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国家建设与市场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前言

作为重庆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最重要战略之一,“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于2011年3月正式开行,其时“渝新欧”专列满载重庆制造的电子产品从重庆铁路西站出发,国内段经过达州、安康、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和阿拉山口,国际段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最后到达目的地德国杜伊斯堡,全程11179公里,耗时16天,实现了“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的全面开行。2013年2月,首趟“渝新欧”回程班列从杜伊斯堡出发并于3月18日抵达重庆,这是“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两年后的首趟回程货班列。此后,经过重庆市政府在各项工作中的不懈努力,至2013年10月,“渝新欧”班列已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行,即实现“每周一班、高峰时期一周三班”的运行机制,同时也解决了电子产品冬季运输的问题。2016年上半年,“渝新欧”共开行164班,其中去程112班,回程52班,运输货量约1.4万个标箱,同比增长74%。随着“渝新欧”开行数量的不断增长及其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不断提升,重庆市政府于2016年再次提出“渝新欧+”,旨在打造铁路、公路、航空联运新物流通道,即所谓的“亚新欧”战略。这一战略升级无论是在辐射范围、运输成本,还是在促进重庆市对外开放等方面,都比以往的“渝新欧”更为优化,战略格局也更为宽广。

导致“渝新欧”向“亚新欧”转变的根本原因是重庆市政府发展战略的改变。起初,为突破产业升级换代的发展瓶颈,吸引“笔电”行业的巨头落户重庆,在重庆市政府的不断努力下,“渝新欧”班列于2011年开始正式运行,这一物流通道的贯通直接推动了重庆市产业结构的变革,为其建设内陆重要开放门户的地方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渝新欧”开行的初期阶段,其面临着经营主体不一,各国在铁路运输服务、收费和海关程序等方面的差异,加之货源缺乏致使运价居高不下以及缺少回程货等现实问题。因此,重庆市开始谋求利益共同体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重庆市凭借由中铁、俄铁、哈铁、德铁以及重庆交运集团合资组建的“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开创了中欧铁路运输国际合作的新模式,也为“渝新欧”班列的平稳开行提供了保障,是重庆市向西开放的一大创举。然而,自2014年起,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各地中欧班列竞争的不断加剧,特别是面对“蓉欧快铁”的崛起,无论是在货源方面,还是对于班列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而言,重庆方面对于“渝新欧”未来的发展已经感受到不小的压力,同时也力图寻求地方发展战略的新突破点。为此,重庆凭借着“渝新欧”的先行者优势及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积极向中央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力争在班列竞争的格局中保持其“领跑者”的地位。2016年初,重庆市为强化其对外开放的力度以及打造西部物流中心城市,再次提出“渝新欧+”,即“亚新欧”战略,一方面,重庆谋求从“向西”的竞争转为“向东”的突破,积极与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加强合作,试图从西部走向亚洲,力保货源、班列开行数量和频次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亚新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新的地方发展战略注入更多的活力。另一方面,在由西部向亚洲布局的战略意图下,重庆市也依托“渝新欧”,与相关国家形成铁路、公路、航空多式联运,不断加强“互联互通”的立体化,全面促进对外开放的物流通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