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运气竞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推荐序2:创新:是围棋对弈而不是掷骰子

一直以来,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理论领域享有极高的盛誉,他所著的诸如《创新者的窘境》等著作,以及提出的“颠覆性创新”等经典理论都是我们今天在创新时绕不开的实践指南。

我很早就注意到克里斯坦森这本新作《与运气竞争》在美国出版,并早早阅读该书的英文版而感到耳目一新,大为受益。克里斯坦森本人就在致力于不断地创新,《与运气竞争》提出真正理解用户做出选择背后的“因果关系”,而不只是停留在数据显示的“相关性”上,如此努力,创新就不再只是一个撞大运的事情,其可预见性和盈利潜能都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所以,克里斯坦森不仅仅是超越了自己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更将创新的关注点从产品推向了用户和他们购买及使用产品、服务深层次的背景——诸如情感和社会等,探究用户“雇用”我们产品和服务的深层次因果关系。

《与运气竞争》强调:重点在于进步,而不在于产品。也就是说,用户并不是在简单地购买产品和服务,而是要将产品和服务带入生活,来实现某种“进步”,克里斯坦森将这种“进步”称为用户需要完成的“任务”,并用比喻的方式来说用户“雇用”产品或服务来完成这些任务。

“与运气竞争”的提法在大数据兴盛的今天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任何快速崛起的潮流一样,我们常常会过分夸大大数据(包括人工智能)的功用。确实,大数据为我们揭示了很多过去我们容易忽视的相关性,成为用户洞察的一大利器。

但是在商业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重点还不是数据分析所揭示的相关性,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洞察这种相关性背后是否隐藏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一旦因果关系真实存在并被我们敏锐把握,我们就能做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的创新,而不是就模糊多变的相关性下注,如果那样就真的只能指望运气了。

例如,著名的尿布和啤酒大数据分析就说明了这一点,你需要超越数据去看尿布和啤酒销售数据正相关这回事,在这案例里就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新生儿的爸爸到超市里买尿布,顺带就会买啤酒,洞察到这个因果关系超市不仅能把啤酒和尿布摆放得更近,还可以顺着这些爸爸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做更多的促销。

还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是抽象的,会漏掉很多背景性的内容,但这些背景性的内容其实至关重要,如果缺少对这些背景性内容的深层次洞察,会让我们的目光仅仅局限在老套的相同品类的竞争对手和据此圈定的用户人群上,而看不到超越既有品类的市场机会和更大的用户群体。显然,乔布斯如果当初只是把目光停留在手机这个行业本身,停留在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身上,也就不会有苹果手机iPhone的成功。

《与运气竞争》也再次提醒我们,对用户的理解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重要过程。在企业中,一旦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产品体系和围绕产品研发销售为中心的数据跟踪体系,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企业从用户身上转移开,即便这个时候仍然会有不少数据来反映用户的需求变化,但其实已经过滤掉了用户“雇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背景,过滤掉了情感和社会因素,过滤掉了一些关键的因果关系。

创新的核心是用户的进步,而非产品,这是克里斯坦森在《与运气竞争》中令人振聋发聩的提法。事实上这也折射出今天商业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将创新的视角真正回归到人,回归到对用户的深层次理解。

这本著作的革命意义在于,它不是如之前的产品书籍一样喋喋不休地讨论产品和研发流程本身,而是真正从心理学、社会学等意义上去解释用户行为的奥秘,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产品创新的依据。

这些趋向都真正让创新立足到一个坚实的土壤上——无论一个产品或服务有多么高的技术含量,最终他都要面向用户,或者用克里斯坦森的话来说,他要真正推动用户的“进步”。

但很多时候,用户自己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要什么,这也是乔布斯和盛田昭夫不太喜欢市场调研的缘故。调研问卷或者各类数据可以作为我们洞察用户的参考,但绝非定论,甚至未必反映用户真实“雇用”我们产品或服务的原因。

《与运气竞争》提出了洞察用户“任务”而推动用户“进步”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很具有启发性,例如像拍纪录片一样深入用户场景,以揭示在数据和调研问卷中难以反映的更深层次用户进步诉求。

《与运气竞争》揭示了我们今天创新必须要关注的新路径。他把我们的视角聚焦到用户,并从此揭示了可能创新的原则和路径,这会推动创新超越既有品类,甩开我们墨守成规所认为的竞争者和固定范围的用户人群,而进入全新品类甚至创造新品类,面向更大范围的用户和更广泛的需求,由此才能实现指数级增长。而将此奠基在可靠的因果关系上,才能最大限度地摆脱对运气的依赖。

所以,创新从此开始,更应该类似于围棋一样的智力、洞察力博弈,而不是掷骰子一样的撞大运!

余晨

易宝支付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