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暂入正轨,说服郑经
第24章暂入正轨,说服郑经
对于刘志彬的能力,郑克藏基本放心,其中也不无给他最后考验的意思。如今。这营亲军,以什为基础作训单位,层层向上负责,刘志彬的工作就要轻松许多,也能更好的统领全局,把握整营兵马的作训情况,随时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同时,郑克藏也将为这营亲军所准备的“铁布衫”和“五虎断门刀”2门武功秘籍交给了刘志彬,更是下了死命令,让刘志彬先行安排各级将领开始修炼,每日的修炼时间不得少于2个时辰,等到亲军完全适应编制,正式投入强训时,就开始全军普及。
是以,各级将领的先一步修炼是十分关键的,务必不能有半点马虎。
安排好亲军编制改革,以及后续的训练事宜后,郑克藏又在已枯等近2日的张文杰带领下,来到了秘密部队所在的隐秘山谷。
张文杰选的这处秘密基地,还真是够隐蔽的,一路之上,二人跋山涉水,穿密林,过溶洞,若非有张文杰引路,郑克藏还真是难以找到。对此,郑克藏真是满意的不能再满意,这个秘密基地越是隐蔽,就越有利于他马上就要开始实施的大计划。
山谷内,秘密基地的建设才刚刚开展1个多月,再加上人手的不足,就连基础的框架都没有搭建好,但在张文杰的介绍下,郑克藏也大概了解秘密基地的未来规划,在提出几点建议之后,也就放心交给张文杰来继续负责,这可是一个长时间的繁杂工作,郑克藏显然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
而对于秘密部队的编制问题,郑克藏心中早有腹案,考虑到他们并非的专职沙场征战,故在亲军编制的基础上有所改变:
以5人为一伍,设伍长1名,官阶等同于亲军的什长;4个伍为一旗,计有20人,设旗长1名,小旗1名;5个旗为一户,计有100人,设百户1名,试百户1名;再往上,5个户为一哨,计有500人,设千户1名,副千户1名;2个户为一营,设镇抚使1名,镇抚使佥事2名。
秘密部队的最高领导,自然还是由郑克藏担任,即指挥使;任命张文杰为镇抚使,实际上暂时只能统领目前仅有的100人。
随后,郑克藏将一早设计好的训练计划交到张文杰的手中,命他带领这户人马,除了继续进行秘密基地的建设外,下午还要开始按照训练计划开始特训。
这份特殊的训练计划,主要围绕侦察,潜伏,伪装,追踪,反追踪,破坏,暗杀等几个方面来设计的。要完成这份训练计划,不仅需要极高的天赋,更绝非一日之功。
至于上午的时间,自然是要修炼“血刀经”,这才是这队秘密部队最为重要的功课。
不过,由于“血刀经”这部功夫过于邪异,容易走火入魔,轻者筋脉尽断,再无法习武的可能,重者立时死亡,再加上张文杰也不像刘志彬那样,有着很深的武学根基,故前期的修炼,得由郑克藏亲自指导,小心看护。
于是乎,郑克藏就暂时留在了这个山谷之中,一方面引导他们修炼“血刀经”入门,二则要制定详细的澎湖发展战略。
要知道,主政一方,还是军政大权一把抓,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论是军队补给,地方建设的财力、物力,施政方针,都需要有周全而详细的计划。
这些个计划,不仅要得方方面面考虑周全,是真正切实可行的计划,还必须得到郑经、刘国轩的批准。更何况,郑克藏还有个大计划,不仅需要郑经的同意,更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才能真正得以实施。
这一待,就是整整1个月有余,可喜的是,郑克藏不仅完成了详细的澎湖发展战略,并且包括张文杰在内的全体秘密部队成员,都完成了“血刀经”入门修炼,度过了最为危险的修炼初期。
接下来就是水磨工夫了,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练武又岂是一朝一夕,更需要足够的,源源不断的生命与鲜血的“浇灌”,这一点就更得好好筹划了,还好他心中早有定计。
至此,郑克藏总算可以安安心心的踏上返回台湾,迎接陈嫣儿同来澎湖岛,说服郑经、刘国轩同意自己将要实施的大计划之旅……
延平郡王府的书房之内,郑克藏口若悬河,从澎湖群岛的布防建设,到军队的编制改革,最后是施政方针,详细介绍给郑经和刘国轩二人,以期得到二人认可与支持。
在布防建设方面,郑克藏不仅注意防守八罩水道以北的北大山、西屿、北山等大岛,就连在八罩水道以南的八罩、虎井、桶盘、花屿、猫屿等诸小屿也没有漏下,务必做到面面俱到,不给清廷一丁点可乘之机。
郑克藏的计划是,在这些岛屿上建设防御堡垒,还需至少进驻千人以上的部队,仅凭郑克藏现有的5000人马,显然是不够的,更何况对于这营亲军,他还有其他的安排,故还需要东宁大营另行调拨足够的军马。
要知道,在历史上,刘国轩就是因为对八罩水道以南的这些小屿的忽视,才给了南来的施琅统帅的清军水师得以乘虚入据,有了驻泊、休整和出击的前进基地。
对于这一点,郑经和刘国轩的顾虑是,耗资过于庞大,不仅建设防御堡垒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万余人的兵马常年驻守,更需要大量的粮草补给,但为了明郑王朝能够长治久安,抵御将来清廷的进犯,最终还是被郑克藏成功说服。
而对于郑克藏提出的军队编制改革,郑经和刘国轩都是统兵的大行家,一眼就看出了改革之后的益处,但考虑到全军普及的困难程度,更绝非一朝一夕可完成,故决定先行找3个精锐营开始尝试,郑克藏的亲军自然也在此列,待总结出改革的经验教训后,再逐步推广到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