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主权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
网络对主权的挑战是国家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首先,网络的开放、多元、互通、匿名等特性,使Web 2.0、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新的信息平台不断催生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军事变革乃至社会结构变迁。其次,网络已经成为承载并联结各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载体,网络成为国家有效运转的中枢。最后,网络空间中的资源量急剧上升,网络权实质已经超越了单一工具性的作用,成为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权力资源,并成为国家之间、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争夺的焦点。
网络带来的变化反映在网络空间新的权力形态及其分布的变化之上。网络时代的权力正在从国家行为体向非国家行为体转移,全球性的市场、公民社会正在分享过去由主权国家垄断的权力。如果我们把政治独立主权、军事安全主权、文化和价值观主权、经济自主主权视为国家的主权支柱的话,我们会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主权正在面临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挑战。
首先,国家的政治独立主权正在受到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等社交网络的挑战。社交网络具有开放、多元、互通、匿名等特性,并且聚集了大量活跃的政治参与分子,他们在社交网络上表达政治诉求,传播政治理念,积极地组织和动员各种形式的政治运动。在2009年伊朗大选中,反对派就曾利用社交媒体向组织成员和国内外民众发布运动信息,号召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在抗议行动中,来自普通民众手机记录的文字、画面、视频实时向全世界推送,极具现场感和说服力,导致政府在事件应对上投鼠忌器,丧失主动。在“西亚北非动荡”中,社交网络更是成为政治运动的核心和全球关注的焦点。美国华盛顿大学和美利坚大学的研究发现,社交网络在“西亚北非动荡”把旧政权拉下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如果没有社交媒体的参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影响力和对政府造成的压力都会大打折扣。
其次,从军事安全角度而言,维护国家主权就是要保护国土境内的安全,拒敌于国门之外。但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互通性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边界不复存在,从网络上进入一国的成本和时间几乎为零,而且可以做到不被察觉。主权的合法性无法像在现实世界一样,给国家提供安全保障。2007年,爱沙尼亚因迁徙二战中阵亡苏军的纪念碑而引起俄罗斯强烈不满。随后不久,爱沙尼亚全国的网络关键基础设施受到了匿名黑客组织的大规模攻击,金融系统和政府网络以及其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被迫停止提供服务,爱沙尼亚政府不得不关闭通往外界的网络接口,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政治和经济损失。对此,爱沙尼亚政府既无法依据主权不受侵犯的原则向国际社会控诉,也无法使用常规手段进行武力报复,甚至连对手是谁都没有办法确定。2011年媒体报道,伊朗核电站遭受“震网”(Stuxnet)网络病毒攻击,导致数千台离心机损毁。《纽约时报》随后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原来“震网”病毒是美国政府“奥林匹克计划”的一部分,直接由奥巴马总统下令实施。随后不久,伊朗也通过“电磁战”捕获了美国入侵的“捕食者”无人机,也算是以彼之道还彼之身。作为网络战的经典案例,美伊两国政府并未派一兵一卒进入对方境内,但一场损失巨大的网络战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开始和结束。
再次,网络对于文化和价值观主权的侵袭一直存在。网络的一元性和文化的多样性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网络一元性主张网络空间是由西方发明创造,空间中的标准、价值观乃至文化都建立在西方文明的基础之上,其他国家既然接入了互联网,就应当接受网络的主导文化,不应当把自己的文化带入网络空间中。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受到了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严重冲击。最明显的案例就是国家丧失了对国民使用的网站上的信息内容进行管理的能力。在2013年9月召开的东盟地区论坛网络安全会议上,马来西亚网络安全首席执行官Zahri Yunos在大会发言中就举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一是有人在网络上对皇室进行侮辱,另一个是侮辱穆斯林文化。两者都违反了马来西亚的相关法律,但这样的事情在网上经常发生,因为网络服务器和网站位于其他国家境内,马政府同存有大量类似信息的脸谱网站之间进行交涉,要求删除并禁止类似的信息发布。但脸谱网站却以保护信息自由为名而拒绝马政府的请求。
最后,经济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支柱,货币发行权又是重中之重,然而比特币的诞生并迅速发展向国家的经济主权发起了挑战。比特币是一种完全脱离政府和银行掌控、总量“封顶”、可实时兑换法定货币且价格由供求决定、被认为有可能彻底改变全球金融行业格局的数字货币。比特币问世后受到了市场的热捧,币值从5美分上涨到最高1000美元,被誉为是“电子黄金”。虽然各国政府对比特币持质疑甚至反对态度,但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接受比特币,打开了比特币的流通渠道。除此之外,网络金融、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不仅给传统的商业带来了挑战,也给国家的金融监管和税收监管体制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