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围绕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的问题,本文从语文教师工作的角度,介绍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课堂阅读教学中,以名家名篇为载体,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渗透。
问题的提出
(1)教学实践遇到的问题令人深思 刚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接触到了朱自请先生的《春》,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诗一般优美语言的同时,散文的内容也需要学生透彻把握。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分析这个句子的时候,许多学生就开始漫无边际地说起来,尤其是谈到“水涨起来”时,一个男生胸有成竹地站起来说:“因为冰比水的密度大,所以当春天冰融化后,水面就上升了。”听着有点意思,但仔细一想,冰怎么可能比水的密度大呢?看似学生犯的是自然科学的错误,但实际上,学生是在对一个概念不十分确定的前提下,凭着个人的主观臆断,而得出了这样一个随意的结论。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作为教育工作者,努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地认识世界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2)基础教育界科学素质的调查令人担忧 根据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周放老师《在青少年中弘扬科学精神迫在眉睫》一文调查分析,1999年北京市被调查的1520位中小学教师中,有一半左右的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是不正确的。由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基础教育届科学素质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因此,教育及需一支具有高水平科学素养的教师队伍,尽快改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局面。
(3)现代传媒报道中文化水平令人堪忧 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错误的信息引导无疑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大的挑战。如2005年12月4日《北京晚报》在“天气预报”的版面上印着一张彩色图片:一个少女走在垂柳树下,枝条随风飘舞,少女裹紧衣服快速行进。在这张照片的上方赫然印者几个大字“吹面觉寒杨柳风”。其实“杨柳风”这个概念出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中的“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很明显,“杨柳风”指春风,但报纸实际是用“杨柳风”来形容12月的寒风。现在某些文字工作者对文字信息不负责任的态度,令人堪忧。还有网络小说在学生中传播极广,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科学获取现代信息,并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
(4)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现代生活中的渗透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前提是发展,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正是可持续发展观在语文教育领域的宏观体现。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持续发展”的研究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地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色,通过深入探究,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联合国“国际实施计划”项目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关系,其本质涵义是,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教育承担起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时代使命,教育发挥促进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其内容主要包含:
(1)尊重当代人和后代人;
(2)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
(3)尊重环境;
(4)尊重地球资源(联合国,2005)。
这些内容的实现需要有一个切实的落脚点,而近期的一些研究往往忽略了这些实际的认识,导致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方面与国际公认的尺度有较大距离,使得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还存在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存在欠缺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将落点放低,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文字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都能够通过深入的挖掘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有机契合起来,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语文教学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的一个阵地。
根据调查,大部分初中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缺失的表现。
(5)国际教育事例的启示发人深省 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规定:“具备科学素质必须能够读懂主流媒体上关于科学方面的文章,并且要在社会交往中运用正确的结论。”
英国北爱尔兰地区在中学科学课堂上许多教师使用科学报纸,引导学生将科学融入了日常生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对书面媒体的批判性的阅读能力。“要使他们能分辨出哪些信息是错误的。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足够的能力交流、表达、与人交谈、和人辩论、争辩、讨论。我不是说我已经成功地做到了,但这是我的目标。”一位接受调查的科学教师这样表示。如果我们的教师们也养成了这样自觉地重视科学教育的习惯,我们的中学课堂该会多么的丰富。教师让科学进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科学报道的阅读、讨论、交流,以促进其科学素质的提高,这正是对我想在语文课上进行科学教育渗透尝试的启示。
教学中渗透科学世界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1)课堂阅读教学中,以名家名篇为载体,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渗透。
①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 现代社会,学生容易一面性地看待问题,他们的头脑中“好”和“坏”是有明显界限的,所以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不能凡事都是非此即彼的观点。
在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时,很明显地肯定了要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努力去挖掘生活中的乐趣。比如:夏夜“留蚊于素帐中”,作者把四处乱飞,嗡嗡乱叫的蚊子想象成仙鹤在云端飞舞,多么乐观;生活无聊之时,把“花台杂草”想象成茂盛的树林,多么大胆;幼年寻趣之时,把争斗的草虫当成野兽争斗,多么“放肆”。这些原本枯燥的事物经作者的合理想象,变得美好,这样的生活态度是作者所倡导的。
分析完这部分内容之后,建议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读鲁迅先生的《阿Q 正传》,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将这两篇文章中作者的生活态度进行个人见解的阐释,之后以《“童趣和“阿Q精神”》为题让学生完成一篇周记。下面我摘抄学生札记中的一段文字:“我以前读过《阿Q正传》,一直以来对阿Q的那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嗤之以鼻。阿Q打不过别人就说是儿子打老子等的表现,让我一直将阿Q当作生活中的一块笑料,甚至在反思自己身上有没有犯过这些幼稚的错误。但在和沈复的生活态度进行对比后,我发现沈复的那些做法不也是精神胜利法的体现吗?但为什么丝毫没有挖苦、讽刺之意?看来阿Q也可以成为我生活中的榜样,在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也应该学会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不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一味地悲观沮丧,沉沦于其间不可自拔,而应该学会调试自己的心情,只要让自己摆脱掉不愉快的心情,就可以了。”
看过学生的札记,不难发现:学生能学会批判地对待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科学世界观的体现。作为教师,许多科学的观念如何变我有为他有、大家有,实际并不困难。学生的认识水平是不可低估的,只要是在我们能够科学地理解和看待一个问题之后,给学生以适当地引导,他们一定会给老师一个满意,甚至是惊喜的答案。
一位老师曾经对学生对待自己今后的人生态度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如下:
去国外旅游时,总会买一些小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当你发现你看中的物品上印着“MADE IN CHINA”时,你会买吗?
A、买
B、不一定
C、不买
选A的有4人,占9.5%;
选B的有3人,占7.1%;
选C的有35人,占83.4%
你在旅游车上把钱包丢了,这是你两侧各坐着一位中国游客和一位外国游客,你觉得这件事是谁做的?
A、中国游客
B、不确定
C、外国游客
选A的有27人,占64.3%;
选B的有4人,占9.5%;
选C的有11人,占26.2%
你有过在学习阶段到国外去完成某一阶段学习任务的愿望吗?
A、没有
B、没想过
C、有
选A的有2人,占4.8%;
选B的有6人,占14.3%;
选C的有34人,占80.9%
通过这次调查,不难发现学生对国外的崇拜很盲目,他们不懂得国外的东西不全好,中国的东西不全坏,这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鉴于此,在学完《寓言四则》这一课后,我让学生对其中的两则中国寓言和两则外国寓言进行对比,感受中西方思想的差异。学生不难发现:中国人在借助故事说明道理时十分含蓄、委婉,故事给人的启示往往需要读者仔细地分析之后才能悟出;而西方寓言在叙述故事时语言十分直白,而且会在故事的结尾点明寓意。这意味着什么?中西方人在思想意识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甚至是教育理论上有很大的差异,有很大的矛盾,但从根本上又是统一的。让学生能够用矛盾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这是科学世界观的体现。
②学会用批判的观点对待权威理论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课本选择的都是名篇佳作,但不能否认有些文字有欠斟酌之处,或者与现在的社会要求相悖,所以要教会学生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
在《论语十则》一文中孔子及其弟子给了我们许多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的名言警句。不论是在学校做班干部,还是今后走入社会,都应该让别人了解你的工作思想,认同你的工作理念,这对做好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的确,在现代社会,一味地盲从或迷信,一味地只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何谈创新?何谈发展?
③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衡量、评价自身 学完王家新的《理想》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学生只有认识到某一阶段的美好,才能对此充满期待,自然而然就会联系到自身的发展,因此,正确的人生观就在这样的引导中得以培养。
(2)利用综合实践课,通过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附5次学生的调查报告)第一次实践活动的主题:
生活中的语文
调查对象:各种吸引人的菜名
①诗情画意之菜名
投桃报李红满堂:这个菜其实是寿桃
群龙聚首贺万事:一盘龙虾
温情团圆满庭芳:这道菜是一盘汤圆中间放一圈红枣,中间再叉上一束百合。
点评:第一种菜虽然是几个寿桃,但这个名字却别具风格,让人有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第二种菜只是几只龙虾,但却把它比喻成了一群聚在一起的龙,这让我们很佩服出菜名人的想象力。第三种菜名一看就让人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汤圆,多么温馨呀!这百合代表着家庭和和美美,多好的寓意呀!
②幽默搞笑之菜名
母子相会:就是鸡肉炒鸡蛋
猪八戒踢足球:一圈猪蹄里面放一个肉丸子
关公战秦琼:西红柿炒鸡蛋
火山下大雪:就是往凉拌西红柿上洒上白糖
悄悄话:就是猪口条和猪耳朵
点评:第一个菜名取得很形象,鸡和鸡蛋是一对母子,相见了一定泪水汪汪。第二个菜名一听就让人想见见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很吸引顾客,所以觉得它起得很好。第三个取得很有意思,把关公的红脸比喻成了西红柿;把秦琼的黄脸比喻成了鸡蛋,这样西红柿和鸡蛋在一起就是关公战秦琼了。第四个菜名听着很奇特,很能引起顾客对它的关注,所以这个菜名取得还是不错的。第五个菜名取得也很形象,是猪口对着猪耳朵说悄悄话,虽然这道菜并没有那么好吃,但一看见这个菜名,就让人对它印象深刻。
总结:如果把菜名起的十分优雅,那么就可以让人们对它食欲大增。菜名起的幽默可以加深人们对它的印象,对它的期望。可见,一个菜名对这道菜是多么的重要,它真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呀!
调查对象:英文翻译成中文的各类企业名称、商品名称
较好
SINA(网站)新浪“新”字用得好,体现出了网站中有“新潮流”。
PHILIP(剔须刀)飞利浦菲利浦 用字很好,体现出了刀的锋利与飞一般的迅速。
PENTIUM(电脑处理器)奔腾处理器 体现出了处理器的迅速。
中等
SPRITE饮料 雪碧 妖怪 让人感觉很清凉。最好能够遵照一些英文意思翻译。
NIKE(运动系列)耐克 胜利女神 体现出耐力。应体现出活力,而且能加上英文意思更好。
ADIDAS(背包)阿迪达斯 非常顺口 应有创意
PIZZA HUT(西餐厅)必胜客 比萨木屋 顺口,而且“客”字用得好。也许翻译成“比萨木屋”更能吸引人。
较差
MR. PIZZA(西餐厅)比斯特比萨 比萨先生 没有任何意义。应翻译成比萨先生。
APPLE(电脑)苹果 苹果 没有创意。应有一定创意
SNOOPY(卡通人物)史努比 完全按照读音翻译。应翻译得可爱一些。
总结:现今较好的英文翻译成中文的各类企业名称、商品名称等,利用了谐音字,表现产品的优越性;一般的翻译,还有一定缺陷,比如:没创意,没有根据英文翻译等,但基本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较差的翻译,有些是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可能在吸引消费者的方面就有些落后。
所以,给自己的企业、产品等起一个较好的名称,能够吸引消费者,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次实践活动的主题:自然景观给我的启示
调查对象:萨哈拉大沙漠
步骤:
1、从网上或书上寻找资料
2、阅读资料并写感受
3、资料汇总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它西起大西洋,东到红海边,北沿阿特拉斯山脉,南抵苏丹草原,面积800多万平方千米。“撒哈拉”在阿拉伯语里是“空虚无物”的意思,被称为“生命的坟墓”,但这里贮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铁、铀、锰等,许多国家都在注视这块荒凉的宝地。
远古时代撒哈拉诸部落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与经济实力,无节制地烧木伐林,放养超过草原承载能力的牲畜,若干世纪下来,森林锐减,草原干旷,土地沙化,最后演变成为大沙漠。有人认为,是地质历史大周期的转折改变了撒哈拉的古气候环境,年均降水量由300毫米左右突然降至仅50毫米,先是局部地区的沙漠化,然后节奏逐渐加快,沙漠不断蚕食周边的绿洲,最终将非洲的三分之一土地都吞没了。
味着罕见的艰难,残酷的生存威胁与随时的毁灭,意味着无边的荒寂、贫瘠的沙漠。因而,我们不能不说,能够在沙漠中得以生存的都是顽强的生命,诸如沙棘、怪柳、仙人掌、光棍树等等。然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在沙漠里生存一种很小很小的植物。它一生中没有固定生处,亦无固定的死所,沙丘上的每一个脚印、沙坑、驼迹,都可能是它的临时驻地。它追随着太阳的走向,从日出开始,在大沙漠中不停地移动、奔波、跋涉到日落。因而,人们称它为走日兰。
也许它并没有什么神圣的目标,命运也注定了其毕生也走不到太阳的身边,但是,它却像负了什么使命,矢志不移,忠贞不渝,永远向着光明前进,永远也不停止自己追求的脚步,移来移去,却仍是永远厮守着这片荒凉的热土……每当我记起那走日兰,便想起了那些在大漠中奋斗的石油工人、边防战士、航天试验基地的人们;同时也想起了为绿化沙漠而在西北探索了一生的一位白发苍苍的林学院老师,正是他们在沙漠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走日兰,你虽然生长在大沙漠中,虽然在植物志上我没有找到你的名字,但你却又是时时在我的身边,你早已成为我心中的夸父。但愿在你走过的地方也能够生长一片片盛开着的烧天邓林,把那些在沙漠中跋涉着的人生之旅辉映得更加绚丽红火。
总结:通过这次学习我们了解到:萨哈拉大沙漠广袤无际,人的胸怀也应像它一样,宽广一些,不为一点点小事斤斤计较。他的黄沙漫天、干燥炎热也使我们明白了:不要等到地球已经遭到破坏了再后悔,不要等到事情已经发生了再感到惋惜。要从一开始就好好珍惜它,细细策划它,让走过的路没有悔恨,回首昨天,问心无愧。最后让我们一起保护自然环境吧!
第三次实践活动的主题: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主题:追寻人类的起源——外国神话中造人的传说
研究目的:了解各个国家与地区有关造人的神话传说,并加以概括与总结。
研究方法: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搜集资料
研究步骤:
1、分别查找不同地区的传说
2、进行汇总
3、制作幻灯片
研究内容:
1、宗教的神话传说
2、印度的神话传说
3、北欧的神话传说
4、古埃及的神话传说
5、南美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
6、毛利人的神话传说
7、澳大利亚人的神话传说
8、达雅克人的神话传说
9、希卢克人的神话传说
10、南美奎什玛雅人的神话传说
总结:通过此次对外国神话中造人的传说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造人的神话传说,没有一个地区的说法相同。这说明每个国家与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习俗。外国神话中造人的传说多姿多彩,令人目眩。如果深究,会发现各个传说都还是有点类似的。
神创造人虽说是对于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却能流传至今,也在于它们一些神秘的色彩,使人们将其愈演愈烈。
第四次实践活动的主题:我身边的珍品
主题:我家中的珍品
调查对象:同学家里的聊斋志异的照片。据说,这是他爸爸的姥爷传下来的。至今依旧保存得很好。
感想:蒲松龄的创作动力固然来自他坎坷潦倒的遭遇,但更来自他对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洞察体验。他与下层人民和穷知识分子联系密切,对他们的疾苦感同身受,素有为民请命之志。因此,他的作品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并闪烁着人民性的光辉。
聊斋志异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者以这些超现实的事物反映出了老百姓的生活与思想,冲破了种种局限,自由地驰驱笔墨,充分表达作者的心愿和理想。
总结: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聊斋这部书内容渊博丰富,包罗万象。它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以神魔活动反映人间事情的传统,而思想性和现实性却更加深刻,艺术上也有创造性的发展。它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作品既带有奇特的想象、幻想和浓烈的情感色彩,而又典型的概括了现实生活,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达到艺术的真实。作者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读后常常令人难以忘怀。尽管这些形象叫人目不暇接,却不会有性格模糊或千人一面的感觉。另外,语言的精炼美妙,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也是作品的突出优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无疑是在文言小说的高峰之上的。
第五次实践活动的主题:老照片的故事
调查对象:拍摄于1977年的一张非常珍贵的老照片,照片上的人是国家领导人和参加“一号任务”的科研人员,我爷爷就是当中的一员。
介绍:“一号任务”是保存毛主席遗体的研究工作,以供子孙万代永远吊唁和瞻仰,可是却给医务人员出了个天大的难题,当时苏联是这项技术的发明者,又有保存列宁遗体半个世纪之久的经验,但当时据说列宁和斯大林的遗体,看起来有些乾瘪,列宁的鼻子和耳朵都腐烂了,只好用蜡来代替,斯大林的胡须也脱落了。苏联的防腐技术先进况且如此,毛主席的遗体又如何能保存呢?从1976年9月到1977年8月,许多专家被召到了北京,这些专家既涵盖了解剖、病理、生物化学等医学专业,也包括了光学、真空、空气调节,建筑等专业。我爷爷就是其中的光学专家。当时科学家们还购买了西方先进科研仪器。专家们在地下室工作了整整一年,最后毛主席被成功保存在水晶棺中。
毛主席遗体的保存,实质上是专家们同细菌和氧气的长期斗争。
总结:从这张老照片我们知道了爷爷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家们勇于挑战、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形成了四个基本切合点: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中华民族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这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3)思考与讨论
①不论是否承认,凡是还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认识到: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然是新世纪的青少年了,我们手里的语文教材也一变再变了,那么,语文教学仍仅守传统的观念是不可取的,而应该从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力争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注入时代的特色。
②语文教学从来就不可能是,也决不是远离学生思想教育实际的象牙塔,“文以载道”其表达的就是人们对世界林林总总的看法。主动发掘语文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训练出一双观察世界的“慧眼”,应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③目前我们正置身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这就意味着凡是教师,凡是要在课程、教材改革已经全面启动的改革浪潮中生存下去的教师,凡是要在课程、教材改革已经全面启动的改革浪潮中有所作为的教师,就必然面临着自我发展及如何发展的历史课题,这是来自社会进步的挑战,是时代的需要。
总之,语文老师应该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挖掘出更多的对培养学生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够展现大语文教学的乐观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