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康乾盛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亲征朔漠,无人能及

收复台湾之后,东南沿海得到了稳定,清朝在全国的统治更加巩固。然而,康熙还是无法完全安心,因为西北又崛起了一支厄鲁特蒙古部落,这个部落在噶尔丹的统治之下形成了一个与中央政府相对峙的强大的地方政权。

明末清初,我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而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和硕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四部。其中以准噶尔部势力最为强大,明末清初,该部首领台吉哈拉忽拉成为执各部牛耳的人物。哈拉忽拉死后,他的儿子巴图尔珲台吉继位,在他的领导下,准噶尔部进一步强大,先后兼并了土尔扈特部及和硕特部的牧地,迫使土尔扈特人转牧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和硕特人迁居青海。

噶尔丹噶尔丹(1644—1697),清代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早年赴西藏当喇嘛。康熙九年(1670),其兄僧格(当时准噶尔首领)在准噶尔贵族争权夺利的内讧中被杀。次年,噶尔丹自西藏返回,击败政敌,夺得准噶尔部统治权。执政时,又先后吞并了新疆境内的杜尔伯特和原隶属于土尔扈特的辉特部,继而进占了青海的和硕特部和南疆维吾尔族聚居的诸城。

面对崛起于西北大漠的噶尔丹,清朝政府的西北边疆感受到了压力。但由于当时清廷正忙于平定三藩之乱,无力西顾。面对步步逼近的噶尔丹,康熙皇帝只是下令让守边部队严加防护,而一概不过问厄鲁特部的内部事务。

康熙的这一反应,使得噶尔丹更加得意妄为了。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分裂割据的野心愈益膨胀。此时,正是沙皇俄国疯狂向外扩张的时期,为了顺利达到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的目的,沙皇俄国对噶尔丹进行了一系列的劝诱,主张噶尔丹继续向外扩张政权。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阴谋策动噶尔丹叛乱。在沙俄的鼓动下,为建立自己的西北霸权,增强经济实力,噶尔丹将掠夺的矛头指向了喀尔喀蒙古。

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亲率骑兵自伊犁东进,对喀尔喀蒙古发动进攻,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喀尔喀蒙古的首领在战乱中仓皇率众东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一带,向清廷表明自己的处境,请求保护,同时表示愿意投顺清朝政府。喀尔喀与沙俄及厄鲁特接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噶尔丹进攻喀尔喀的举动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警惕。康熙一面将他们安置在科尔沁,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

噶尔丹画像

然而,噶尔丹此时气焰正盛,对于康熙的指令不但不予理会,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继而穿过车臣汗部东隅,逼近呼伦贝尔,离清朝卡伦只有七八日的距离。战火烧遍整个喀尔喀蒙古,人民陷入了灾难之中,平定噶尔丹叛乱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康熙决定御驾亲征。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康熙皇帝就派理藩院尚书阿喇尼以调解喀尔喀与厄鲁特矛盾为名,赴噶尔丹军营之中观察了80余天,获得大量情报。通过这些军事情报,康熙帝对噶尔丹的军事动向尽在掌握中。

此外,康熙皇帝还采取联络噶尔丹政敌、孤立打击噶尔丹的策略,并向沙俄提出警告,断绝噶尔丹寄希望于沙俄的想法。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康熙皇帝派出左右两路大军,向土拉河、克鲁伦河挺进,以图夹击噶尔丹。康熙亲临博洛和屯(今内蒙古正蓝旗南)指挥,同时令盛京(今辽宁沈阳)将军、吉林(今吉林市)将军各率所部兵力,西出西辽河、洮儿河,与科尔沁蒙古兵会合,协同清军主力作战。

右路军北进的过程中,在乌珠穆沁境内与噶尔丹军相遇,陷入了噶尔丹军队的包围之中,惨遭失败,右路军统率阿喇尼率残部勉强突围。

右路军的失败打乱了康熙帝的军事部署,噶尔丹则乘势长驱南进,抵达了乌兰布通。这时,清左路军也进至乌兰布通南,康熙急令右路军停止南撤,与左路军会合,合击噶尔丹于乌兰布通,并派兵一部进驻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伺机侧击噶尔丹归路。

八月初一交战开始,清军以火器部队在前,步骑兵在后,隔河布阵,首先集中火力攻击噶尔丹的驼阵,将驼阵轰断为二之后,再挥军渡河进攻,步兵从正面攻击,骑兵则从左翼迂回侧击。不久之后,噶尔丹便大败仓皇撤往山上,后乘机率仅剩的数千人残部夜渡沙拉木伦河,逃回了科布多(今蒙古吉尔噶朗图)。

经过乌兰布通之役,噶尔丹的嚣张气焰被打压了不少,军事实力也严重受损。但噶尔丹不甘心失败,在逃回大本营科布多之后,仍继续进行对抗清朝政府的新行动。他以科布多为基地,招集散亡人员,企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而康熙也为了防止噶尔丹再次进攻,而进行了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准备工作。

康熙三十四年(1695)八月,噶尔丹率骑兵3万,再次东侵喀尔喀,向克鲁伦河以东推进,以流寇的形式在喀尔喀地区四处骚扰。在此形势下,康熙决定再次亲征。

次年二月,清廷调集9万军队,分东中西三路进击。东路军由名将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领,率官兵约1.2万人,经索约尔济山,直趋克鲁伦河,实行牵制性侧击;西路军分归化城军与宁夏军两支,4.6万人,由安北将军费扬古统帅,越过沙漠,会师于翁金河(今蒙古德勒格尔盖西)之后北上,切断噶尔丹军西逃科布多之路;中路大军3万余人则由康熙亲率,于二月二十三日自京师出发,欲出独石口(今河北沽源南)北上,直指克鲁伦河上游,与其他两路约期夹攻,企图歼灭噶尔丹军于克鲁伦河一带。

按预定计划,中西两路大军应于四月二十七日会师于克鲁伦河巴颜乌兰。所以,在康熙皇帝起程前,西路大军已先行出发。但由于所行之路路途遥远,又不好走,所以行进速度十分缓慢。

五月十三日,清西路军进抵土剌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时,军队已因长途跋涉而饥疲不堪。鉴于这样的情况,西路军统帅费扬古决定不再前行,采取设伏截击的方针,以一部依山列阵于东,一部沿土剌河布防于西,将骑兵主力隐蔽于树林之中;振武将军孙思克则率步兵守在山顶。

战斗开始后,康熙亲率的中路军先向噶尔丹发起攻击。噶尔丹猝不及防,眼见着大队清军从天而降,不敢抵抗,率部夺路连夜西逃。厄鲁特兵刚刚逃出中路军的追击,便又钻进了西路军布下的军阵之中。噶尔丹率兵进击,企图攻占清军控制的山头。孙思克率兵据险防守,噶尔丹久攻不下。

此时,费扬古指挥沿河伏骑分兵一部迂回敌阵,宁夏总兵殷化行见敌人阵后森林中人畜丛集,却久不出动,断定是噶尔丹阵后老幼、辎重所在,便建议费扬古出精骑抄袭敌后。费扬古依计而行,噶尔丹部众果然大乱,夺路北逃。清军乘夜追击15公里以外,酋长及头目或死或降,噶尔丹的妻子阿奴也在战乱中被击毙。噶尔丹见大势所去,仅率数十骑趁夜色西逃而去。至此,康熙帝的此番亲征,以圆满胜利而告终。

噶尔丹回到领地之后,发现其后方基地伊犁地区早在他东侵之际就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所袭占。而连年的征战已使得噶尔丹元气大伤,丝毫没有实力再夺回领地。之后,康熙对噶尔丹进行了多次劝降,而噶尔丹却拒不应允。鉴于此,为了永绝后患,康熙于三十六年(1697)二月再次下诏亲征。噶尔丹在抵抗无力的情况下,服毒自杀而亡。当晚,厄尔特部族人丹济拉将其遗体火化,携骨灰及噶尔丹之女钟齐海,率300户来投顺。至此,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战始告结束。


历经三朝的战斗——准噶尔叛乱

虽然康熙亲征噶尔丹取得了胜利,但是准噶尔一部的叛乱却没有因此而结束。

噶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部的统治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喘息之后,准噶尔部又逐渐强大起来。随着策妄阿拉布坦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其分裂割据的野心又开始滋长起来。再加之沙皇俄国的怂恿和支持,策妄阿拉布坦便开始了对清军的攻击,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密等军事重镇,并派兵侵入西藏,进行分裂叛乱活动。

清政府得知策妄阿拉布坦派兵往西藏,即令出兵进藏,协同藏军对其进行围剿,这才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势力赶出西藏。

康熙逝世后,他所制定的抵抗政策,由他的儿子雍正帝、孙子乾隆帝继续推行并得到贯彻。

雍正五年(1727)冬,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成为准噶尔领袖。噶尔丹策零在沙俄支持下,继续进行叛乱活动。自雍正六年(1728)开始,清廷曾多次出兵平定叛军。然而,噶尔丹策零并没有一点收敛之意,他的内外政策基本上遵循其父的路线,对东边也没有放弃向喀尔喀扩展的意图。

雍正七年(1729),雍正帝命侍卫内大臣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决定发兵征讨,噶尔丹策零闻讯惊恐不已,忙遣使求和,要求清军休战一年,得到了雍正帝的恩准。然而,噶尔丹策零却在休战期间,出兵突袭西路清军大营,此战清军损失严重,清政府与准噶尔贵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破裂。

雍正十年(1732),噶尔丹策零率军再次袭击驻扎于塔半尔河的清军。八月初,清军奋起反击,以精骑3万夜袭其营,大败准噶尔军。噶尔丹策零见势不妙,被迫降附。此后,清政府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维持了将近20年的和局。

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部内乱,达瓦齐夺得汗位。接着,达瓦齐又与帮助他登上汗位的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互相攻战。1754年,阿睦尔撒纳兵败之后,率领2万兵士归顺清廷。清政府认为统一西北地区的条件已经成熟,决定命将出师,一举平定准噶尔地区的叛乱。

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清廷发兵5万直捣伊犁,达瓦齐猝不及防,兵败被俘。正当清军捉获达瓦齐、获得初步平叛胜利的时候,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又叛变了。二十二年(1757)春,清廷遣军从巴里坤等地对阿睦尔撒纳进行分路进击,大败叛军。随后,阿睦尔撒纳叛逃沙俄,不久因患天花病死异域。

自此,清军迭经三朝、历时70年的平定叛乱之路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西北地区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也随之宣告结束了。