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主要以消费需求理论、弹性理论和消费者偏好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界定研究中粮食和粮食需求的内涵,对中长期中国粮食需求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趋势进行科学判断,深入分析中国现阶段粮食消费的总量、各粮食品种消费特征与格局,构建粮食需求结构模型,对中国粮食消费总量以及主要粮食品种的中长期需求趋势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对国际粮食消费趋势的分析和相关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粮食消费经验的借鉴,利用新陈代谢的GM(1, 1)模型对中国粮食消费总量趋势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其次,构建需求模型对主要粮食品种进行分品种研究,针对不同品种的消费特点,通过构建结构模型,对中长期不同情境下各主要粮食品种的需求趋势进行预测;最后,结合前面研究得到的中国中长期粮食需求总量和各主要粮食品种需求情况的相关结论,提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有效保障粮食需求的政策措施和建议,为确保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提供借鉴。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 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重点研究中国中长期粮食需求总量趋势、主要粮食品种需求特征和趋势,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政府机构制定政策措施以合理调剂粮食品种结构余缺提供有益参考,为合理配置粮食生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主要采用的方法大体归类如下。
文献阅读整理分析方法 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粮食需求研究方法、粮食需求研究结论、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粮食需求预测可靠程度的因素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
理论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 利用需求理论、弹性理论等经济理论对中国主要粮食品种需求趋势进行研究;在对具体品种消费特征进行研究时,利用对比分析法中的绝对数比较和相对数比较,对相关粮食品种消费需求的特征和规律进行评价。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形式进行抽象的理论思维,而定量分析则对事物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粮食消费趋势,对中国中长期粮食消费的方向做出判断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而通过大量数据和结构化需求模型对中国粮食需求进行预测则属于定量分析。
数理经济方法 关于中长期中国粮食消费总量的研究,本研究采用了GM(1, 1)新陈代谢模型,对于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需求模型的建立则是通过深入分析具体粮食品种的消费特点,采用了结构化模型的形式。
三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中国中长期粮食需求问题的背景,通过国内外文献的阅读、梳理和分析,了解中国粮食需求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进展,从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为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对研究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从收入消费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偏好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等基本理论出发,寻求中长期粮食需求问题的理论基础;研究灰色系统理论、线性函数模型以及对数线性函数模型等需求预测方法,为后面的研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为粮食消费的国际趋势与经验:首先对国际粮食消费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然后对欧美和日韩等国粮食消费结构变动和特征进行研究,最后根据国际粮食消费趋势和相关国家,尤其是和中国资源禀赋、饮食习惯相似的日本、韩国的粮食消费规律,对中国粮食消费总体趋势进行判断。
第四章为粮食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趋势分析:对转型期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国家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增长、粮食价格、工业化进程、粮食消费政策、畜牧业发展等影响粮食消费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因素在中长期内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
第五章为中国粮食消费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将中国粮食消费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粮食消费总量的用途结构、品种结构和城乡消费差异,利用GM(1, 1)新陈代谢模型对中长期粮食消费量进行了模拟,对中国粮食消费的中长期总体趋势进行了展望。
第六、七、八、九章对中国的稻谷、玉米、小麦以及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需求的中长期趋势进行分析。各章首先对这些粮食品种的消费特征和结构进行分析,包括总量和各种用途的年度变化、消费结构、区域差异和品种特征,然后在对具体粮食品种消费特征和消费影响因素进行把握的基础上建立结构化模型,对具体粮食品种中长期趋势进行预测。
第十章得出本研究的基本结论,结合以上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提出保障中国中长期粮食需求的政策建议。最后总结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