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新语:第三只眼睛看珠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物本”到“人本”转变

2014年10月30日上午,香洲区团区委、区义工联举办老旧小区文明引导志愿服务培训班,来自各镇街的600多名大叔大妈们认真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区文明引导义工。大妈大叔成了老旧小区文明引导者。

特区初期建设的那些设计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设备过时老化、管理不善、人文环境差的旧住宅小区的改造,是个普遍性的老大难问题,一直以来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薄弱环节。但是无论从改善居住环境的角度,还是从创建文明城市、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角度,都必须对城市老旧住宅小区进行综合整治。

以往,我们治理老旧小区多是从治理物化的东西来下手的,比如整治环境——种花草、大扫除、修建垃圾池、维修破门旧窗、修建小区道路和围墙、增建监控系统、增添体育设施……这些做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旧小区外在面貌。但为了保证这些治理成果能够长期有效,并使维修和整治制度化、常态化,有关部门和老旧小区居民们也一直在摸索一些能够长久有效的方法,比如居民自治。但是老旧小区在我市实施居民自治是喜忧参半。有的小区自治得很好,有的小区自治却很难走下去,至今仍有一些老旧小区问题不断暴露,整体环境不尽如人意。现实告诉我们,老旧小区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细致的工作,不是仅仅靠投钱治物就解决得了,必须治标又治本。那这个本是什么?我们一直在上下求索。

今天,香洲区观念一转,从以往的“物本”理念转到了“人本”理念上来——治物永远是暂时的、表面的,只有以人为本的“治”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老旧小区的状况。他们的“治人”方法也很巧妙。从在小区中活动最多、闲暇时间也多的大爷大妈们入手,通过对他们的培训,让他们引导家人、邻居和伙伴摒弃不文明行为,保证小区的和谐、文明,保证小区物质条件的改善不被破坏,保证小区的邻里们守望相助、互敬互爱、和谐相处。这种从“人本”出发治理老旧小区的理念很值得称赞和推广。从本质上看,人是决定人类生存环境的关键因素,把人管好了,不那么高大上的房子也会窗明几净、绿树红花,人管不好,豪宅也会成“鬼屋”。

这一点,我市多家老旧小区的管理者们似乎英雄所见略同。比如福石社区与市创文挂点单位市港澳流渔办联合开展“家风家教大家谈”有奖征文活动,使小区居民从心底里增强了道德感和对社区的热爱,道德越谈越美,小区也变得其乐融融。还有拱北侨光社区新市花园小区,业委会组成了多个劝导小组,对小区里居住人员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和监督,使这个昔日的“老大难”的小区变成了“小先进”。

城市治理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变是一次飞越,体现了我们城市管理水平的飞越,也体现了我们管理观念的飞越。由此推开去,管理整个城市,何不在制度完善、设施建设完备的同时,更注重从“人本”下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