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雾重重的大唐王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李渊的又一个冤枉

唐公李渊受命为太原留守后,他是如何平定内忧的?

决战雀鼠谷,平定历山飞,李渊又在什么事情上受到历史的冤枉?

一个节外生枝的小故事,导致了什么样的结论?其政治目的何在?

一、悍匪是这样被拿下的

历山飞的背景

无数史书都这样记载:大业十三年,即公元617年初,炀帝下诏,任命右骁卫将军唐公李渊为太原留守;同时又任命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李渊的副将。

任命目的:率兵讨伐甄翟儿。

因为当时历山飞的部将甄翟儿,率众十万人攻打太原。

注意这个数字啊,十万人!

这个历山飞可是个悍匪,想要拿下他可不容易。于是就在征讨过程中,关于李渊的又一个冤案产生了。

“历山飞”原来是魏刀儿的外号,我们在前面讲过这个人,在山西一带,称王称霸,所向无敌。

请注意,有两个“历山飞”。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魏刀儿的手下大将甄翟儿觉得这名好,魏刀儿便无偿给他使用,还不收什么使用费,就这样,甄翟儿也叫“历山飞”了。

隋将潘长文兵败后死在他手上。潘长文曾与造反的匈奴人刘苗王打个平手,可见潘长文也非等闲之辈。现在潘长文却死在了他的手上,由此可见这个甄翟儿也不是吃素的。

这时炀帝又游幸江都,早晚荒淫,不理朝政,李世民听说后,就经常长叹说:

“如今的皇帝陛下一味地耽玩于声色,任凭那群奸臣播乱朝政,横行当道,愚弄天子,把国事弄得糟而又糟。唉,这还不算,自古有道是‘民为国本,本固则邦宁’,可现如今那些百姓们吃的苦,胜过落在十八层地狱里。这样地糟蹋百姓,恐怕这隋朝的天下,难以久长了!主昏如此,我在其麾下能有何作为!”

注意这话哦,李世民这几句广泛流传的话表明,他此刻对隋廷已有二心。这一细节,对于下一步由史书来塑造他策反晋阳兵变起了铺垫作用。

好,我们继续讲故事。

征讨

高阳的甄翟儿就那个也是外号“历山飞”的,他此刻势头正盛,率兵悍然来攻太原。

太原地处汾水冲积平原,地势险要,是太行山和黄河之间的战略要地。在当时,太原是除了长安与洛阳之外的全国第三大城市。李渊自公元615年以来即屯驻太原,他的指挥部即设在晋阳。

注意,好戏快开始了,舞台已有了。

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其实就是疑心太重的杨广安排在李老大身边的一个监视镜头。

请看一部唐朝人温大雅所著史书《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

任太原时郡文武官治能不称职者,并委帝黜陟选补。河东已来兵马仍令帝征发,讨捕所部盗贼。

权力很大啊。

这本书还记载:

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时,李渊是偷着乐,他为什么这样高兴呢?

《起居注》中这样明确说过——

帝(指日后的唐高祖李渊)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这一点太重要了,我们一定要注意,这是日后李渊的根据地,果然是天授)。所经之处,示以宽仁贤智,归心有如影响。

在这样的认识下,李渊越发注意笼络人心了。

根据前面我们说过的情况来看,这时的炀帝自己南下去他的行都——江都,他对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失去有效的军政控制。

李渊的新任命不过是在事实上确认他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已经行使的军事权力罢了。

但是,请大家注意啊,直到此时为止,李渊仍是隋王朝的忠心耿耿之臣和极有价值的支持者。

虽然他在获得这项新任命后,《起居注》曾有这样的记载:

帝遂私窃喜甚,而谓第二子秦王等曰:“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

我们暂且对这段话的其他意思不作分析,只说其中明确指出,李渊认识到天授与他的这块宝地,若是要有所作为,必定要先除却内忧外患。

什么内忧?历山飞作乱。

什么外患?突厥犯境。

决战雀鼠谷

李渊要先解决内忧。

他一向的剿匪原则是:能抚则安;不安则灭。

但历山飞显然不属于安抚范围。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影响太坏,对他们必须要杀一儆百,不然那群猴子越发闹得凶了。

请看下面的记述:

结营于太原之南境上党、西河,京都道路断绝。……既而历山飞众数不少,劫掠多年,巧于攻城,勇于力战。南侵上党,已破将军慕容、将军罗侯之兵。北寇太原,又斩将军潘长文首,频胜两将,所向无前。

——起居注·卷一

雀鼠谷位于西河郡的永安县。

著名的汾水上游的一段狭长河谷,就是雀鼠谷。

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汾水,从中间流过,地势很是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李渊率王威等,及河东、太原兵马前往征讨,于河西雀鼠谷相遇。

这时,李渊所统率的步兵骑兵才五六千,而“历山飞”有两万多人,一会儿功夫,敌方大军就一齐逼近,首尾相继,足有十里多;包围李渊有好几重。

威及三军,咸有惧色,帝笑而谓威等曰:“此辈群盗,惟财是视。频恃再胜,自许万全。斗力而取,容未能克。以智图之,事无不果。所忧不战,战必破之,幸无忧也。”

——起居注·卷一

王威和三军将士都面露惧色。

李渊却微然一笑,轻松地说道:

“怕什么?这些人都是些见钱眼开之辈,自恃打了几个胜仗,就以为天下无敌了。不过我们若是和他们硬拼,恐怕只能重蹈潘长文等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只有智取!”

如何智取呢?请李渊是如何布阵的:

看看敌军已经渐近,李渊才开始布阵,他采用的是疑兵阵,将所率兵马,分为大小两阵。

大阵是把老弱嬴兵放在中间,多张旗帜,虚张声势,将缁重放到阵后,还搞了一个锣鼓队来助威。

小阵则是另外选了他麾下的精锐骑兵几百名,分成左右两翼,在一边随时策应。

这时他军中所有人都不明白,李老兄这是要干什么。

各就各位,预备,打!

终于开打了。

河谷间,顿时杀声震震,战马咴咴。

是的,开打了。

这时李渊派遣王威领大阵居前,王威当然不情愿在前面当炮灰,但也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顶上去。

“历山飞”见隋军大阵中,帅字旗迎风招展,士兵们全都呐喊之声四起,认定主帅李渊必在其中,于是指挥主力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猛攻大阵。

大阵中,尽是些经不起打的士兵,怎么顶得住这么个搞法?没两下子,就败下阵来,王威也吓得全身发软双腿颤抖,差点落下马来,幸亏有自己方面人及时出手,挽住他的胳膊,才算保了一条小命。

“历山飞”攻破大阵后,以为已经击溃隋军主力,这时候,隋军大量的缁重和物资弃了一地。

于是这群人马上露出了小农面目,都纷纷下马,你争我抢,生怕抢不到手,而把追杀逃兵和捉拿主帅李渊的事,早忘得一干二净,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起义军自乱阵脚。

李渊见“历山飞”中计,立即率小阵精骑,左右二队突然间发起冲击。史书说是“大呼而前,夹而射之。贼众大乱,因而纵击,所向摧陷,”

很多义军兄弟,还来不及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便身首异处,见阎王去了。

斩级获生,不可胜数。而余贼党老幼男女数万人并来降附。于是郡境无虞,年谷丰稔,感帝恩德,若亢阳之逢膏雨焉。

——起居注·卷一

李渊斩杀无数,剩下的男女老幼上万人全都手举降旗,服了!

从此郡境之内再无不安定因素,再加上五谷丰登,老百姓感念李渊的恩德,若久旱之感激膏雨一样。

雀鼠谷一战,“历山飞”全军覆没,此时的李渊已经牢牢控制了太原,这为他日后起兵打下了最好的根据地。

内忧搞定,外患稍候再说,李渊此刻踌躇满志。

二、李世民又一个虚假的功劳

一个节外生枝的小故事

这个精彩的平定内忧的故事在《起居注》中已然是到此为止,但大量的正史却在这个大戏里,节外生枝地插入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在野史里更是讲得神乎其神。

小故事这样说:

李渊麾兵出击,深入贼阵,不想为贼所围。而李世民现在随父至任,也在太原。危急时刻,年少的李世民率领精兵救援了李渊。

在野史中,详细地描绘着:

世民提弓跃马,只领着健骑数十,突围而入。贼众前来拦阻,均被世民射退,阵势渐乱。

就这样,李世民才将李渊从万众围困之中救出来。

而李渊乘机杀出后,又招集了步兵赶到,与世民两军合击,这样才大破甄翟儿。

甄翟儿仓皇遁去,太原复安。

据很多史籍记载:

“高祖击之,深入贼阵,太宗以轻骑突围而进,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于万众之中,适会步兵至,高祖与太宗又奋击,大破之!”

而野史还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场面:

杀得尸横遍野,血流盈渠。

提醒一个,这一描绘应该是真实的,以死亡的巨大数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虽然各种史书没有记载太具体的数字,但历山飞来时十万人,投降的不过万余人,逃跑的也不会太多,至少也有数以万计的鲜活的生命在这次战争中消亡了。

一个节外生枝的小故事,似乎仅仅在说着热闹些罢了,其实这给李渊带来了另一个冤枉:这个小故事轻轻松松就把这次战斗的功劳归到了李世民的名下。

我们看到,在这个小故事里,几乎可以说,如果没有李世民及时出手,并且他还是那么勇敢绝伦,那么李渊的命都没有了,又何谈什么取得胜利呢?

可是《起居注》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这次战役全是李渊指挥,时年不过十五六岁的李世民甚至都没有被提到。

好了,不再说什么,是非已经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