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4章 坚定削藩——晁错
晁错,颍川郡人,西汉时期大臣、学者、政治家、文学家。少时师从张恢先学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术,选贤良方正,因通晓文献典故,为太常掌故。汉文帝欲求天下治《尚书》学者,遂遣晁错往齐师从伏生受《尚书》学,回来后诏为太子舍人,又迁博士,后上《太子知术数疏》,得汉文帝赞赏,拜太子家令,太子称其“智囊”。汉景帝即位后,晁错为内史,常与汉景帝密事,官至九卿,并更定了诸多法令,引起丞相申屠嘉等人的怨恨。汉景帝采纳晁错谏言,连削吴、楚、赵、胶西诸郡,吴楚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景帝在袁盎的谗言下腰斩了晁错。
晁错,汉文帝时期,因能文任太常掌故,朝廷征召研究《尚书》之人,晁错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归来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得到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
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文帝发兵征讨,晁错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指出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文帝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但并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的建议。晁错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纳。晁错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晁错任太子家令时,文帝令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由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当时,贾谊已死,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深得文帝嘉许,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此后,晁错曾多次上书文帝,提出削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文帝虽未采纳,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等大臣并不喜欢晁错,持反对态度。
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提拔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是经他的手修改订立的。丞相申屠嘉心怀忌恨,以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由,报请景帝处死晁错,晁错提前得到消息,申屠嘉未能得逞,只得谢罪而退,不久患病而死,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显贵。
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会讨论,因景帝宠信晁错,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不同意,从此和晁错结下了怨仇。
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诸侯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晁错强行削藩,冒着极大的风险,晁错的父亲劝解无效,服毒自尽。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时逢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并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其后景帝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