国粮食消费的总量进行研究,继而选择主要粮食大类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一来将易于被政府部门借鉴和采纳,分品种的研究则有利于分析不同品种的相互替代性和粮食品种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

二 消费

消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是人类通过对消费品的使用和消耗来满足再生产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离开了消费,社会再生产便无法继续进行,而无论什么社会,生产过程都必须是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消费不仅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还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消费具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消费,另一类是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生活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对已经生产出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进行的消费,是人们恢复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本研究中的粮食消费中的口粮消费属于生活消费,而饲料消费、工业加工消费和种子消费则属于生产消费。

三 需求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就不能算作需求。需求必须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可以看成是所有影响该商品需求量的因素的函数。本研究中的粮食需求主要包括口粮需求、饲料粮需求、工业用粮需求和种子用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