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论 艺术生活:唯美的追求
曾经,我们大声地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回过头却常常抱怨生活;曾经,信誓旦旦要发现自己、找回自己,到头来却依然迷失,不知所措;曾经,渴望命运的波澜荡气回肠,怀揣轰轰烈烈的梦想,却总是绊倒在现实的具体和琐碎之下。
不过“怎样过一生”好像早已不成其为问题。不用说太多道理,从小有榜样激励,长大了我们又不断进取,难道还算不上对它的回答?有朋友很是理直气壮。不一定,不从根本上想清楚,生活里就容易陷入后悔而难以自拔,还经常坠入羡慕与攀比的无底洞中。
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当然希望走的路,既符合发展需要,又不被发展搅乱。但真做起来,好像又太难了,哪里找得到这样的好事?也许还行,人生与世间的演变情形很类似,别想得太复杂,心里便容易亮堂起来。不管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如果美是对平衡效果的最好表达,那么在生活中也应该体现出一种美。
以美为目标、用美来感受,它难说就是藏在锦囊里的神秘答案,道尽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生活真谛。
· 和而不同
美只是意识层面的一种感受,是思想和情绪上认知的结果。细究起来,它更可能是我们在冲突与斗争中比较而来的产物。倘若只有相同和一致,也就无所谓美了。
在过去,每当吹嘘成就的时候,我们常常描绘出一幅画卷:人心齐,泰山移。似乎只要万众一心,即使乌托邦社会,那也不是空想,而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以往多希望走向大同,追求相同规范。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拥有同样的幸福感,总想生活像天堂一样,人人得以安享。古今中外每种思想理论指向的最终愿景,大抵如此。用美好书写未来,确实激励人心,但可能吗?
往深了说,就算能够实现,人生道路可以如愿以偿,“大同”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变成统一的标准件,其实也是一种悲哀。
做一件事时,齐心协力的确是最大的一种力量。如果作为现实存在,它不会有长久的和谐。一些朋友责问我何出此言,整齐划一难道不好?那就得看我们对“不同”怎样来理解。
相同与一致,这些概念都是针对不同而言。根本上,有了不同,才有平衡出现;平衡的存在,也是为了体现不同。物质不同构成运动,生命不同构成和谐,个人不同构成价值,社会不同构成进步。
事情都立足于自身实际,外力也能够施加影响,可是试图强行改变之,就不应该。像国家主权、民族传统,或一个人的性格,你觉得是被外来逼迫而变好呢,还是到了时候,本身自然而然地演变好?
不情愿的变化,要是不能融合而得以协调,纵然被征服,至多也是短期效果。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依我看,己所欲,也勿施于人。我们不能再以自己的标准、理由和经验,去对待自身以外的不同;不能让自以为的对错、只从自我出发的是非,成为干涉与控制他人的借口。
偏偏一旦力量强大,总想把一切纳入自己所期望的轨道。似乎此乃强大的必然,天经地义。这些想法,同我们与自然的相处一样,都掺杂了太多的自以为是。没了差别,谁知道“一致”是怎么回事。
今天,许多人在诟病中国的教育机制。众口难调,想做得好确实有些勉为其难,症结之一或许在于我们自身。老是以为成功,好像唯有一个相同模式,多少年来灌输给下一代的,多是同样的榜样和楷模。就连自己可能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期待,脱离不了名利局限。没有针对各自实际、不能遵从心中愿望,必然扼制缤纷色彩,带来的就是冲突。家长的失败,是否过多在乎已成定势的经验与看法,而忽视了孩子具体实情和喜好?
说起东方文化,取意而务虚,讲求的是实用。伦理学问发达,着眼往往偏重取巧。如果它不以“实”为基础,很容易变成“玄”,走向神秘;西方文化表实而重理思辨,技术学说更能代表前行的努力,哲学上的探索较为精“细”,刻画深广。假若没有虚来升华,也难以“举重若轻”。
不过,它们之间看似差别很大,却没有孰强孰弱、谁能取代谁的问题。拥有各自的生命力,不同的意义不就体现在其中?相互借鉴和渗透,其力量总会大于冲突与争斗。
· 生活之美
我有两位朋友,一个无论吃穿用,都追求名牌高档货,家里摆设很是富丽华贵。做每件事之前她均要做好筹划,绝不允许自己随随便便。而另一位,虽不能说家徒四壁,但也没有多少陈设。并非贫困的缘由,感觉他就是随遇而安。酱油瓶倒了,可能也难得上前去扶一把。
谈起对他们的看法,周围的人似乎高度一致。不奇怪,高雅与精致是很多人的梦想,有兴趣讲究、有条件讲究,可以尽情去追求。不过这并不是美的唯一标准。看看后一位,要求不高的松散自在,要是没有妨碍自己,也不能说绝对不可取。
以往我们有一个误区,艺术好像是普通人需要仰视的高高在上。这样一种专利品,似乎只属于某一阶层、某一部分人。一谈到艺术,那样的阳春白雪,不是遥不可及,就是附庸风雅之举。高贵可以与低俗为伍,而且更显高贵;低俗却无法同高贵相伴,否则只会愈加低俗。
我想没那么深奥,既然唯美是艺术的内涵,无论什么样的形式,只要使自己身心愉悦,有美的感受,均可以说是艺术。生活也是如此,尽管我们的理解与体验不会一致,但从实质而言,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美、欣赏美。
有人认为言过其实了,其实一点也不夸张。日常中的每一点、每一滴,我实在看不出,哪个人不想寻找自在与欢愉的东西,又有谁不在追求舒适和协调的感觉。
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自讨苦吃或自找没趣,艺术不仅仅是反映生活,它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生活。我们脱离了生命的低级形式,有着高于动物本能的生活方式,这不是光靠技术力量武装就可以达成,艺术表现或许更是一个象征。
传统艺术形式,只是其中一个侧面、一种代表,充其量只是文化这一较高层次的展现。而文化一定是美的文化,虽然可以反映苦与痛,可以反映阴暗与不好的东西,却与艺术一样,绝不是为了恶心自己,想弄得不舒服(即便刻意寻求反叛与对立,最终效果也是同样),否则也不能称其为文化。
我们平凡的生活,尽管不像伟人那样出彩,荡气回肠,也不像名人那样吸引眼球,引人注目,甚至没有浓郁的文化或艺术氛围,引以为傲,但你我并非只能自惭形秽,只让那些高贵和精巧配上美的称号。
流于平庸不一定都是贬义。穿上一套满意的衣服,烹制一道爱吃的菜肴,或干了一件想做的事情……看似不能再寻常的举动,别人可能不以为然,对自己来说大不一样,都在追求满足、得到满足,它们不是美又是什么?
把普普通通、方方面面的赏心悦目拼接起来,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仅此而已。
· 创作生活
创作这一行为,你别以为只是艺术家的事。拿出了好的作品,它才算数,似乎不经过专业训练,就无法达成。在追求舒适与协调的问题上,谁都能发挥,谁都有作品,只不过受众多少罢了。
有人说,不对吧,得大家公认才行。这可以成为共同的尺度,却不是唯一标准。只要能抒发或引起内心共鸣,就算观众仅有自己一个人,也是我们的一种创作,孤芳自赏并非没有意义。
诚然,我不能说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创作。它们中的大多数尽管也算实践,但只是有意或无意的举动,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而那些在心里形成协调、和谐效果的行为,因其有了美的感觉,就当之无愧了。像同样是走路,日复一日上班路上的情形,你可能都记不清楚了,重复罢了。出游的话,内心留下愉悦之感,就不一样了。
什么是生活?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吃喝拉撒玩和睡,加上各种追求与责任,如此而已。可人们常说,“活着”与“生活”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有无艺术性的结果,看能不能在其中享受到美。或许我们都应该去创作生活,要不然单纯为生存而生存,有何意义?一只“衣冠”动物罢了。
· 欣赏生活
为了舒适与和谐的感受,我们一直在全力以赴,力求寻到一个适宜的氛围,有的时候就把自己搞得太累,反而背道而驰。美不一定非得表现在行动上,更多时候它只是内心一种欣赏之情。有朋友说我似乎看得开,也放得下,那就是学会点欣赏的缘故。
1.人生的欣赏
我曾经有过一段悲观的时光。事情的结果总是很糟,沮丧之余,看自己也没什么优点。整个世界似乎都失去了色彩,苦闷和悲伤如影随形,根本无法解脱。
一旦变得乐观起来,自我满足到了飘飘然的地步,又觉得无所不能,以为什么都能掌控。自己可能是最得意、最幸福的人,乃至认为是最强的人,天生为了这样的作为才来到世上,甚至为此而感动不已。
情绪常常飘忽不定,这两种极端的情形几乎把人折磨到癫狂。欣赏自己,能够提振信心;欣赏别人,可以保持一份谨慎和清醒。可惜事到临头的时候,我们往往都将这些抛到了脑后,要不然,怎会有那么多的后悔产生?
2.眼界的欣赏
事情总有缺憾,有的文化人看上去放荡不羁,就是因为他有一颗更为敏感的心。我们即使不以挑剔的眼光,而仅仅用日常很熟悉的标准,像普通人一样待之,可能也是格格不入,甚至在心里生出反感。只有欣赏了他的才华,才能理解他的放荡。
康熙皇帝继位执政60周年之际,特地举办了一个“千叟宴”以示庆贺。据说席间他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给孝庄太后,第二杯敬给群臣和天下万民。第三杯时康熙说,这杯酒敬给鳌拜、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朱三太子。是他们逼着朕建立了丰功伟业,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
能够欣赏对手,是多么大的情趣。回想过去,之所以有那么多凶残,就是因为眼光太窄,又太自以为是。我们不能责怪先人,不过,很多确是不具备“欣赏”这一素质的缘故。
到了今天,你觉得拼搏的动力,与过去一样依然得靠歇斯底里来成就,抑或应该用更高的素养去竭尽全力?我们可以将斗志发挥到极致,但它绝非没有底线可以无所不用。
中世纪的时候,欧洲贵族之中弥散着一种骑士精神,很高贵——英勇、公正、牺牲、荣誉、正直、谦逊和怜悯,这些美德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战争行为。我尊崇这样的品格,希望把它继续推广,今后能以我们生而为人的优越感为基础,形成道德和人格力量,把风度渗透到血液里。骑士精神不应只存在于旧时少数人中,今后还可以上升为指导方方面面生活的准则。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忽然之间,周围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不相干的冷漠,或与自己过不去,而是在关注甚至帮助自己。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以为运气变好了,好像否极泰来。其实是因为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欣赏之情感染了四周。当我们不再抱怨、不再喋喋不休,在心里溢出微笑,他人的支持和鼓励便不难期望。谁也不是为与外界为敌而生,只为和谐舒适而来。
不仅是对美好事物,对出现在眼里的一切都有欣赏之意,可能也算得其精髓了吧。
3.智慧的欣赏
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暴风雨里静待天晴。有如此性情和本事之人,我想胸中必定有着悠悠的欣赏之意,不然何以为之?
还有的人,无论面对批评和责骂,或是赞扬与吹捧,都能够坦然面对。也许真正理解了欣赏,才有如此智慧。
古希腊时人们就知道,智慧比知识更加重要。知识只是一种手段与工具而已,真正的财富和能力在于智慧。有一段时间,我总感觉活得很累、很辛苦,并非为生活所迫,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要说没了激情吧还是有斗志,要说无聊呢还很忙碌。
现在看来,很多所谓的烦心,其实有些矫情,还是没有“参透”智慧的玄机呀。纠缠或留恋在过往之中,心存不切实际的愿望,勘不破种种痛苦,只记住不愉快,便背负了太多不必要的包袱与累赘。
4.情感的欣赏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唐琬在应和陆游之词时,曾写出如此心情;纳兰性德却淡淡说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自古以来人们都推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与恬静,我更喜欢“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那种感受,它比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来,似乎优雅了许多。但即使这样的修为,也摆脱不了情感的折磨,仓央嘉措就在心里呼喊,“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李白这一心声,使我想起另一句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语言一样简单、直白,流露出的真情仿佛就在眼前。道不尽期盼和惆怅,“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的怀想,让人恨不能也化身其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众人皆醉我独醒”,我们总是为这崇高抑或无奈的情怀而动容。很期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甚而撸起衣袖想展露“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概,也不妨触碰一下“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这样的一段悲歌和柔情感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责任感油然而生的时候,我心中的触动往往带来一种感觉。它让平时的那些多愁善感,看起来有点像无病呻吟。
人生之情虽然太繁杂,我只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即使无法都经历,在心里也可以拥有它们。
5.态度的欣赏
给漂亮的女士搬运一袋米,我们都乐意,为一位老太太扛呢?
事情如果是自己想做的,欣赏之情似乎很容易产生。这时不只是完成便觉得可以了,还把它们当作愉悦,体会其中的快感,品尝舒心和惬意,回忆起来也是津津乐道。对应该做甚至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否也能如此?努力挤出一点类似之意。
换个角度,换种心情,生活并非那样苦涩和无奈。如今很推崇感恩之心,我从学会欣赏开始。欣赏是一种态度,骨子里就是对不同的认可,它既可以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与赞许,也可以是诚心实意的接纳和尊重,还可以是由衷的包容或理解,即使无法接受时,也不轻易去排斥。
· 贵在体验
一天夜里我与友人促膝长谈,他对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想法充满好奇。感慨之下,就不知不觉谈了许多几乎快要淡忘的过去。蓦然间,朋友好像明白什么似的,频频点头。
我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愣愣地看着他,随即心头也猛然一震。“在找到王子之前,你得先亲吻许多青蛙”,不讲还真没想到,现在的自己是由那些以往的自己构成。
生活的精彩,在于总有一种感动,它就这样莫名地袭来,心里顿时谢意满满。
前些年遭遇过一次车祸,我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好像没觉得沮丧和倒霉,反而以一种庆幸的心态品尝了平时没有的体会。不少人对逝去的那些情感,经常是要么后悔不该发生,要么咒骂已离开的人。我则不然,只要爱过,至今没怨过谁、恨过谁,留在心底的更多是一种珍视。
经济上出现失误,在当时是大伤元气,却坦然得很,就像损失掉的并非自己的钱。有朋友说我心理素质好,其实是看重点不太一样。它们当然不是心中所愿,却已变为自身历史,计较无用。
生活可不停留于结果,无论什么样的结果都会过去,体验才是我活着的本质。卢梭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要是不好好咀嚼曾经的苦痛,让自己有所收获,那我失去的更多。过往的经历塑造了我,而思想上的回溯才提高了我。
普希金有首很著名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从前我也像许多人一样,以此鼓励自己。后来才明白过来,别人或许会欺骗我,甚至我也会欺骗自己,但生活可不会欺骗我。说到底,它就像我们在桌子上忙活的那盘菜。期盼着精致美味,也难说食材不尽如人意或烹调不好,导致苦涩难咽后悔不迭。可是不吃下去,怎么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味道?
既然全凭自序性做主,我不想再抱怨生活。谁也不知道追求的结果,活着不就是为了那份憧憬和想象吗?只有让艺术占领了自身阵地,我们才有可能避免过分狭隘和自私,因为艺术是一种分享;我们才有可能抛弃偏激和残忍,因为艺术是一种欣赏;我们也才有可能追寻释然和洒脱,因为艺术有着厚重的根基与醇厚的韵味。
不管人云亦云,还是人云不亦云,在这道菜肴里,揉进一点自己性格、情感和喜好,不就是我们的艺术风格吗?如果这还算虚度,我甘愿浪费一生,去享受它的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