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助力社会治理:基于北京等地的调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 研究背景

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明显增加,因经济发展变缓而衍生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如失业人群规模猛增、生活困难群体数量增加、社会成员福利水平下降、群体情绪躁动、群体性事件上升等。改革开放以来因利益结构调整所积蓄的矛盾和危机都有可能以此为导火索而集中爆发,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将中国推向一个“高风险社会”。

面对上述严峻形势,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即“三保”的工作方针。“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了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生活危机的有机整体。保增长是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只有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创业机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和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保民生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消费能力,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最为根本的是,它促进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从而提高社会公正程度,这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另外,不论是经济增长还是改善民生,都离不开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保稳定为保增长、保民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总的来说,落实“三保”是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专业和职业。在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方兴未艾。

以助人自助等为理念、以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手段的社会工作者以及信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理念的志愿者历来是实施社会政策、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公正的重要力量。联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实际,深入研究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这两个群体在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对于全面实现党中央关于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对于促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顺利开展,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对于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引导志愿服务积极、有序、有效进行,从而提高社会成员福利水平以及保障社会良性运行,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研究紧密结合当前实际,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内涵及三者关系为切入点,以北京、上海等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为调查点,运用问卷调查、质性研究等方法分别对两地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及其服务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和案例访谈,对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落实“三保”中的功能、作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二 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对社会工作者功能或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侧重于从理论角度探讨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和功能,抽象出其发挥作用的理想类型。如王思斌将社会工作者的功能概括为救难、解困、促进人的发展、维持社会秩序四种类型(王思斌,2004)。李迎生则将其划分为五类,即复原的功能、提供和配置资源的功能、预防的功能、发展的功能、稳定社会的功能。总体来看,学术界将社会工作(者)的基本功能界定为恢复、预防和发展功能(曾乃明,1994;李迎生,2004;王思斌,2004;徐永祥,2005;刘斌志,2005;孙秀艳,2005;陈爽,2006;华炜、王芳,2007;李全彩,2007;黄帝荣,2008;王亚平,2009)。

二是将理想类型应用于不同的实务领域,深入探讨社会工作者在不同场景中的具体作用与机制。诸多场景中,“灾难事件”受到了研究者较多关注,许多研究者纷纷发表文章探讨社会工作者在应对灾难时扮演的角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如中国台湾地区学者从社会工作者应对灾难事件中的角色出发,将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归纳为支持受灾个人及其家属、协助个人与资源的联结,增加资源的可近性;防止灾民出现更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预防个人、家庭、团体、组织和小区的瓦解;改变微视、中视和巨视系统,增进受灾者的福祉(周月清等,2001; Zakour, 1996)。黄匡时指出社会工作者在抗震救灾中可做的事情具体包括协助灾区救人、稳定灾区群众情绪、提供心理抚慰、召集与管理救灾物资、组织协调志愿者、灾民安置、就学就业辅导、家庭和社区重建、社会照顾等(黄匡时,2008)。韦克难则认为社会工作者在灾后通过组织志愿者、募集物资资金、进行问卷调查、灾民安置、开展心理辅导等活动,扮演着需求反映、资源整合、倡议者、服务提供、个案管理等角色(韦克难,2008)。还有一些研究团队对四川重灾区展开调查,对灾后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现状进行了评估,指出社会工作在心理支持、灾难救助、资源协调、能力促进、促进新社区整合、提供咨询、医疗社会工作救助七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谭祖雪、周炎炎、杨世箐,2009)。

还有一些学者分别探讨了社会工作者在当前社会其他场域下的作用。如李海平分析了社会工作者在山西煤炭政策方面的角色,即政策呼吁者、反思者和政策落实监督者(李海平,2008)。马亚静剖析了社会工作者在流浪儿童照顾中扮演的角色和应做的工作,如注重社会调查,积极寻找流浪儿童;介入救助机构,加强对流浪儿童的心理干预;建立社会工作站,实施专业治疗;提供家庭维系服务等(马亚静,2008)。库少雄探讨了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戒毒工作时扮演的多种角色,即经纪人、促进者、调停者、教育者、评估者、个案管理者、呼吁者等(库少雄,2005)。

在探讨社会工作者在具体场景中的功能和作用时,许多研究者往往倾向于从社会工作者的三种工作方法(个案工作介入、小组工作介入、社区工作介入)入手来分析其发挥的作用和角色。如在医疗社会工作中,利用个案工作协助医患双方解决纠纷,提高自身能力;利用小组工作方法,促进医患双方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开展社区工作,营造健康的医疗环境和社会氛围(安民兵,2008)。

三是关于社会工作者功能与作用发挥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就中国社会工作者队伍无法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等诸多功能的原因,一些研究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社会工作者缺乏工作平台。社会工作者所进行的社会工作被“单位化”在行政体制中,这些人所从事的工作只能是本单位行政组织的,无法独立形成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力量;其次,缺乏专业组织,缺乏专业合作;最后,社会工作者缺少资源,除掌握一些有限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学生)外,其他资源少之又少(韦克难,2008)。另外,中国社会工作者队伍在理论实践水平和工作方法技巧方面的不足也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开展的成效(谭祖雪、周炎炎、杨世箐,2009)。

就目前社会工作者无法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现状,首先需要改革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方法,建立起一种“枢纽型”的管理系统,在民政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实现无缝隙衔接,进而在启动应急响应时,按一定比例启用政府资源和非政府资源,优化资源调配(程中兴,2009)。其次,要畅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实现社工服务组织化、有序化(廖鸿冰,2009)。再次,深化社会工作研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国情及灾区实际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和方法体系。最后,通过专业及职业再培训方式努力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谭祖雪、周炎炎、杨世箐,2009)。另外,还要加强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评估与监管(刘斌志,2008)。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志愿者功能及作用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青年志愿者所拓展的实务领域的研究。学界认为,志愿者活动可以解决一些社会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人际间关系的和谐,实现社会团结;体现在志愿者活动中的志愿者精神可以弘扬社会正气,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是对志愿者服务管理模式与服务评估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管理中缺少合理的激励机制、严格的选拔程序和机制,并且没有给予志愿者足够的指导和培训,从而使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效大打折扣。针对现存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比如结合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和需求,综合应用情感管理和多种激励方式,并妥善解决NGO组织与政府间的关系等(缪建红、俞安平,2002;韩晶,2003;王妮丽、崔紫君,2003;戴卫义,2003;余逸群,2005;胡蓉,2006;汪峦、梁保伟,2006;缪仲妮,2006;李敏、奚琳,2007;郭晓蕾、巩旭彦,2007;罗军飞、龚芳,2008;康文萍、孟馥、吴晓慧、陈波、沈宜君,2009;吴鹏,2009;邹思敏、程诚,2009;许燕旦,2009)。

总的来说,分析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功能与作用的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内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在某一特定领域功能作用的剖析,研究视角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具体来说,近年来很多研究者都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功能、作用的研究这一领域,尤其是关于社会工作者在特殊事件或特别领域中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这方面的成果有了大幅度增加。但这些研究具有明显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倾向,涉及许多细微的方面,涵盖了各种问题,却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第二,现有的研究多偏向于应然性研究,实然性研究偏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关系还有待形成。现有研究多是从理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功能角色的理想类型出发,指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在各个领域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和功能。从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详细地描述他们实际在做什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社会工作者的功能与作用的研究偏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待形成。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抽象的理论探讨与朴素主义的工作总结并存,影响所得结论的应用性和推论性。国内学者对社会工作者功能作用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呈现两种趋势,一个趋势是侧重于使用思辨方法对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功能与作用进行理论探讨,即使是对具体活动领域内的研究,也多是从理论出发,采用演绎逻辑,导致结论缺乏实证资料的支持,所提对策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另一趋势,则是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功能、作用进行朴素的总结和归纳,甚至类似于工作总结,致使所得的结论较为狭窄,所提对策缺乏推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