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16▄现在还为时过早
那时候魏国的官名大多不用汉、魏时期的旧名称,而是仿照上古时期的龙官、鸟官之类。
那个时候的朝廷,有关官名的建制都还没有形成规定,各国的叫法都有所不同,什么狗官、鸟官之类层出不穷。这些我们可以从古代的戏曲服饰中,多多少少还算可以看出一些名目出来。
但是龙作为中国华夏的象征,一直以来被人们尊崇礼拜。
那时的国家战争频繁,人民多灾多难无以生存,由于是封建时代,人民在地主资本家的统治之下,不得不沦为了奴隶,他们没有权利,没有自由,于是很多人信了上帝,随了天教,无非都是渴望能够得到自由。
而鸟类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自由的种类,它们自由自在翱翔于天空,行动无拘无束,从来不被管束,所以人们都很向往它们的自由。
作为朝廷也是如此,不过也就是为了讨个吉利,于是他们把各地方建制的官员,都以飞禽走兽之类的动物起名,寓意能够飞黄腾达,国家鸿运长久,总之多是用来象征祥瑞的征兆。
然后人们又在各类禽畜之中,选择最精华的一点,通过逐步的演变,从而拼凑出来一个巨大的龙的身体。而作为龙的传说直到后来越传越神奇,而且又是人世间所没有的唯一替身,说龙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把龙的形象归纳于最基本的特点就有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的替身,一时还尚有争议。
不过传说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其背有八十一鳞,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既能够变水,又能够变火,能隐能现,能大能长,能够呼风唤雨。
而这些都是体现在后期发展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就更加复杂化了。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都被人们传神入化,甚至被认为是神的化身,因此逐渐被上层人员所垄断,最终归于一人之身,被作为天下第一人的皇帝据为己有,成为人类对于皇帝的一种专门的尊称。
所以后来龙在我国历朝历代一直是代表了皇帝的名称,例如龙颜、龙体,还有如龙椅。
这在我国的历史上,作为龙的任何东西只代表皇帝一人所有。
可是在有些山中的寨大王们,却把自己的座椅也称之为龙椅,这就违背了皇帝的意愿,这就是公开与皇上作对了,因此皇帝就把这样的人都称为匪,匪是永远也成不了大气候的,他们又如何能够修成正果呢。
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国家只把在下面的官员都以飞禽走兽来分别称呼。
他们把各官曹的使者称为凫鸭,是取凫鸭飞得迅速的意思;又把任斥候侦察的人称为白鹭,是指白鹭伸着颈子仰望远处的意思,其余各种称谓大致都与这些例似。
然后魏王前往西宫安寝,回想中国的历史,人们只要一提到西宫,就知道西宫只是嫔妃们的住所,然而那时候的魏国却还不是这么回事,至少在拓跋珪的年代还不是。
因为那时候的战争太多了,人们都背井离乡四处流落,几乎没有一个固定的安身之处,也许突然在哪一天,说不定就有一场战争来临,你不知又要奔往何乡,即便他们现在有了一个国家那也是徒劳无益,哪怕是魏王又能怎么样,战争一来照样颠沛流离。
所以即便那时被称为西宫,也是指拓跋珪的行营,既能够商议政事,同时又能够睡觉休息的地方,往大里说是行营,往小里说就是军部,更近一点的说法也就是个临时军事指挥部吧。
魏王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会集群臣商议国策,他命令宗室设立宗师,八个贵族部落设立大师、小师,州郡也各自设立州师、郡师,用来分辨宗族亲党。
他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一是为了便于更好地管理,二是为了区分敌我势力,美国以前对于黑人民族也曾有过这样的区别,直到后来才团结在一起。中国古代例似这种情况,估计也不会避免。
魏王又推荐有才能品行的人出来任事,这是必然的,谁不愿意自己的身边人才济济呢?一旦遇到什么难事,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商讨应对,一些聪明的人聚在一起想办法,那么解决任何事情都是又快又好,领导起来就都顺心多了。这就如同魏、晋中正的职责一样。
然而魏王前往豺山宫时,却总是拿不定主意。这就说明魏王那时候,一直还没有选定建宫的位置。这就难怪历史上一直找不到繁畤宫了。
就像豺山宫一样,魏王刚去了又回,刚回了又去,正如有首歌里面唱的那样,春去春又来,花开花又落,好像总有什么事情拿不定该怎么解决,一直搁在心里又不知怎么办才好。
他就这样往返豺山宫三次,最终从豺山宫返回后,于是撤销了尚书三十六曹,这就意味着礼部尚书崔宏的头衔,这一下就成为了虚无缥缈了。
这也难怪魏王一直以来,心里为难不好做出决定。我想魏王如此往返豺山宫三次,一定找过崔宏无数次的谈心吧,而且后来必须是谈妥了,他这才能够放心地撤下了崔宏。
然后把各州设立三个刺史,把各郡设立三个太守,又把各县设立了三个县令县长,还特别要求刺史、县令县长等各自都要下到州、县坐镇。
那么魏王为何突然有这种想法呢?莫非是他在往返豺山宫的途中,发现了什么处理不当的事情吗?以至于不惜撤换了崔宏的这个头衔,而把权力分散给下面的各个州县管理。
然而太守虽然设立了,他们却不管理民事;功臣凡是担任了刺史的,又都征调回京城,让他们保持爵位回到自己的私宅。这就好比是魏王给他们开了一个空头的支票。
然后魏王又制定新的方案,开始规划营建平城,他想仿照邺城、洛阳、长安来综合修建扩展宫殿,但是这件事情却不是常人所能够做到的,必须是具有渊博知识的专业人才能够胜任,否则想都别想了。
他认为济阳太守莫题擅长精巧的构思,于是急切地召见了莫题,和他一起去亲临实地规划样式,计算工程量。
莫题是魏国代郡人,足智有谋且多才善用,当过幢将,领过禁兵。有一次在征讨慕容宝的途中,慕容宝趁夜偷袭了魏国的军营,兵士们惊慌骚乱,于是溃逃奔散,甚至有一些逃回京城的兵士传言说,魏国的军队已经在柏肆战败了,慕容宝就要攻打过来了。因此京城上下,人心惶惶动荡不安,朝廷官员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莫题沉着地说:“此事关乎国家的大事,在事情未弄清楚之前,我们还不可轻信其事,只待派人观察核实之后,我们才能够再作定论。现在还为时过早,不必要造成恐慌。”
于是就派莫题率领三千兵士前往查视,当探知了前后原委,然后加以讨伐,因此得以平定下来。想不到这时候,魏王竟然又想到了他。
莫题也真是太幸运了,居然能够陪同魏王一起合作共事。这期间的魏王也是身体力行,一直与莫题同甘共苦任劳任怨。
可怜莫题更是劳心疾苦呕心沥血,一样也不敢马虎。所谓伴君如伴虎,这可是自古传下的哲理名言啊!
即便如此,莫题在魏王身边待的时间一长,天长日久稍微有一些懈怠了,因此时常会惹恼了魏王的脾气,魏王因此赐令他自杀,这或许在当时也是最好的死法吧。
可怜的人啊,国家需要的时候,不惜屈身俯体,以求得一己人才,莫题本以为能够从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于是千辛万苦有备而来,又任劳任怨忠于业绩,本想留得一世功名流芳百世。到头来却是大祸临头,反而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莫题欲求取功名不成,最终还误了自己的卿卿性命,这不能不说就是一个悲剧。
或许魏王有他自己的看法,他所以要杀死莫题,就是因为莫题知道的太多,而且对于宫殿的设计太熟悉,可能这点也是莫题致死的关键。
自古历史上的大型建筑,从来就没有过参与者还能活着回来的,兴建故宫是如此,筑长城亦是如此,只是莫题的死法提前罢了,毕竟他是宫殿的唯一设计者,魏王怕他把宫殿的秘密泄露出去了,所以他就得死在建宫之前。
因此莫题一死,魏王就开始筹划动工,一切的施工设计方案,这里该做什么,那里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只有魏王一人知道。
他调发八个部落的五百成年男子,先来修筑溼南宫,宫门有十多丈高;又挖掘水沟、池塘、扩大苑囿,还规划建造了外城,并在周围二十里地,分别设立了贸易场所和居民区。
从这些构图可以看出来,魏王的志向还是蛮大的,他这是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和平的国家,也是一个富足的国家,更是向一个文明的国家发展。
为此他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到自己最大的力量,所以他也正在努力完成这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