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城市批判与当代价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卢森堡和列宁的城市阐释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帝国主义时期,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新的情况。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的社会主义理论家针对不同时代的资本主义积累的空间形态和特征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对大卫·哈维城市理论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资本积累的过程与本质

罗莎·卢森堡是19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的成功代表,她主张资本积累不仅仅需要资本主义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内部发展动力,还要依赖于资本主义空间对非资本主义空间的不断渗透、蚕食和破坏,使之最终“臣服”于资本主义的规律之下。1907~1914年,她写作的《政治经济学导论》一书,至今仍然是关于阶级与社会,特别是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一部佳作。“它(这本书)包含了一系列关于资本主义试图对发展中国家的非资本主义世界的渗透和破坏的精辟分析——从法国对阿尔及利亚阿拉伯人和卡尔拜人的镇压运动,以及英国对中国的部分占领,到西班牙对南美印加人的破坏,以及殖民主义对中非阿卡人、特佤族人、切瓦人的毁灭性影响。从她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她坚持强调资本主义的内在动力是消费和不断破坏本土社会形态,都是为了努力揭示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融合。”彼得·胡迪斯文:《资本空间决定论的辩证法——关于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再思考》,马俏儿、许小杰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4年第1期。

众所周知,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发表之后,她与马克思思想中的矛盾——尤其是与《资本论》第二卷末尾关于扩大再生产方式方面的矛盾愈加凸显。她认为在完全封闭的理想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实现剩余价值在抽象模式上的构建,马克思没有考虑对外贸易的因素,这在卢森堡看来是一个致命缺陷,这一理论缺失不能说明资本积累的现实性,因为资本存在之初就是依靠渗透、吸收和破坏非资本主义阶层才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同时,卢森堡也认为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是一种时间决定论,“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社会不公以及价值生产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某类特定时间,即抽象的普遍原则对时间的支配上”。彼得·胡迪斯文:《资本空间决定论的辩证法——关于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再思考》,马俏儿、许小杰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4年第1期。因此,卢森堡一针见血地指出“马克思必须从动态的历史过程中把商品生产者从单纯劳动者中区别开来。在他能够洞悉资本主义的奥秘之前,他必须发现商品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笫33页。。这也暗示着卢森堡开始对时空关系进行新的审视。

在资本积累的问题上,卢森堡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对资本积累给出满意的回答,而是逃避了现实的危机,在论述中极力要表现一种平衡增长的趋势,而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她指出“复杂的积累问题这样被转化为极端简单的图式而前进。我们可以无尽地把上述方程式的锁链继续写下去,只要……第一部类不变资本的某种增加总是要求可变资本的某种增加”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笫76页。。“她发现这样的可能结果是让人深感不安的,出于一些相同的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它所显示的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张的可能性是很有吸引力的。”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汪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124页。她将自己论证的重点放在了扩大再生产的途径上,她努力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了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不断扩大资本积累的规模来实现剩余价值,商品是否需要“摆脱”它的使用形式而转化成纯价值(货币)呢?她的回答是肯定的,她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把货币“看作次要现象——看作在商品流通中不同阶段的外面和表面的表现”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笫64页。。她批判假定“货币本身并不是现实再生产的要素”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笫62页。。相反,她认为资本主义并不需要把剩余价值都销售出去,而可以直接将它纳入生产资料中去,从而使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不变资本。她坚持认为,“新资本及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必须摆脱自己的商品形态,重新采取纯价值形态,从而作为货币复回到资本家的手里……对于资本积累绝对必要的,就是要有新资本所创造的、足够数量的商品在市场上获得一席地位,并得到实现”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笫12页。

卢森堡认为,剩余价值并不是在资本主义体系内实现的,而是由于非资本主义环境的存在,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生产资料和剩余价值的销售市场,进而保障了资本积累的顺利进行。正因为如此,与其他任何类型的经济形态相比,资本主义都有更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世界资本主义为了实现扩大再生产,会不顾一切地向非资本主义区域渗透和扩张,掠夺地球上一切的自然财富和劳动力,争夺殖民地和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控制和干预。资本积累的过程必然是资本主义扩张的过程,而资本积累的逻辑预示着帝国主义必然会代替自由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资本积累,追求高额利润的主要工具。“因为根据经验常识,作为一个整体的帝国主义只不过是一个特定的积累方法。”卢森堡、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柴金如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第69页。帝国主义最主要的表现是通过殖民政策、国家借款制度、势力范围政策和战争等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掠夺资源、劳动力和市场,使全球卷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进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虽然资本主义积累,是无条件地需要非资本主义环境,但它的所谓需要,乃是牺牲非资本主义环境,从它那里吸收养分,以养肥自己。”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笫333页。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掠夺和侵害才是造成落后和贫富差距巨大的罪魁祸首。在这一点上,哈维和卢森堡有着相同的认识,卢森堡从地理发展不平衡的角度出发,从经济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在她看来,资本积累的本性是为了无限扩张,从而获得无限的利润,这就决定了它只会不断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地域掠夺和入侵,长此以往,可供资本投放的地点越来越少,对非资本主义体系的压迫会越来越重。这种态势会激起一些地方国家和人民的反抗,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反资本主义运动和战争,以及经济危机。当资本主义世界无法再通过资本积累维持自身的高速发展时,资本主义体系就会最终崩溃。虽然这一言论存在很大争议,但是卢森堡关于资本积累的实现在“一切方面是依存于非资本主义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形态”的论断在现实中得到了印证。

二 帝国主义理论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过了跨越式的发展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依据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对资本主义的新现象、新变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并于1916年发表了自己的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书中列宁深刻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内在矛盾、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他主要是从生产领域和生产的内部条件出发来理解帝国主义。

从帝国主义的定义上看,列宁抓住了“垄断”这个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给帝国主义做出了定义。列宁指出:“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第77页。但是,这个定义过于简短,还不能全面地反映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因此列宁归纳了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把帝国主义更加细化地定义为:“①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②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③和商品输出不同,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第78页。以上定义概括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随后,列宁归纳了帝国主义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他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种特殊性分三个方面:①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②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③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第112页。这三个定义从不同的层面和深度给帝国主义做出了详细的论述,为接下来的论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列宁观察了19世纪末出现的三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大企业会利用危机趁机吞并中小企业。大企业间的联合程度加大,生产资料和资本大量集中到少数企业手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是生产集中的重要结果,于是导致了生产力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面对这样的情况,资本家为了缓和这种矛盾,采取了调整生产组织的措施,于是出现了股份公司和联合企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垄断同盟,不但使企业的竞争力提高,而且为企业挣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列宁认为正是这种自由竞争造成了生产的集中,而当集中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垄断。20世纪初,垄断已经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这种垄断资本造成了金融寡头和金融资本的出现,而“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第810页。。列宁指出:“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及其集中于少数几个机构,银行就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他们支配着所有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几乎全部的货币资本,以及本国和许多国家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料来源。许许多多普通的中介人变为极少数垄断者,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成为资本帝国主义的基本过程之一。”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第753页。在对垄断的概念进行解读后,列宁又给出了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对外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以及国际垄断联盟等论断,用“不平衡发展理论”考察了资本主义空间扩展的过程,中心—边缘交换不平等的现实和帝国主义战争的必然性。

三 大卫·哈维对卢森堡和列宁城市思想的批判性吸收与发展

卢森堡的资本积累和帝国主义的论断在一个多世纪后,得到了哈维的关注,哈维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帝国主义理论,他曾肯定卢森堡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和非资本主义需求之间关系的论断,认为“与非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之间的贸易为保持资本主义体系的稳定提供了唯一系统的方法。如果那些社会形态或地域不愿意与之进行贸易,那么就必须通过暴力和武力迫使他们这么做。在她看来,这就是帝国主义的核心所在”。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初立忠、沈小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112页。在此基础上,哈维还阐述了帝国主义发展的领土逻辑和资本逻辑,将空间的视角植入了资本积累的内核。哈维将全球化时代的帝国主义理解为一种“资本帝国主义”。顾名思义,当代的帝国主义已经将资本策略与强权政治相结合,在经济优势的庇护下进行政治和军事的扩张。哈维认为“资本帝国主义”首先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或国家联合体的帝国主义政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拥有的领土和金钱优势,充分调动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以维护自身利益和实现扩张为最终目标,提出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战略。其次,“资本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过程密不可分,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哈维主要关注了经济权力在连续空间中不断流动,“即资本通过日常的生产、贸易、商业、资本流动、资金转移、劳动力迁移、技术转让、货币投机、信息流通和文化冲击等,以不同方式流入和流出不同领土的方式”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初立忠、沈小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112页。。他将自己的理论评价为“是对资本积累内在时空动力有关的帝国主义问题的重新概念化”Harvey, D. ,“In What Ways is‘The New Imperialism Really New? '”, Historical Materialism, 2007, vol.15 Issue 3:57-58.。最后,他发展了一种“时空修复”理论来补充卢森堡对消费不足理论的阐述。但是哈维对卢森堡的观点也并非全盘接受,他并不赞同将资本积累看作一个以某种方式外在于资本主义的封闭的系统。他认为,“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掠夺行为在当今仍然发挥着作用和影响力。在资本主义历史地理学之中,马克思所提及的有关原始积累的所有特征仍然强有力地存在着,而且经过调整,比过去发挥了更为强大的作用”张佳:《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第38页。

哈维十分看重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发展了自己的“新帝国主义概念”。他说:“帝国主义的最后一个方面必须理解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不可避免地不平衡发展及其相应的阶级斗争的不平衡发展所共同导致的结果。资本为了逃避在特定地方与时间发生的阶级斗争,它必须变得具有流动性,否则,它必须耗费一部分超额利润来收买国内劳动阶级以提高其物质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持续的地理扩张必然发生。”David Harvey, Space of Capital: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263.有学者认为,“资本帝国主义”理论正是“新”在于此,它是通过“对与资本积累内在时空动力有关的帝国主义问题的重新概念化”,对“物质条件和帝国主义实践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巨大变化”田世锭:《戴维·哈维的新帝国主义理论探析》,《江海学刊》2010年第4期。做出新的解释。新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一种潜在的“非对称性”关系来积累资本。简而言之,就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开拓非均衡性的地理环境,利用空间交换进行资本积累的一种方式。非均衡性的地理环境不仅仅是指由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均衡分布以及地理位置的优劣所造成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指由于财富和权力本身通过非对称性交换,日益高度集中在某些地区所造成的不均衡。

同时,哈维也关注到列宁对资本积累的看法,将研究的重点也指向了列宁提到的金融资本上,并对列宁关于金融资本的看法进行了深化研究。他认为,当今时代金融资本对国家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控制不但没有改变,反而随着资本的高度集中和生产社会化愈演愈烈。资本积累的全新机制已经开启,信贷体系和金融基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掠夺、诈骗和盗窃他国资源和劳动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被大规模商品化,席卷全球的私有化浪潮为过度积累的资本打开了广阔的盈利空间,同时也开启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所谓的“剥夺性积累就是以极低的价格释放一系列资产,使过度积累的资本得以进行赢利活动,以达到剥削不发达地区而获得更多资源和劳动力的目的。在一些国家,为了便利国外资本进一步渗透而避免产生债务危机,资本可以被用来重组其国内的社会生产关系。”彼得·高恩:《华盛顿的全球赌注》,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49页。通过这种方式,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接管了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产品市场。通过从海外攫取高额利润,中心地区的低额利润得到有效补充。而债务国的普通民众则不得已承担大量债务,生活陷入贫困中。这种剥夺性积累的行为已经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随着一个接一个的“时空修复”不断开启,剩余资本得到暂时吸收,同时危机也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与此同时全球体系内霸权也随之转移。因此,各国对华尔街——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复合体上的世界金融体系的反抗,已经开始取代由于扩大再生产而导致的劳工斗争,成为反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运动的核心,阶级斗争开始围绕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的结构调整,金融资本的掠夺性行为,以及私有化所带来的权利缺失等问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