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打场
社会总是在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是越过越好了20世纪90年代末,站门已经很少了,很多人家都换上了大铁门,还有少数富裕的人家也不再住瓦房了,改成了平房,甚至有二层小楼的,不过那二层小楼的第二层只有一半的房间。农村嘛,总是要晒麦子打算玉米等粮食的,平房就比较适合晒粮食。只是那平房远没有瓦房的美感,瓦房是冬暖夏凉,房德四角一般会有代表意义的动物,一只鸽子或者什么别的鸟,有的是琉璃瓦,带有色彩的那种,很漂亮。瓦房有坡度,下雨时雨水能很快流下来。正门口两边有两个垒起来的“门条”,可以放东西。古里古气的,窗户和门都是木制的。
说到粮食,在慕容依稀的记忆中,最早晒粮食总是在场地里。收麦机出现之前,人民是用镰刀将麦子一把一把割下来,用架子车装到一个空旷的场地,每个大队都有这样一个场地。把麦子铺开放在场地上,用仅有的拖拉机后边拖着石滚,石滚,说白了就是一个放平了的圆柱形,中间有一个圆孔,用绳子或者木棍穿过去,套在拖拉机后边,拖拉机前后左右拖动,让麦子从麦壳里脱离出来。后边需要有人翻场,拿着三条腿的大叉子,给麦子翻个身,以便更好的出工。我们小孩子也是很喜欢凑热闹的,守在一边看着。
等麦粒脱了壳,需要把麦秆挑到一边,有细心的大人可惜那麦秆上遗留的麦子,会用叉子再拍上几下。麦秆都挑出来,垛起来,冬天可以用来烧火,还可以喂牲口,这也是做纸的原材料。剩下的就是麦子了,厚厚的一层。当然不能直接装起来,因为上边还有很多的杂物。这时候需要扬场,扬场锝有风,风太大,会把麦子吹远,风太小,又起不到什么作用。即便这样到最后,还是要用筛网或者簸箕把土和小的杂物过滤掉。装进袋子里,拉到大路或者房顶去晒干。
收麦子期间最害怕下雨,下雨地里的麦子成熟了,怕会发芽,变质。收了没晒干,也是会发霉。然而夏天的天气又总是那么的善变。天气预报说没有雨,大家都把自己的麦子拉出去晾晒,才摊开回家吃饭去,天空就轰隆隆的响起来,雷声是很大,吓得人们赶紧拿上家伙往场里跑去,把麦子收成一堆,用塑料布盖起来。有的已经晒了2天,打算要收起来,总是想在大雨下之前装好。人们都手忙脚乱,小孩子也能帮忙,往一起堆麦子,撑个布袋口还是可以的。
当然也有收不及被雨水冲得七零八散的时候。那个年代基本家家都回种麦子,因为要交公粮。
冬天,屋子里一般都会有一个粮垛。要么是用破席子围起来,粮食就围在中间,上边再放几个袋子。要么直接用蛇皮袋子装好,堆起来。玉米和大麦一般都是这样储藏的。当然,这就有个很现实的问题,老鼠太多,经常半夜能听到呼啦啦的声音,大概就是老鼠半夜里出来找吃的。
打场这种传统的老方法没几年就不再盛行了,因为收麦子机出现了,那可真是太方便了。车子开过去,麦子就收完了,按亩收费,大大节省了人力。
打场这个词语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