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独立以来发展史
随着瑙鲁人与国际社会的接触日渐增多,瑙鲁人对澳大利亚的统治深感不满,尤其是对磷酸盐矿的开采。瑙鲁当局全力争取独立,收回采矿权。澳大利亚政府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无可奈何地结束对瑙鲁的托管。
1966年1月22日,瑙鲁首次举行大选,成立了立法暨行政委员会。1968年1月31日,瑙鲁独立,哈默·德罗伯特担任首届总统。在政治上,瑙鲁是一个共和制国家。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议会实行一院制,每三年选举一次。内阁由总统和总统任命的4~5名议员组成,共同向议会负责。瑙鲁政党机构并不完善,曾经在瑙鲁政坛上活跃过的政党有民主党、瑙鲁第一党和中央党。但是,这些政党并没有维持很久便宣布解散。总统候选人通常是代表个人、公司或家族利益。
1967年,瑙鲁人民赎回了英国磷酸盐公司的资产。1970年6月,磷酸盐资源的控制权转移到瑙鲁磷酸盐公司手中。事实上在独立时,瑙鲁还有机会修复因开采磷酸盐矿而被破坏的土地。但瑙鲁为了尽快独立,舍弃了恢复环境的最佳时机。独立后,瑙鲁的国家发展政策与独立时经济利益优先的理念一脉相承,瑙鲁领导人奉行一种所谓“弱可持续性”(Weak Sustainability)的发展政策。这一理论派生于20世纪60年代涌现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它相信所有物品都可以互相替换,而市场体系将保证物品按比较高的价格流通。“只要自然资源卖到足够高的价钱,一个国家的环境哪怕近乎彻底毁灭,也还是符合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可持续性的定义。”
在这一理论下,瑙鲁开始破坏性地开采磷酸盐矿。在收回磷酸盐产业的第一年,磷酸盐开采量就超过了德国殖民统治时期产量的总和。国家独立初期,成立了所谓“瑙鲁环境恢复基金”。在20世纪70年代,基金已累积到2.14亿美元,却没有一分钱投入环境恢复事业中。相反,瑙鲁却在澳大利亚、夏威夷投资修建豪华宾馆和高尔夫球场。这是因为他们相信海外投资能够获取更大的回报,而投资到环境治理中的资金回报较慢。当年坚决要求恢复环境的德罗伯特总统,“忙于运作一个雄心勃勃的投资项目。……他忙于出国进行投资谈判,以至把飞机当成大轿车来使用”。而磷酸盐的开采沿袭旧法,每一点产出,都伴随着一连串的环境破坏。因为“开采程序包括移除植被、表层土壤以及被污染了的磷酸盐,以便让纯磷酸盐便于开采。树木和其他废弃物被运到一个堆存处,然后焚毁,表层土壤与被污染的磷酸盐由矿业公司储存,便于未来使用。可在采矿结束后,表层土壤与被污染的磷酸盐并没有被回填”。所以仅仅20多年后,而不是联合国设想的70年后,磷酸盐矿就几乎被采空,中央高地的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
由于采矿带来了巨额收入,瑙鲁的分配制度保证了绝大多数岛民具有强劲的消费能力。20世纪70年代,每个瑙鲁家庭至少拥有两辆汽车。1980年,瑙鲁7000人中只有2156人参加工作。由于一切物资都可以由世界市场提供,瑙鲁人口迅速增长,很快就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尽管岛上设立了垃圾处理场,可许多“荒废地”还是堆满了生活垃圾。与此相应,住宅区里残存的椰子树却无人照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金融市场危机不断,瑙鲁的投资遭遇重大挫折,加之磷酸盐供给日渐不支,瑙鲁的社会生活出现了混乱局面。这实际上意味着瑙鲁“弱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破产。
独立后,政府将部分磷酸盐出口所得收入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瑙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1989年,瑙鲁向国际法院控告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在瑙鲁的开采行为,要求三国对过度开采造成的环境损害给予补偿。最终,澳大利亚和瑙鲁实现庭外和解,澳大利亚赔偿瑙鲁1.07亿澳元。其中,5700万澳元支付现金,剩余的5000万澳元分20年付清,每年250万澳元。新西兰和英国同意一次性支付瑙鲁1200万美元。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磷酸盐价格下跌,瑙鲁维护国有航空公司的高成本消费以及政府财政管理不善,瑙鲁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进入21世纪,磷酸盐矿产资源开发殆尽,瑙鲁几乎破产。
进入21世纪以来,瑙鲁与多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包括巴西、越南、捷克、斯洛文尼亚等。2014年11月24日,瑙鲁与波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2001年,瑙鲁因“MV帕坦”事件受到世界关注。澳大利亚政府与瑙鲁政府经过充分讨论,许多难民被允许运送到瑙鲁,瑙鲁则获得澳方资金等方面的援助。澳大利亚称此解决方案是“太平洋解决方案”。此后不久,瑙鲁政府开始对外国游客和记者采取限制措施,防止外界的观察员观察难民的情况。瑙鲁难民处理中心曾关闭一段时间,但是因为国家财政困难,瑙鲁希望得到澳大利亚的持续援助,难民处理中心重新开放。2012年和2013年难民数量激增。2016年,因澳大利亚瑙鲁难民处理中心发生难民自焚事件,瑙鲁再一次受到国际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