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雅有母德,抚养教训
燕王冯弘派人到魏国求和,魏王拓跋焘没有同意。公元434年正月,燕王冯弘实在撑不住了,先是派遣给事黄门侍郎伊臣出使平城,希望与北魏和解,能使两国停止交战,实现持久和平。冯弘什么都不做,就想完全恢复到战前状态,要和北魏保持平等关系,这当然是异想天开,拓跋焘一个命令就能让燕国灰飞烟灭,又怎么可能答应呢。结果是可想而知,拓跋焘连使者的面都不见,冯弘只能妥协。
两个月后,冯弘就派尚书高颙上书自称为属国向魏国请罪,表示愿意称臣,并请求让小女儿充实魏国后宫,拓跋焘这才同意了。不过光送一个女儿可不行,诚意还不够啊,所以拓跋焘又提出了一个要求,只要燕王冯弘答应了,那么以后北魏就放弃对燕国用兵,燕国从此就可以踏踏实实地做为北魏的小弟继续存在下去,这个要求就是征召燕国太子冯王仁到魏都朝中做官,当然其本质就是做人质。很快,冯弘就把小女儿送到了平城,接着又把关了21年的北魏使者于什门也送回了平城。
于什门早在明元帝拓跋嗣时期就被派去出使燕国,当时还是冯跋执政,那次出使,于什门以燕国为藩属国作为交往基准,而冯跋则认为两国之间是平等的,结果于什门因此得罪了冯跋,一直被关到了现在。这次于什门被送回魏国之后,一时就成为了北魏的大英雄人物,拓跋焘下诏将其誉为北魏的苏武,官封治书御史,赏一千头羊,一千匹帛,诏书颁告天下,让全国的老百姓都知道于什门不屈不挠的气节。
和北魏文明太后冯太后一样,冯弘的这位小女儿也没有名字,古代女子有名字的本就不多。论辈分,这个小女儿是冯太后的姑姑,此人在史书中几乎未被提及。《魏书•冯弘传》中仅仅交代了她被父亲送入北魏掖庭,而《魏书•拓跋焘传》中压根就没有提及这个女人,只有《魏书•冯太后传》中提有一句:〝世祖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
世祖就是拓跋焘,而拓跋焘的左昭仪就是冯太后的这位姑姑,由此我们才知道,冯弘的这位小女儿入宫后,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最终被封为左昭仪。冯太后虽然最后在北魏能够呼风唤雨,杀伐决断,但成功之路却历经坎坷,最初靠的就是这位冯昭仪。
那时,冯太后的父亲冯郎随哥哥冯崇归顺北魏后,一直在北魏为官,期间生下儿子冯熙,又生下女儿冯太后,但后来不知是何缘故被拓跋焘杀害。那是拓跋焘执政后期的事,和爷爷拓跋珪后期一样,拓跋焘秉性大不如前,脾气暴躁,杀人不再拘谨。冯郎被杀,冯太后的哥哥冯熙被人提前带走侥幸逃脱,后来听说被带到陇西羌人和氐人聚居地避难,下落不明。
冯太后那时才只有几岁,尽管因为是女儿能够得以保全性命,但却要被充入后宫做杂役,如果不是冯昭仪的到来,冯太后原本的人生道路就是要在后宫里一辈子打杂。后来是冯昭仪找机会恳求拓跋焘,便将这个侄女收入了自己的房内,然后就有〝雅有母德,抚养教训〞,像慈母一样抚养和教育冯太后。
冯太后十岁那年,拓跋焘被宠幸的宦官宗爱弑杀,接着北魏朝野就是一番大开杀戒,冯太后小小年纪就亲眼目睹了北魏这场风云巨变,就在冯太后13岁那年,在冯昭仪的撮合之下,冯太后被选为文成帝拓跋濬的贵人,使她的人生从此改变。冯昭仪藉藉无名,却无意间改变了北魏的历史,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这些都是后话。
却说冯弘相继把小女儿和于什门送到北魏,但却迟迟不把太子冯王仁送去,显然是冯弘并不甘心做北魏的小弟。冯弘宠爱慕容氏,爱屋及乌,所以非常疼爱这个儿子,怎么都不愿意把太子送到魏国充当人质呢。可是如果不送去太子,北魏早晚还会派兵攻打燕国,这就让倾向于投降的大臣们着急不已,于是散骑常侍刘滋规劝说:“从前蜀国刘禅有高山作屏障,吴国孙皓有长江为天险,但都被晋朝获取,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双方强弱的形势大不相同。现在我们比吴、蜀还弱小,而魏国比晋朝还强,如果不顺从他们的欲望,必将有危亡的灾害,希望大王尽快派太子去做人质,然后在国内修整政务安抚百姓,收敛离散的军队,赈济饥饿的贫民,鼓励农桑事务,节省租赋劳役,那么国家恐怕还有可能保住。”
冯弘发怒不听,就杀掉了刘滋,拓跋焘见冯弘不愿意把太子送来,于是派遣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等人前去围攻燕国,收割了燕国的庄稼,赶走了燕国的民众,然后班师回朝前往美稷到达隰城,命令阳平王拓跋它督率诸军攻打西河的山胡白龙。
拓跋焘看不起山胡白龙,每天只带几十个骑兵登山观察山胡的行动,白龙埋伏壮士十几处袭击他,拓跋焘落下马来,差点被山胡活捉,魏国内入行长代郡人陈建用身体掩护了他,大声呼吼奋力拼杀,杀死好几个胡人,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拓跋焘才幸免于难。
到魏军大败山胡军队,于是杀死白龙屠杀了全城。魏军在五原又打败了白龙的余部,诛杀数千人,把胡人的妻妾子女都赐给魏军将士,然后前往云中。燕王冯弘多次被魏军攻打,于是派遣使节来到宋国建康,自称愿替藩属进贡,宋王刘义隆下诏册封他为燕王,把江南称之为黄龙国,也没有改变他的行动。冯弘于是派遣大将汤烛向魏国前来进贡,并借口因太子冯王仁有病,所以没有送他来魏国做人质。
与此同时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槃陁、鄯善、焉耆、粟特等九国也都来向魏国进贡。拓跋焘认为魏国汉代虽通西域,但西域各国对中原有求时就前来归附,无所求时则对中原骄横傲慢,因为他们自知离中原遥远,大军不能够到达。现在派使者通报音信相互往来,只会白费辛劳浪费财物,最终不会有任何好处,因此拓跋焘就不想派使节回报九国。但有关部门坚持请求派使节回访,并且说:“九国不畏艰险遥远,仰慕恩义前来进贡,我国不应该拒绝,这样势必有碍将来的友好往来。”
拓跋焘这才派遣使者王恩生等二十多人出使西域各国,王恩生等人刚越过大沙漠,柔然人就捉住了他,王恩生见到赦连可汗,手握魏国符节决不屈服,拓跋焘听说这事后,严厉斥责赦连可汗,赦连可汗于是将王恩生等人遣送回国,魏国最终没有能够到达西域。
高句丽国王高琏派使者到魏国进贡,并且请求告知魏国历代皇帝的名讳,拓跋焘下令记录魏国的帝王谱系和名讳给了他们,封拜高琏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辽东郡公、高句丽王。然后命令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镇东大将军徒河人屈垣等带领骑兵四万进攻燕国。
魏国乐平王拓跋丕等人到达和龙,燕王冯弘用牛和酒慰劳魏军,献上盔甲三千副,屈垣责怪冯弘不送太子去侍候魏王拓跋焘,就抢虏燕国男女百姓六百口后返回。魏国人多次进攻燕国,燕国形势日见危急,上下都为之窘迫恐惧,这时燕国太常杨崏又劝说燕王冯弘赶快送太子去魏国侍候拓跋焘,冯弘说:“我不同意做这事,如果事情紧急,暂且向东撤退投靠高丽,图谋将来再振兴国家。”
杨崏说:“魏国发动全国军队来攻打一个小国,没有攻不下来的道理。高丽不讲信用,开始虽相互亲近,最终恐怕还是会发生变故。”
冯弘还是没有同意,偷偷派尚书阳伊去高丽请求接纳,一面派遣使者到魏国进贡,假称请求送太子去做人质。拓跋焘没有同意,准备发兵攻打燕国,同时派遣使者十几人到东方高丽等国宣告燕王冯弘的罪状。命令魏国平东将军娥清、安西将军古弼率领精锐骑兵一万攻打燕国,平州刺史拓跋婴率领辽西各军与之会合。
高丽派将领葛卢孟光率军几万跟随燕国使臣阳伊到和龙迎接燕王冯弘,高丽军队驻扎在临川,燕国尚书令郭生趁着民众不愿迁徙,打开城门迎接魏兵入城,但是魏国军队怀疑他,没有让他入城。郭生于是带兵攻打冯弘,冯弘引来高丽兵从东门进城,与郭生在宫门前战斗,郭生中流箭而死,葛卢孟光因此得以进城,于是命令士兵脱下破衣服,夺取燕国武库中的精良兵器供给军队,在城中大肆抢掠。
冯弘于是率领和龙城现存的民户东迁,并烧毁了宫殿,大火十天不熄。然后命令妇女披甲走在队伍中间,阳伊等人率领精兵在队伍外侧,葛卢孟光率骑兵殿后,并排着方阵前进,前后长达八十多里。古弼的部将高苟子率领骑兵打算追击冯弘,古弼趁着酒醉,拔刀阻止了高苟子,所以冯弘才得以逃走。拓跋焘听说这件事大怒,用槛车将古弼和娥清押送到平城,降为看门的兵士。
拓跋焘又派散骑常侍封拔出使高丽,叫高丽送回燕王冯弘,高丽没有将冯弘送给魏国,并派使节向拓跋焘上书,声称说:“在下当与冯弘共同奉顺大王的教化。”
拓跋焘认为高丽违抗诏令,就召集文武商议攻伐高丽之策,准备调发陇右的骑兵,刘絜说:“秦、陇一带刚刚归附的百姓应当去除租役,等他们富饶了,然后才可以役使他们。”
乐平王拓跋丕说:“和龙刚刚平定,应大规模整治农桑事务以充实军需,然后再进攻夺取,那么高丽则可以用一次战争就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