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国学者芒德福说:“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场所——人类凭借城市发展这一阶梯逐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起,城市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舞台。城市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主要阵地。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和实现方式,传统城市的发展变迁不仅完整地承载着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伟大成果,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也积淀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结合而形成的共同历史记忆、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面对中国文化中的中国民众,面对中国的文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究其实质是一个文化根植过程。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从传统城市视角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就具有这样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证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传统城市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传统城市作为历史的重要的真实载体,是历史各时期各种动力因素作用下的物质形态变化的累积结果。传统城市受近代化影响巨大,记录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开始大众化的完整的历史过程。琼花观社区是扬州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保护最为完好的城市街区,面积占扬州传统老城区近八分之一,是扬州这一传统城市的代表。它作为一个城市发展变迁的承载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历史连贯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样本,清晰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城市工作思路和全新的意识形态对传统城市基层社会的影响轨迹,是传统城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型样本。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这里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在扬州的早期传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城市废除保甲制度,建立了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居委会作为城市管理末梢,党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它贯彻、执行、落实。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城市区域在各方面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建设之路,先后获得“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江苏省文明社区”、“江苏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
本书以纵向的历史研究视角,以扬州这一传统城市建设实践为案例,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落地生根所借助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工作,研究评价各个时期通过城市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考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城市各个时期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内在规律,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城市实践路径和运行机制,为城市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城市思想工作创新提供经验。
本书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
本书共有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第一章,对扬州这一传统城市的文化资源、历史、革命遗产进行了论述。扬州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近代以来的思想演进,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扬州的传播以及一批革命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土壤。传统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开展的丰厚历史资源。
第二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近30年的传统城市建设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论述。这一阶段全面确立和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围绕中心任务,以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动员”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迅速展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左”的思想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健康发展。
第三章,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迅速推进。城市开始重视对社区物态文化的保护和更新,大力发展居办经济,有力地改善了民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充分发挥城市基层组织、基层党员干部的核心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四章,进入21世纪,城市工作以社区建设为主题全面展开。在传统城市扬州古城保护工作中,传统城市物态历史文化价值凸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理念下的居民参与,以及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有力的助推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善民生,提升社区福利,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先进文化要求融入社区文化建设,都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第五章,作为全书的总结,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影响传统城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这三个层面。展望未来,在城市建设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营养,当代的大众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活力,民生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所系,制度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保证,基层民主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