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打破不依赖消费的封闭经济循环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我国经济过于依赖外需,而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实际上早在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央就做出了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为什么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长期难以改变呢?其症结就在于我国经济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不依赖消费的封闭循环。

我国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的成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资料生产内部(主要是重工业内部)形成了一种不依赖消费的封闭循环。这种循环,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不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间发生的不断流通的过程,或者说,不变资本在社会生产第Ⅰ部类内部进行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的过程。比如,在煤矿与电厂之间,后者向前者提供用于采煤所需的电,即煤与电相互交换。换言之,煤与电之间不断地循环,以保证再生产过程的持续不断和逐步扩大。再如,在钢铁企业与机械企业之间也存在这种循环。类似于此的生产资料生产内部的循环与交换,虽然不直接满足生活消费需要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它们,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但问题在于这种不依赖个人消费的封闭循环和交换的规模应以多大为宜?近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不仅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而且赶不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表明,这种不依赖个人消费的封闭经济循环的规模已经过大了,它挤占了用于消费的资金,已经由生活消费的间接促进者变成了消费前进的绊脚石。如果不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我国的低消费问题就不可能彻底解决。

不依赖消费的封闭经济循环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条件。打破这种封闭经济循环,首先需要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生活消费与生产消费的混淆问题。生产消费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而个人生活消费则是指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文化产品。根据这两种消费的区别以及产品的最终用途,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但在我国,还存在混淆两种消费的问题。尤其是在生产资料生产领域似乎存在着一种倾向:那里的一切生产及其产品会自然而然地既满足生产消费需要,又满足生活消费需要。其实不然,那里的多数产品永远不会进入生活消费。因此,它们的规模过大、投资过多,必然挤压消费资料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消费。所谓的“为生产而生产”“为积累而积累”“为投资而投资”,就出现在这个领域。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绝对化问题。不仅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各自的规模、比例关系决定着消费与投资的结构,而且两大部类的发展速度也对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有着决定性影响。在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发展速度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作用的结果将会形成一种“不依赖个人消费”的生产。列宁指出:“制造生产资料的社会生产部类应该比制造消费品的社会生产部类增长得快。”但如果过分强调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就必然出现生产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个人消费增长的速度,就成了一种“为生产而生产”。这就是我国居民消费增长速度长期显著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深层次的原因。

可见,改变消费与投资不合理的局面,必须打破不依赖消费的封闭经济循环。首先,进一步端正发展经济、发展生产的目的。在我国,不论哪种经济、哪种生产,都必须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需求作为目的。其次,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解决导致低消费、高投资的分配结构问题。分配结构根本上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在重点扩大消费的今天,应该重新强调“重工业如何更好地为农业和轻工业服务”“重工业如何更好地为人民生活服务”的问题。最后,在投资方面,一要改善投资结构,增加直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方面的投资;二要提高投资效果。一旦投资效果提高了,资金用好了,就会使资金相对增多,有助于解决投资挤消费的问题。

本文原载:《人民日报》2010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