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与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国外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是双向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反过来环境作为一种资源也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可以明显看出在工业化初期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并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灾难性的影响;随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与产业转型,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历程。大量研究也表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轨迹基本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倒“U”形的特征,在环境经济学中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美国、英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二战后,发达国家纷纷把战后经济恢复作为第一要务,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炭、石油等大量的地下能源被转移至地表得到利用,以推动日益扩张的经济活动。这些化石能源的快速和大量使用除了带来人均GDP的快速增长外,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发展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在这期间也出现了许多典型的生态环境灾难性事件。胡涛、吴玉萍、沈晓悦:《环境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WTO经济导刊》2010年第9期,第15页。

第二阶段——经济与环境污染同步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和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在此阶段各国的经济也进入了稳定增长时期,各国也开始大力发展一次能源使用率较低而产业附加值更高的电器、机械制造业等。

第三阶段——环境污染影响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资源能源消费增速放缓,环境污染治理的法规和政策不断完善和严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出现拐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后而稳步下降的趋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各国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加上能源消费增速持续减缓,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环境质量趋于好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SO2排放量达到“库兹涅茨”拐点,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的人均GDP变化趋势见图1-12和图1-13。美国1963~1972年的年均GDP增长率为5.2%;日本1961~1967年的年均GDP增长率为9.8%,1968~1977年的年均GDP增长率为5.6%,这也说明环境恶化后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图1-12 1960~2015年主要年份四国人均GDP

图1-13 1961~2012年主要年份四国GDP的增长率

第四阶段——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20世纪80年代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后,各国经济的发展也逐渐重新步入正轨,经济发展趋势又开始好转,这也就进一步印证环境的改善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这一观点,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托、互相推动的。以美国制造业为例,1990~2008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增加了1/3,而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却降低了60%。美国制造业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主要来自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下降,而非工业产品结构以及产量变化导致。美国的制造业产值在增长,而大气污染排放量持续下降,这也证明了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而这些创新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从而抵消由环境保护带来的成本增加并且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