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咱们挺合适(二)
这男人虽说留了话会再来,不过半个多月过去了,也并没有再来定蛋糕。
夏天并没把这事当回事。
快过年了,来定蛋糕的人多了起来,都想要过年的时候家里备着点心,她和顾姨两个人都忙不过来,在小区里临时请了两个钟点工帮忙。
临到腊月二十八这天,她出去送货,拉着小车坐公交三站地,下车的时候她人先下去,再往下拉车子的时候,身边有个人上来帮了她一把。
“谢……谢”夏天一抬头,发现这男人是做寿桃蛋糕的那一位,她不确定他是否还记的她,笑笑,“谢谢您。”
男人很温和的看着她笑,“不客气,真巧,在这碰到你。”
听这话,应该还是认识她,她笑咪咪的点头,指了指前方不远的小区,“我来送蛋糕,就在那,再见!”
“真巧,我家也在这住。”男人笑道,“我正好回家,顺路。”
夏天怔了怔,随即笑道:“噢!”
心里却奇怪,这男人怎么古里古怪的,她又不认识他,不过是买卖过一次的关系,用得着顺路吗?
她没说话,默默的拉着小车往小区里走,男人步履轻盈的跟在后面:看着挺清秀,挺爱笑,性格应该不错,估计能对孩子好。
这是男人心里的话。
就是不太爱打扮,看这身穿着,像小区里的大妈似的,不过,这样也有好处,不会招风引蝶,还……省钱!
这还是男人心里的话。
如果夏天知道这人心里所想,恐怕会拍着他的肩跟他说:省不省钱的跟你没关系,兄弟,你想多了!
男人在心里想了夏天的若干优点,快步走了几步,跟在她旁边,“自我介绍一下,乔小姐,我姓姜,姜志国,你可以叫我志国。”
他说到姓姜时,夏天想起来了,当初定蛋糕的时候留的是姜先生。
听到他说可以叫他志国时,夏天呵呵了两声,心想咱们好像不熟吧,这位没想到还是个自来熟!
她只是点了点头,客客气气的说:“姜先生。”
姜志国往她身边走了两步,对于从不那么开放的年代穿过来的夏天来说,不太熟悉的人,离的太近了,给她一种压迫感,让她很不自在。
她拉着小车快走了两步,留着男人远一点。
“我今年三十八岁,比乔小姐大十五岁。离异,有一个女儿,13岁,上初二。家里还有一个母……”一个“亲”字还没说出口,夏天已经拉着小车蹭蹭跑了。
姜志国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笑了,这样单纯害羞的女孩子,还真是少了。
他眼里闪过一丝满意,觉得这样的人,才适合自己,才是过日子的好手。
夏天拉着小车跑了几步,离开他有四五米远,回头诧异的瞅了他一眼,这男人,没毛病吧!
她们又不熟,跟她说这些干嘛?
两辈子生活的困苦,让夏天从来没奢望过爱情。
她觉得,爱情是吃饱了撑的之后的产物,而她,明显还在饥饿线上挣扎。
她根本没往自己身上想过,实在是这太突兀了,不过是第二次意外的相见。
她拉着小车打听了送货的楼号,进了二楼,抬手敲门。
“我来开吧!”温和的男音在她耳边响起,让她的身体一僵,转头看去,姜志国正掏出钥匙开门,还跟她解释:“我妈这个时间可能去菜市场买菜了。”
夏天下意识的往后退了一步,抬头看门上面的门牌号,是201,她抿了抿唇,压下心里的不悦问:“请问姜先生,这是幸福小区二号楼201室吧!”
姜志国脸上露出一个好笑的表情,“是啊,是幸福小区二号楼201室没错。”
夏天默默的弯腰,解下箱子,又把箱子下面的称拿下来,脸上的笑容早就不翼而飞,淡淡的道:“那正好,姜先生看一眼,我称饼干和蛋糕。”
姜志国开了门,笑着让她进屋,“进来再称,天冷喝杯热水暖和暖和。”
正常情况下,有顾客说这话,夏天会很感谢,最起码会说几句好听的。
可刚才姜志国的行为,让她下意识的认为,这男人有病。
而蛋糕又是送到他家,他之前一直没说,夏天觉得他病的不轻。
也许,这些有点钱的人,瞧不起自己,拿自己开涮吧!
这么一想,她心情更不好了。
夏天知道,做买卖求的是一个和气生财,她没资格跟顾客甩脸子。
可是,这种情况下她真的笑不出来,她摇了摇头,“不用了,姜先生,就在这里吧,您看好了,饼干是三斤,蛋糕是二斤,20元加饼干30,一共是50块钱。”
为了多卖些货,不太远的地方,超过30块钱她都给。
年根底下,每天忙的都不得闲,不过收入也是可观的,每天都能卖千八百块钱。
姜志国把蛋糕和饼干搬进去,夏天把秤放进箱子里,一声不吭的绑好,等着他付钱。
姜志国付了钱,她转身就要走,被他喊住。
“乔小姐,你等一下,我有话要说。”
夏天不解的回头看他,不明白他们之间除了付货收钱还有什么好说的?
“是这样的,我同事的妈妈,给我介绍了你的情况。”姜志国的目光带了点腼腆,又带着火热,“我觉得,咱们挺合适的!”
夏天的脑子不是很聪明,她一时没拐过弯,就听男人接着说:“你看,我虽然比你大,可你毕竟家里还有一个有病的父亲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其实,我跟你结婚并不占什么便宜,反而让我的负担加重了。”
夏天的脑子终于转过弯了,眨了眨眼睛,刚想开口,就听男人接着说:“不过,你能干,我也挺喜欢你的,咱们结婚以后,你可以搬过来住,当然,你可以把孩子带过来。你做蛋糕挣的钱,可以给你父亲留一部分,其余的,你拿一半,我拿一半,我们家我妈和我女儿是三口人,你带两个孩子也是三个人,这钱用做生活费,谁也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